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特色小鎮的研究,元立方金服平臺的研究人員將其分為三個部分,養老特色小鎮在國內發展現狀,類型及市場前景分析,然后是養老特色小鎮的構建方法和實施思路,也就是本篇。
養老養生特色小鎮的構建原因及方法
人是群居動物,人都害怕孤單,群體生活是人的天性。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把人與人之間用一堵墻,生硬的隔開了,“鄰居”一詞已經失去原有的意思。養老小鎮首先就應當打開家與家、戶與戶、人與人之間的墻。北京的四合院,一個院里住著幾戶人家,鄰里之間彼此相互照應,大家親密相處,像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上海的老墻門,一個古樸的大門進去后,住了好幾個家庭,鄰里之間也似親人般相處,感情往往比一般的親戚更加親密。養老小鎮如果建成許多這樣的四合院或者老墻門,讓原來就有強烈情感紐帶的親戚、同學、朋友們住在一個院里,彼此既相對獨立,又可以相互幫助。我國“四二一”型家庭已經成為社會細胞的主流,大多子女都是雙職工,他們追求個人生活空間,工作繁忙,而且需要照顧子女,負擔已經很重,根本沒有太多時間和精力陪伴父母照料他們的日常生活。中國向來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對于兒女不在身邊的老年人來說,鄰里間的關心和情誼就更加重要。這種互幫互助式的養老模式,不但可以解決養老的成本問題,又可以讓老年人體味到友情和親情,不再寂寞和孤獨。
除了打開鄰居之間的墻,養老小鎮還應當打開養老院和社會之間的“墻”。老年人的孤獨感,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和社會的脫節。有些老年人會因為不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而感到失落、無用和自責。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及年輕人,這樣他們覺得跟不上社會發展的步伐了。養老小鎮可以為老年人創造一些非常簡單的工作的機會,就算是無償的義務工作,也會讓老年人體會到自身的價值,并由此感到由衷的快樂,獲得滿滿的成就感。
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認為,養老小鎮要創造一種小社會的氛圍,給老年人更多自由自在的感覺。在養老小鎮里,應當有集市和超市,讓老年人們可以體驗逛街的樂趣;應當有“棋攤”,讓老年人們可以聚在一起,為一步棋爭得面紅耳赤;應當有老年大學,讓老年人可以活到老學到老;應當有醫療護理中心,讓所有的老年人能夠定時檢查身體,獲得最及時的治療時機;應當有郵局,銀行,教堂等基礎設施建設,甚至老人度假酒店、溫泉游泳池、桑拿房、美容美發室、心理咨詢室、下沉式多功能活動廣場、球館、棋牌室、健身房、音樂室、多功能廳、藥房、中餐廳、圖書館、書店、咖啡廳、酒吧、茶藝、西餐廳等等。讓老人覺得自己不是被安排來到了一個無聊的地方,而是一個多姿多彩,和外面的世界一樣的多功能社區。讓老年人擁有更多的自主性,不會有一種被約束、被捆綁的感覺。自由自在,這種老年人最渴望的生活,在養老院里很難得以實現。所以,許多老年人都不可避免地認為,養老院是另一種生活,是另一個“世界”。
推翻養老院和自然之間的有形之“墻”,讓養老小鎮融入山水、森林、小溪之間,回到大自然的懷抱中。越是年齡大的人,對大自然越有親近感,越是愿意回歸到大自然之中。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認為,養老小鎮可以建在自然環境更好的遠郊區,一來可以降低養老費用,讓更多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得起;二來可以給老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養老環境。老年人可以在這里爬山、游泳、垂釣、高歌;三來在高植被覆蓋率的地區,遠離城市,遠離喧囂,由于植物多使得空氣更好,更適合老年人靜養;第四,在每個季節,可以看見不同的花開,有沁人心脾的花香,還有美麗的蝴蝶和小昆蟲,這使老年人的心情更加愉悅和舒暢,身體自然更加健康。
另外,在養老小鎮里最好還要有一些游樂園,這并不是為老年人準備的,而是為他們晚輩中的幼兒準備的。退休之后,慢慢老去的老年人非常希望看見自己生命的延續,家里的孫子孫女就成了他們最熱切希望看到的家庭成員。看著自己的房,自己的兒孫,和手植的花草,老人才會覺得自己的一世勞碌并沒有虛擲。當兒女們帶著孩子來看望老年人的時候,養老小鎮也要給孩子們創造快樂,讓孩子們樂而忘返。孩子們越開心,老年人就越高興。孩子們待得時間越長,老年人的欣慰就越多。
第二次嬰兒潮自60年代三年自然災害結束后開始,這一波高峰是我國歷史上出生人口最多,對后來經濟影響最大的而主力嬰兒潮。作為中國第二次“嬰兒潮”的這一代人,他們正在快速地老去,可以說已經站在養老生活的前端。現在,這一代人已經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數量非常龐大,和他們的父輩相比,他們乘著社會機遇的浪潮進行了資本的第一代積累,他們思想開放,敢花錢。他們中的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的父母,為了80后的子女買好了房,而對于他們自己,他們則大多想自己解決養老問題,不想給子女們添麻煩。對于他們,去養老院生活幾乎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也許現在的養老院有醫療保健中心、休閑活動室等等配套設施,這些都為老年人考慮得非常周到了,但是唯獨人情味是最缺乏的,露天集市的市井氣、野溪垂釣的鄉村情趣也都是沒有的。如果養老小鎮能夠打開所有圍墻,讓養老院不再成為一個孤島,而是讓養老小鎮融入整個社會,老年人的生活就會變得更加多彩而快活。
目前德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了解到,6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德國總人口的23%。雖然德國的養老體制良好,德國人60歲后就可以進療養院養老,根本不會拖累兒女,但很多老人都十分厭倦療養院里的單調生活,于是,便有一些老人因志趣相投而自愿組合在一起,過起了"同居"的老年生活。此“同居”非彼“同居”,這是現在德國十分流行的養老模式-撘伴養老。興趣相投,性格相投,也是年輕時代就是好朋友的老年朋友們,在子女都分開住,一個人住在家里寂寞無聊之后,三五好友相約同住一個屋檐下,約定好各自的生活范圍,各自需要擔負的清潔工作,在老伙伴生病時也互相照顧,相互 幫助。有集體活動時則共同參與—要么到附近城市旅游,要么到劇院聽戲。這種養老模式一時讓許多已經老去或正在老去的中國人感到新鮮和向往。因此中國的養老小鎮拆掉了養老院的圍墻,可以讓老年人們回歸到大社會和大自然,給老年人更多的安全感和親近感,讓老年人在安度晚年的同時,還能為社會創造價值,讓老年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更有尊嚴、更富情趣。其他的特色小鎮,如果重復建設,很可能會產生惡性競爭,導致巨大的經濟損失。而養老小鎮卻不嫌多,并且是多多益善。
醫療養老旅居小鎮的實施思路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們已經遠遠離開了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現代老年人基本都能夠吃飽穿暖,可以說人的基本生理需要已經滿足了。但是除了老年食品和醫療健康等物質條件,老年人也由精神文化、興趣愛好的等精神層面的要求。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認為,而醫療養老旅居的特色小鎮能夠滿足各種身體狀況、不同年齡及不同經濟條件的養老需求,促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使其安度晚年、樂享晚年。
2013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2015年4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修正《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這些政策都為我國老齡事業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的法律和政策環境,促進了養老工作的健康發展。各地養老機構和從老齡部門實際情況出發,勇于實踐、積極探索,在居家養老、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的基礎上,創造了不同的養老模式。如養結合、異地養老、候鳥式養老、體育養老、循環式養老、旅游養老、田園養老、文化養老等,還有的地方建設醫療健康園區、養老小鎮等等。這些摸索和實踐,滿足了不同的養老需求,為解決老人的實際問題和促進家庭和諧起到了積極作用。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2016年我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3086萬人,占總人口的16.7%;65周歲及以上人口15003萬人,占總人口的10.8%。目前,大部分老人仍然選擇居家養老或者社區養老,但由于我國老年人口基數大,即使是只有一部分的老年人選擇異地養老,旅居養老,也會給醫療、旅游等部門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為醫養旅居的養老方式提供基礎。
醫養旅居的養老方式,是對傳統養老方式的總結和繼承,是老年人開始“第二人生”的平臺和載體。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認為,積極研究當今社會條件下的醫養旅居養老方式,有其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科學選擇養老區域。旅居養老小鎮應該建在生態環境良好、交通便利的城市,如全國園林城市、聯合國宜居城市、全國長壽之鄉等等。一般來說,這些地方的森林覆蓋率很高,多在70%-80%以上,空氣質量和水的質量非常好,附近有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濕地、旅游風景點等。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環境,是吸引老年人的重要資源。近幾年來,各地政府十分重視挖掘這些資源,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但是,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認為,發展養老事業、建設醫養旅居特色小鎮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科學規劃,建設富有特色、具有人文內涵的養老社區。各地既不能急功近利,也不能錯失發展良機。如果脫離實際情況,很急切地制造一個沒有融合自然元素的“老年城”,這不僅是老年人的悲哀,也將是政府工作的敗筆。
2.統籌功能建設。發展養老事業、促進養老工作,一定要以人為本,在保護當地地理環境的基礎上、再結合老年人的實際需求等,進行科學規劃和論證,嚴格把握好施工質量,把醫養旅居特色小鎮建成行業內的示范標桿。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認為,發展養老產業和養老事業,要和當地經濟、風俗、社會、文化、生態建設等要素結合起來,進行統籌規劃,引進一個綜合體、帶動一條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造福一方老百姓。通過對項目的建設,達到共贏多利的目的。可以根據不同老年人職業、特長、興趣愛好等情況,適當設計建設 “俄羅斯莊園”“勞模之家”“將軍苑”“書畫小院” “院士村”“英國小鎮”等,為老年人提供多姿多彩的物質文化生活場所。在建設主題養老院時,也要綜合考慮、統籌兼顧。例如:建設以醫療護理為主題的養老院,要整合中西醫資源,發揮醫藥、醫療、養生保健等各種優勢,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和護理服務。
3.采取多種管理模式。醫養旅居特色小鎮可以采取多種不同的管理模式。可以由專業的管理團隊來管理,也可以采用互動式、自助式的管理模式。無論是專業的管理團隊,還是組織老年人以一定的方式參與到養老院的管理和服務之中,都是在自覺自愿的基礎上,并按照有關的程序和制度進行的。科學管理、民主管理在養老特色小鎮內得到充分的體現。對參與集體公益活動的老年人,可以采用記工分、時間銀行等量化的標準,定期對其進行物質獎勵和精神鼓勵。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及有效的管理機制,使養老特色小鎮的老年人不僅認知新的生活環境、認同新的社會團體,同時也認同醫養旅居特色小鎮的理念,并和他人形成互敬互讓,和睦團結、互助友愛的人際關系。同時,可以借鑒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積極發展智慧養老。采用智慧養老的技術手段,可以起到全天候、多方位及標準化管理和服務的效果。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認注意到,各地已經進行了深入淺出的探索,可以進行及時地總結,重點扶持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宣傳其技術成果,給別的小鎮提供建設幫本,幫助更多的老年人擁有一個更好的老年生活。
4.培養管理團隊。養老產業的工作具有特殊性,由于服侍老年人需要特別多的耐心和善心,所以一定要培育練就一支專業的人才隊伍,負責養老特色小鎮的日常管理和操作運轉。特色養老小鎮可以與醫學護理院校、專科醫院進行長期密切的戰略合作。在特色養老小鎮內從事管理和服務的工作人員經過專業的學習和訓練,不僅應該有著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職業道德,還應該具備專業的服務技能、豐富的護理經驗,能夠及時妥善地處理日常及緊急情形,為老年人提供便利親情的護理和服務。同時,在進行養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時,要充分考慮到各類人員的實際需要,提前與有關部門溝通和協商,適當建設“職工服務中心”“青年公寓” “護工子弟小學”等,為他們提供便利,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解除后顧之憂。
結論與思考
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認為,旅居養老產業涉及游賞休閑、醫療保健、文化、接待、運營管理、安全保障等多個方面,需要整合政府政策、金融產品、地產開發、養老服務聯盟等資源,共同搭建旅居養老服務平臺,并由養老協會組織牽頭,社會資金支持,企業參與,聯合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才能完成整個系統的設計。
(一)社會責任
首先,這一產業的發展需要建立規范化、網絡化的信息協作平臺,不僅實現了旅居養老項目與受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允許隨時查詢床位余量信息,還能保持老人與其家人的信息通暢。邀請醫療機構入駐旅居養老特色小鎮,負責老年人健康維護和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日常體檢、康復護理、保健咨詢等服務,讓老年人在享受休閑時光的同時,消除就醫的顧慮。
旅居養老產業的投資者除了投資金融產品、養老地產外,還要進行專業人員培訓、品牌宣傳與市場開拓。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認為,目前專門的養老服務人員較少,這就需要專門的培訓以提高專業化程度,來提升旅居養老服務質量。同時,旅居養老被接受的程度有待提升,投資者需要通過各種宣傳和活動改變人們的養老觀念,通過“口碑”式的口口相傳,使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接受旅居養老這一新形式,為旅居養老開拓市場,提高品牌知名度。設計創新性的產品服務,例如以房養老,老年人將常住地的房產出售或抵押,擴展了收入來源,才能為旅居養老產業帶來更多的消費群體。但這些創新產品的開發需考慮房地產價格、稅收政策和法律環境等多重因素,在老年人中間推廣同樣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宣傳成本。
(二)政府責任
對于旅居養老服務提供方來說,政府在旅居養老中扮演的是扶持和監管的角色。旅居養老不僅具有經濟效益,還具有社會效益,有利于解決人口老齡化這一社會問題,屬于半公益性的項目。元立方金服平臺研究人員認為,政府部門要提高綜合協調能力,制定相關政策,讓有條件的地方先行試點;養老項目的土地價格應適當放低,涉及到旅居養老的項目稅收相應減少,政府財政應給予一定補貼;吸引醫療機構、護理服務中心入駐,為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鼓勵試點項目加強宣傳,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并予以推廣。對于旅居老人來說,政府需要擔負起政策制定和城市管理的責任。目前我國大部分省市的老年優待、高齡津貼政策僅僅針對戶籍老人,而非常住老人。旅居老人在某地長期居住,不同于普通的觀光旅游,他們內心希望融入當地社會關系與生活環境,但政策體系不完善致使他們無法享受同等待遇,會使他們喪失安全感,大大降低其生活滿度。制定針對旅居老年人的優待辦法,使他們與當地老人享受同樣的公交、公園門票優惠、經濟補貼,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前來旅居養老。旅居老人的大量涌入,導致當地外來人口數量連年上漲,將帶來交通壓力、自然資源、社會資源承載壓力,如何應對候鳥老人對城市管理的挑戰,還需要當地政府做好充足的準備,制定長遠的城市發展規劃,倡導候鳥老人愛護環境,對公共場所的不文明行為加強監管,這是旅居地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作者系元亨智庫戰略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元立方金服 頭條號碼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