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六不用生態農業
近期,幾乎覆蓋大半個中國的高溫天氣,讓人著實感覺到氣候變化已不是空穴來風。進入7月以來,全國各地高溫警報不斷,屢創極值,山東局地氣溫更是高達40℃。
高溫環境下,人受不了可以躲到空調的房子里,那么莊稼呢?尤其那些捂蓋著地膜的莊稼,是不是火上加火?7月12日,我們在山東農村現場觀察到,部分莊稼開始數伏。覆蓋地膜的花生、煙草等作物,高溫高濕條件下農作物極易發生病蟲害。七月是農業生產活動的重要時期,這時候的高溫脅迫對后期產量有重要影響。
近日,我們和當地農民閑聊時得知連日來的高溫造成了覆蓋地膜的花生出現了“苗弱”、甚至“死棵”的現象,而弘毅生態農場無地膜覆蓋的花生則長勢旺盛,病蟲害很少發生,老百姓很是羨慕。我們現場調查了村民的花生地并與弘毅“六不用”栽培模式對比,驚喜地發現:借道“自然之力”的生態農業完全接受了高溫“烤”驗。
地膜在降水缺少的時期或者地區進行覆蓋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起到保墑作用。這一30年前就使用的技術,而今在全球氣候變化面前已經逐漸喪失優勢,反而成為一害。正常年景下,北方地區夏季雨熱同期,一方面地膜將大自然恩賜的降水拒之門外;另一方面地膜造成的高溫脅迫使得病菌泛濫,花生根系遭到破壞,植株更易感染病害,出現“苗弱”和“死棵”現象。除此之外,地膜也改變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造成地上-地下生物協同調控減弱和養分利用低效。地膜下面,農民施入的化肥、農藥、除草劑等難以揮發,也伴隨高溫客觀造成對作物的傷害,尤其根系。
即使不考慮地膜難降解造成的土壤破壞,和低溫焚燒引發的空氣污染問題,不考慮地膜造成的塑化劑問題問題,相信大部分人都堅信,地膜可保墑、保溫、兼防雜草。然而,實際調查中卻出人意料,前面提到高溫造成作物灼傷、微雨環境人為造成干旱。對于雜草而言,覆蓋地膜雖然能一定程度上抑制某些雜草,但也助長了多年生雜草的地下根狀莖繁殖,如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 Wall)依靠其“克隆繁殖”的能力成為田間惡性雜草。因為多年生雜草的地下部分不需要光照,滿足水分和溫度條件即可擴繁,農民不得以還得再多噴除草劑,有些劣質農膜的防草效果更是可見一斑。
農業生產中我們提倡因地制宜,不違農時,地膜的濫用打破了溫、光、水、氣、肥等農業要素的自然平衡,而生態農業模式恰好克服了這一弊端,尊重自然規律,反而獲得高產。2015年弘毅生態農場的花生,畝產達到807.8斤, 遠遠超過農民覆蓋地膜的花生。當年出現極端干旱天氣,連地膜覆蓋下的土壤都出現板結開裂,好不容易來了場雨,地膜卻把僅有的水分擋住。而弘毅生態農場的“六不用”花生地,由于常年施用農家肥,拒絕化肥和農膜,土壤團粒結構良好,保水保肥,應對極端干旱游刃有余,因此那年干旱對農場沒有造成任何損失。今年,雖然連續惡劣高溫對地膜覆蓋的花生造成損失,好在雨水也多,目前來看花生長勢要比2015年樂觀。
無獨有偶,今年弘毅生態農場的小麥品質和產量也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認同。見文(村民喜議弘毅生態農場“六不用”小麥。)
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各地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夏有高溫暴雨,冬有低溫凍害。經濟學上經常提到“永遠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依靠傳統的大化肥、大農藥、大農資的單一農業形式,已經遠遠不能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解決人類吃飯問題,其實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高達三分之一來自現代農業。生態農業應對極端氣候條件的能力要遠高于傳統農業,在維持糧食產量和提供優質農產品方面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生態農業還可通過促進物質和能量循環減少二氧化碳濃度,將“碳源”轉化為“碳匯”,農業轉型可從源頭解決高溫天氣頻發問題。
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讓農業回歸自然,倡導以節約與增長為原則的耕作模式,采用生態系統方法,利用大自然賦予的條件,如土壤有機質、水流量調節、授粉和害蟲天敵捕食等進行作物生產,并適時適量地合理利用外部投入物 – 完全根據作物的需要,不多也不少。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發揮多種形式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引領作用以及2017年提出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都無疑使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面臨更好的機遇,帶來更大的經濟和環境效益并造福于一方百姓。
弘毅生態農業,任重而道遠。
作者簡介:谷仙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雜草生態防控。蔣高明,山東平邑人,中國科學院植物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弘毅生態農業創始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生態家園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