脫貧路上的“窮”“變”“盼”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調研,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在“7·26”重要講話中強調要堅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的攻堅戰。深入剖析思考近四年來十八洞村在精準扶貧方面采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顯著成績、村民百姓有什么新的期待,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一定的樣本意義。
“窮”:基礎薄弱、生活貧困
在實施精準扶貧之前,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設施脆弱。十八洞村位于我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的武陵山片區中段,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加上道路投入較少,致使村民出行極為困難。自來水、通信、住房、牲畜飼養等方面的條件也比較落后。全村幾乎沒有一家農戶安裝互聯網設備,房屋破舊,衛生狀況堪憂。二是收入微薄。在實施精準扶貧以前,十八洞村人均年收入極低,居民生活艱難。三是教育落后。精準扶貧前,十八洞村的教育條件非常落后,村里沒有自己的幼兒園和學校,全村平均受教育水平較低。由此也造成大部分村民存在“靠天吃飯”的觀念,習慣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慣性生活,缺乏長遠的眼光和寬闊的視野,等、靠、要傾向比較嚴重。四是保障缺位。過去的十八洞村,沒有完善的扶貧保障體系,村民基本靠“自給自足”“自力更生”來維持生活,因教致貧、因病致貧的現象時有發生。
“變”:精準扶貧、攻堅克難
近四年來,全村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重要講話作為脫貧致富的有力指導,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幫助下,迎難而上、攻堅克難,在脫貧致富路上取得了一系列可喜成績,具體體現如下:
基礎設施之變:初步實現了由破舊落后到基本完善的大轉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十八洞村在精準扶貧工作方面的一大亮點。近四年來,十八洞村將修路、拓路作為重要任務,自來水、網絡等基礎設施也極大完善,基本實現了戶戶喝上自來水、家家能連互聯網的目標,部分貧困戶還實現了廚房改造等,其他修葺完善工作也正在積極準備。
農民收入之變:初步實現了由整體貧困到全部脫貧的大轉變。在增加農民收入上,十八洞村堅持“五條腿走路”,既有獼猴桃為主的種植,也有黃牛為主的養殖,加上鄉村旅游、勞務經濟和苗繡,村民的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有關調查數據顯示,至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已達到8313元,貧困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7798元,比四年前增加了4倍多,136戶貧困家庭全部脫貧。
思想觀念之變:初步實現了由保守僵化向明智開化的大轉變。實施精準扶貧以來,十八洞村通過探索創立“村民思想道德星級化管理”模式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觀了村民的精氣神,有的村民以前留在深山守貧窮,現在轉向走出深山尋富路;有的村民以前消極、等待、抱怨,現在變為積極、主動、努力,有的村民以前是“要我干”,現在變為“我要干”,良好的村風、民風正在形成。
保障體系之變:初步實現了由自力更生到政府兜底的大轉變。近四年來,十八洞村為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防止農戶因教、因病致貧返貧,積極完善相關體制機制,初步探索形成了教育幫扶、醫療救助、生態補償、社保兜底多措并舉的扶貧保障體系。
“盼”:再上層樓、力拔窮根
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也是我們黨作出的莊嚴承諾。站在脫貧致富的新起點上,如何讓十八洞村借黨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春風,從脫貧走向富裕、從基本保障到高水平小康,成為十八洞村廣大百姓的共同期盼和美好愿望。
期盼之一:脫貧評價機制更“準”。十八洞村已初步建立了脫貧考核評價機制,得到廣大村民認同。但也有些群眾認為目前的考核評價機制還有不完善、不科學的地方。因此,相關部門應制定出更加科學合理的脫貧評價體系,使評價指標能夠更加符合扶貧工作的客觀規律,評價結果能夠真正體現貧困農民的實際狀況,評價數據能夠經得起時間和人民的考驗,扶貧成效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體會得到,避免以“數字脫貧”代替實際脫貧。相關部門也要強化監督職能,加大檢查力度,嚴查數據造假、形式扶貧、形式脫貧等問題。
期盼之二:脫貧致富之路更“寬”。十八洞村實施精準扶貧近四年來,積極探索脫貧致富之道,取得了顯著成績,為其他貧困地區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借鑒,村民們也發自內心地感激脫貧致富帶來的紅利。同時,他們也期盼能夠更加合理地推進扶貧項目開發,更加注重項目現實效益,期盼能夠拓寬他們的增收渠道。因此,下一步的工作,要不斷優化項目結構,使短期、中期、長期扶貧項目的比例不斷合理化,并將資金、精力更多地集中到能夠為百姓帶來切實利益的項目上。同時,要鼓勵村民積極參與、建言獻策,使扶貧項目的開發選擇、實施落實都能凝結群眾智慧、體現群眾聲音。增收渠道方面,要注重為村民特別是貧困村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積極探索因戶、因人而異的多樣性增收模式,并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村民就業能力。
期盼之三:脫貧工作作風更“硬”,包括進一步密切聯系群眾、推動信息公開等。
作者: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劉曉玲 劉曉川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