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克勞斯·昆茲曼等:德國中小城鎮在國土開發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 作者:克勞斯·昆茲曼?尼爾斯·萊伯?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6-21 錄入:王惠敏 ]

【摘要】與大多數歐洲城市相比,德國的城鎮體系屬于均衡發展的典范。地區的高度自治、聯邦體制以及強有力的州政府使德國在兩千多年的城市發展歷程中,逐漸形成了大中小城市遍布全國的空間形態。這些城市都具有相似的生活質量、便捷的交通和便利的服務。基于對中小城鎮的概括定義,本文將首先簡要介紹城市均衡發展的歷史淵源及小城鎮在德國的重要作用,并舉例分析一些進行中的都市化過程,隨后將選取紐倫堡城市區域作為中小城鎮的成功案例重點介紹,最后簡要說明支持城鎮發展的聯邦政策規劃。

1 德國中小城鎮的定義

同很多其他國家一樣,中小城鎮在德國并無明確的定義。一般來講,小型城鎮的人口在1萬~2.5萬之間,中型城市界乎2.5萬~10萬之間,而大型城市的人口則普遍超出10萬。2010年,全德8100萬的人口中有67%生活在城市(中國相應的數字為51%),但僅有四座城市可稱為百萬人口城市,它們分別是柏林、漢堡、慕尼黑和科隆。其后是一些擁有50萬以上人口的重要經濟城市,如法蘭克福、斯圖加特、杜塞爾多夫、萊比錫、埃森和多特蒙德。除此之外,有66座城市的人口在10萬~50萬之間,418座中型城市(人口數量2.5萬~10萬)以及682座小城鎮(人口數量1萬~2.5萬)(圖1)。

t1.jpg

盡管南與北、東與西的區域之間仍舊存在差距,但無論從家庭收入,還是就業以及享受公共和私人基礎設施的角度來講,在所有的城市人們都能享受到高質量的生活。宜居度在大中城市和小城鎮不分伯仲。誠然,中小城鎮在職業選擇、住房、購物以及娛樂設施方面不及大城市,但在房價、環境質量、自然和休閑設施的便利程度方面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2 德國均衡城市發展的演變

德國的均衡城市體系主要受路徑依賴的因素影響,其中悠久的人居歷史扮演了重要角色。許多德國城市經過幾個世紀的發展,從早期羅馬帝國的軍事駐地(如科隆和雷根斯堡),到封建時期的城堡和王宮(如海德堡、曼海姆、什未林和德累斯頓),到漢薩同盟的自由市(如漢堡、不萊梅和呂貝克),或者僅僅是鄉村或商業聚居地,發展至今。這樣的城市遍及全國。它們的發展歷經了漫長的歲月,集合了市民、當地政府、教會,以及封建地主的共同努力。

中世紀時期的早期自由市營銷運動推動了第一波從鄉村到城市的移民浪潮。在“城市空氣帶來自由”(Stadtluft macht frei)口號的帶動下,大量的農村人口為了獲得更大的安全感,從鄉村來到城市,進入封建稅收以及征兵的范圍內。在此期間,一些自由市(如南部的奧古斯堡、紐倫堡、雷根斯堡,以及北部的漢堡、不萊梅和呂貝克)逐漸成為德國區域和政治上強有力的組成部分。手工業、貿易和銀行業成為這些城市重要的經濟支柱。在奧古斯堡和紐倫堡,一些貿易和銀行業的佼佼者將其事業延伸至歐洲各地甚至歐洲以外,使這兩個早期名副其實的全球城市躋身當時歐洲最具影響力的城市之列。18世紀后期,一部分貴族為了展示他們的財富和權力而大興土木,不僅履行了他們對自己的領地和人民應有的承諾,也促進了一些城市的迅速發展,如杜塞爾多夫、卡爾斯魯厄(由建筑和城市規劃師魏因布來納于1797年規劃)以及曼海姆(1800年規劃建造)。

在歷史的長河中,德國是一個相對年輕的國家。1870年時,歐洲中部的各個日耳曼王國和公國才決定成立民族國家,并保證在統一的同時不喪失區域主權。這些王國和公國均各自擁有作為重要政治文化中心的首都。19世紀末期以后,它們還兼具工業化城市中心的職能。在19、20世紀的工業化期間,工業城鎮加入了德國的城市體系,成為新的城市類型,如杜伊斯堡、伍珀塔爾、奧博豪森、埃森。它們主要分布于萊茵和魯爾河沿線,且擁有豐富的煤礦和鐵礦資源。礦產主要用于鑄造鋼鐵,進而投入到快速發展的鐵路系統以及戰爭裝備的使用中。工業化的過程也吸引了大量移民涌入新興的工業城市。

二戰后,盟軍成立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權力得以重新下放至聯邦州。分散的權力進一步加強了均衡的城市體系。1989年兩德統一后,前東德的四個省成為新的聯邦州,而東、西柏林合并后成為了與漢堡、不萊梅一樣的“州城市”(Stadtstaat)。在統一一年后的德國議會選舉中,柏林被重新確立為德國的首都,而原西德首都波恩仍保留了其一部分政治職能,一些聯邦的政府部門以及公共機構的辦公地點仍在那里。

均衡的城市體系不僅僅根植于德國的領土歷史中,也深受福利國家制度的影響。福利國家制度遵循聯邦憲法條例,要求全國各地提供均等的生活水平。半個多世紀以來,德國在實踐空間規劃的過程中始終遵守這個原則。地方政府的權利也是德國形成相對均衡的城市體系的重要因素。聯邦憲法以及規范化的稅收重新分配體系也保障了城市和城鎮自主管理的能力,并協調了不同城市的發展。

3 中型城市和小型城鎮對于空間發展的功能作用

中型城市和小型城鎮對于空間發展至關重要,它們的作用分別是:

供給及穩固:維持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中心,包括為當地家庭及企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保障。中心地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反應了這一功能(見本文相關章節);

促進發展:中型城市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疏導:區域內多種職能(如住房、工業、物流、知識產業綜合體)由核心城市疏導至周邊地區;

邊界、門戶及交流功能:德國坐落于歐洲的中心,毗鄰10個國家,且有許多具備跨境功能和關系的邊境城市。因此,這些位于歐洲內部的城市也具備作為門戶中心以及文化交流和學習的功能。

雖然每座城市通常會有一個主導功能,但隨著發展規模的擴大,上述各個功能與主導功能逐漸相互融合。如基森、圖賓根、馬爾堡這一類的大學城,以及路德維希港、沃爾夫斯堡這一類的企業城,對于周邊的鄉村來講,通常也具有中心城的服務功能。中小城鎮常常是曾經半城市化時期鄉村區域的中心城。與大城市毗鄰的它們如今成為大都市的居住區,并承接由中心城市遷出的服務業。中小城鎮的實際地理位置——位于大都市圈的內部、邊緣或外圍——也決定了它們在空間發展過程中的意義。但即使是處于類似地理位置的城鎮,在微觀區位優勢、當地特色和文化傳統、臨近的國界、以及政治管理等方面仍舊存在區別。

此外,還有兩個方面解釋了這些中小城鎮雖然人口不到2萬,卻仍不失其重要作用的原因。

首先,由聯邦州政府主導的區域空間規劃(Landesplanung)建基于中心地理論。州級發展規劃需制定中心城的級別,并分配給每個級別固定的公共服務。在一些聯邦州,如北萊茵—西法倫州的發展規劃中,中心城被分為十個等級。完善中心相應的屬性是地方公共管理機構職責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也保證了地方政府在發展和運營公共服務中,如學校、醫院、警察局、或郵政局,能夠得到相應的支持。

第二,所有中小城鎮的地方政府管理機構都雇有專業城市設計師。他們負責指導當地的土地發展,頒發建筑許可,調解相關的法律糾紛,為當地發展尋求公眾支持,參與區域規劃戰略,與市民溝通并了解其需要。

中小城鎮的區位優勢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對于世界成功企業來講,它們擁有合格的人才、悠久的手工藝傳統以及較高的服務水平;另一方面為了吸引人才,這些城鎮也能夠提供薪水不錯的崗位以及高品質的公共及私人配套服務??梢?,它們不僅肩負著供給和疏導職責,對區域發展也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全球化經濟的時代,中小城鎮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引擎,也是區域或次區域潛在的增長極。是否能推動并保持增長、鼓勵并支持參與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區域的潛力、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體制的互動和政治環境。另外,中小城鎮通常也是一些個體經營的家庭傳統型中小企業的所在地。不同的企業特點使這些企業各自活躍于地方、區域或全球市場。企業所在的城鎮形成集聚,而越來越多的中小城鎮成為區域集聚中的一員,并在全球化市場中憑借城市網絡的聚集效應增強自身競爭力。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城鎮的宜居程度——大部分人可負擔工作和生活的程度——往往高于大城市。高品質的教育和健康服務、環境狀況、充滿吸引力的市容市貌和文化設施,通往自然和休閑設施的便利程度,都使得中小城鎮無論對于德國家庭,還是公司企業,都是不二的選擇。同時,密集的高速公路網絡,高速鐵路網絡以及區域機場,都使前往歐洲甚至世界其他地點方便快捷。許多享譽全國的高校都坐落于中型城市,而不少中小城鎮距離度假勝地不論驅車或乘坐火車僅幾小時之遙。綜上所述,除大都市以外,中型城市也因此成為生活的便捷之選。

4 位于多中心城市區域的中小城鎮

許多著名的中小城鎮都位于多中心的城市區域中(現稱為“大都市圈”[Metropolregionen])。1995年,德國16個聯邦州負責空間規劃的部長召開常務會議,確立了11個這樣的城市區域。貼上“歐洲大都市圈”的標簽也強調了它們在歐洲城市體系中的重要性。11個大都市圈覆蓋了德國37.5萬k㎡中幾乎50%的領土(圖2)。其邊界也有別于客觀定界,是根據城市區域內諸多當地政府在大都市圈背景下尋求區域合作的政治愿望制定的。在所有的大都市城市圈中,中小城鎮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都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t2.jpg

盡管如此,大都市城市區域決定了中小城鎮的區域經濟定位:

德國南部的慕尼黑、斯圖加特、法蘭克福及萊茵—美茵、萊茵—內卡及紐倫堡的城市區域的經濟呈現多元蓬勃發展、低失業率以及高宜居度的趨勢;

在萊茵—魯爾大都市城市區域,萊茵河畔的杜塞爾多夫、科隆、波恩的城市區域呈現蓬勃發展之勢,并與衰退的魯爾舊工業區以及伍珀塔爾、雷姆沙伊德和索靈根的城市三角洲之間呈現高度極化現象。盡管魯爾區在1920年時成立了德國最古老的城市聯盟,但是它們并沒有真正聯合起來提高這個多中心區域的國際競爭力;

漢堡—不萊梅大都市區域的中心城市居于主導地位,周邊腹地面積有限。漢堡作為歐洲重要港口,經濟繁榮,但不萊梅的地方經濟增長卻幾近停滯;

漢諾威大都市圈囊括了下薩克森州首府漢諾威,以及接壤城市布倫瑞克、沃爾夫斯堡、希爾德斯海姆和哥廷根,地區經濟得益于享譽國際的漢諾威展會以及汽車工業集聚,如沃爾夫斯堡;

德國中部大都市城市圈跨越多個東德聯邦州,如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爾特州和圖林根州。都市圈中共有11個成員城市,其中最大的分別為薩克森州的德累斯頓和萊比錫,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薩爾河畔的哈勒和馬格德堡,以及圖林根州的埃爾夫特。這個松散的城市網絡至今仍面對著去工業化過程以及社會主義經濟遺留的問題。

柏林—勃蘭登堡大都市圈連接了首都柏林及其周邊地區,包括勃蘭登堡州的首府波茲坦以及全州67個中小城鎮。首都及其鄉村腹地共同面臨諸多挑戰。

大都市圈中的中小城鎮通常反映著核心城市的經濟狀況。例如,柏林周邊的城鎮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倒退,但南部城市區域中的城鎮卻相當繁榮。在大都市圈中,不斷集中的經濟發展對于三種不同類型的中小城鎮有著不同的影響:

位于大都市圈以內的中小城鎮結合了居住在核心城市的優勢以及到達鄉村的便捷度,被認為是德國地方發展中最大的受益者。通常,這些城鎮歷史悠久、特征明顯并且高度宜居。其宜居性一般體現為固有的地方傳統,優質的教育和公共資源,高度的安全,到達自然和休閑場所的便捷度,“通透度”(Clarity)和“慢生活”(Slowness),最后但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點是——廉價住房的供給。對于熱愛傳統生活方式,或是承受不了核心城市高房價的家庭來說,這些由公路鐵路連接起來的中小城鎮無疑獲得了他們的青睞。另外,大都市航空港也給歐洲境內一日往返的公務旅行提供了便捷和可能。因此,這些城鎮往往人口和經濟比翼雙飛,而健康的財政運行也使得相對高水準的公共交通得以維持運營。公共管理行之有效,且公私合作關系也易于管理。

在大都市圈邊緣的中小城鎮則面臨著不同的境況。通常,如果這些中小城鎮能通過快速有效的城鐵設施或是順暢的都市高速公路系統與核心城市相連接,它們便能受益于大都市圈。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城鎮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既靠近優美的自然環境,又可方便快捷地到達中心城市。這些小城鎮的住房價格更低,年輕的家庭如果既要在大都市尋求多樣化的工作機會,又可以接受長距離的通勤,即可在這里找到適合的房產。但如果這樣的城鎮與核心城市連接并不緊密,那就不得不面對邊緣城市的諸多困難。雖然同樣坐落于大都市圈的腹地,這些城鎮相對來講沒有足夠吸引家庭和企業的能力。經濟活躍的人口大多數會離開,剩余的人口則趨于老齡化,公共交通也逐漸退化。長期來講,扭轉負面局勢的唯一機會就是建立與核心城市更緊密的連接。

相對前二者,大都市圈外圍的中小城鎮是全球化背景下最大的受害者。由于缺乏同國內或歐洲其他城市在航空、鐵路、公路上的連接,當地經濟面臨著區位劣勢帶來的挑戰。很少有投資青睞這樣的城鎮,而現有的投資也僅建立在大量的公共補貼或吸引投資的特許經營權之上。勞動力市場缺乏吸引力,多數學成者得不到合適的培訓機會。同時長期失業率不斷增長,經濟活躍的年輕家庭選擇到就業市場更加豐富的核心城市發展。人口的老齡化使得中小學不得不關閉,或是減少種類及選擇。地方稅收的不斷流失導致政府不得不削減公共服務。地方的社會和經濟差異逐漸增長,導致社會關系緊張以及治安問題的出現。這些中小城鎮周邊地區的公共和私人服務也將隨著競爭力降低而流失,邊緣化不斷加深。

這些大都市圈外的中小城鎮通常距離核心城市100km之外,主要受到歐洲或德國的主流經濟發展政策影響,除非它們位于如波羅的?;蛉鹗窟吘车雀咂焚|休閑區。在這些區域里,多數成功的中小城鎮主要得益于南德及瑞士的經濟增長。

在前東德,能避免人口流失的中小城鎮屈指可數。對比1989年兩德統一前,一些城鎮甚至失去了30%的人口(圖3)。在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和薩克森—安哈爾特州,人口減少和老齡化的影響尤其嚴重,地方經濟和公共服務的狀況雪上加霜,當地有限的工作種類以及娛樂設施對年輕人和移民毫無吸引力。如果這樣的城鎮無法提供廉價的住房、健康的生活環境、良好的醫療條件、優美的自然環境和慢節奏的生活,它們無疑將成為全球化和城市競爭中最大的受害者。即便是引入新技術的舉措也無法取代熱鬧的城市生活和社區精神。盡管一些地區正在經歷紳士化過程,例如藝術家們尋找廉租的工作室,或是為了逃離城市喧囂的都市人在這里休憩,但這些臨時的租住者無法全面長久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發展基礎。

t3.jpg

5 紐倫堡大都市區的中小城鎮

坐落于巴伐利亞州弗蘭肯地區的紐倫堡城市區域,被認為是城市與城鎮網絡的成功案例。紐倫堡城市區域擁有350萬人口,區域內有11座城市、22個縣、大學以及私人企業等,在市長的鼓勵下,它們建立了大都市區內的合作關系,共同增強區域的國內以及國際競爭力。

通過以下四座城鎮的概況,可以粗略了解中小城鎮在繁榮的城市區域中所扮演的角色。除了依普霍芬隸屬于基欽根縣(Kitzingen)以外,其他三座城鎮都有獨立的地方政府,并在區域和聯邦州規劃法規框架下制定自己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目標,控制當地土地利用。同時在區域戰略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區域營銷等方面,它們也與大都市圈的其他城市合作。

埃爾朗根(Erlangen)是紐倫堡大都市區里的第二大城市,2011年人口為106329。城市始建于1002年。在一場幾乎毀掉整座城市的大火后,勃蘭登堡·拜羅伊特伯爵于1706年著手重建,并接納了1685年南特赦令被取締后不得不從法國流亡的大量胡格諾派教徒?,F今,在城市占主導地位的有1743年成立的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西門子公司的多個分支機構,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的一個大型研究機構,以及馬克思普朗克光學研究所。埃爾朗根—紐倫堡弗里德里?!獊啔v山大大學(FAU)目前是德國最大的大學之一,2013年擁有3.5萬名學生以及1.2萬名教職員工。大學共有五個學院,科目包括人文科學、法律、經濟、科學、藥學、機械等。在紐倫堡都市圈,FAU在就業、刺激革新、教育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二戰之后,西門子公司將相當大的一部分產業轉移至慕尼黑和埃爾朗根。埃爾朗根的中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西門子公司的醫藥技術部早于1924年已坐落于此,并已成為當地在該領域的創新型工業。時至今日,埃爾朗根有三分之一的工作崗位來自于大學、知識相關產業以及研究機構,三分之一依靠西門子的多元化產品以及附屬的研發機構。此外,西門子的管理層和大學的教師也對城市和大都市圈有著重要的影響力。

班貝格(Bamberg)是一座相當古老的城市,公元902年第一次出現于歷史記載。2011年人口為20084人。班貝格曾一度是神圣羅馬帝國的中心。而城市的成名源于16世紀時被確立為采邑主教所在地,以及19世紀時被當時的希臘國王設為居住地。班貝格是紐倫堡城市區域北部的中心地和大學城,擁有兩所高等教育機構,其中班貝格大學成立于1647年。同時,班貝格也是天主教班貝格總教區,并擁有負有盛名的班貝格交響樂團。當地經濟主要由手工業、貿易以及輕工業構成,例如啤酒釀造、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等。班貝格的老城不僅華麗且保存良好,因此被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也是德國南部的旅游重鎮。著名哲學家喬治·威廉·弗里德里?!ず诟駹栐幼≡谶@里,并參與編輯了當地報紙,且在這里完成了他的哲學著作《精神現象學》。

赫爾佐根赫若拉赫(Herzogenaurach)2011年人口為23232人,是巴伐利亞州埃爾朗根—赫西施塔特縣的一座古老的城市,距離紐倫堡23km。中心歷史城區和就業市場的吸引力讓這座小鎮有著高品質的生活,它也是許多手工藝者和貿易商的駐地。此外,這座小城也是三家全球企業阿迪達斯、彪馬、舍弗勒的總部,且為當地經濟帶來1.67萬個就業崗位(2011年)。作為全球體育用品商的阿迪達斯是城市區域里最大的公司,每年營業額為145億歐元,在全球共擁有4.7萬名雇員。舍弗勒是一個私營的家庭企業,主要生產軸承及零部件,是世界汽車工業的著名供應商,它為這個城市提供了7500個職位。直到1992年,這座城市還一直是美國空軍基地之一。

依普霍芬(Iphofen)2012年人口4391人,是一座極具吸引力的鄉村小鎮,距離紐倫堡50km以外。當地出產葡萄酒,也是全球活躍的建材家族企業可耐福的總部。該企業在全球150個地區共有2萬名雇員。依普霍芬優美且保存完整的城鎮風景、優質的葡萄酒以及餐飲業使它成為大葡萄酒產區內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由此可見,不同群體在中小城鎮的區域網絡中各司其職。其中最重要的是私營企業,它們是當地政府以及城市區域的戰略發展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其次是當地的市長以及議會,他們代表人民;公共部門也扮演著相同的角色,它們通常是居于地方政府之上的行政管理機構,包括聯邦德國和巴伐利亞州,半公共部門也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第三個則是區域公民團體,它們以聯盟和互助網的形式代表、表達、維護公民的權益、要求以及愿望。

6 促進中小城鎮發展的聯邦以及區域政策

聯邦政府的主要工作是頒布發展框架,它并沒有權力干涉各個聯邦州的城市發展,但聯邦政府可以為規劃提供幫助,促進針對城市發展的研究,以及啟動研究型規劃項目探討某個特定政策的影響。誠然,各個專業部門的政策(包括交通、能源、農業、環境等等)都對城市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其中當然也包括中小城鎮。因此,在聯邦政府的政策中,嚴格意義上并沒有直接促進中小城鎮發展的條目,同樣,歐盟政策也不涉及。城市政策僅隸屬于16個聯邦州以及城市區域的政策范圍內。

另外,許多廣泛適用的法規政策也僅將城市和市民作為客體,極少直接涉及城市發展。例如稅收制度保證城市可得到固定份額的收入稅,并允許其征收工業和財產稅。與其他國家不同的是,財產稅的稅率在德國是很低的,甚至不足以平衡城市對基礎設施和城市發展的支出。另有一部分聯邦政策關注家庭社會方面的事務,如社會福利、退休金、失業率、兒童福利等等。一些政策與重新分配制度聯系緊密,或是作為德國福利經濟體系的組成部分;另外一些則作為規定框架頒布給下一級相應的管理機構。

在二戰后的幾十年中,國家住房政策在城市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一現象一直持續至世紀之交。住房政策為資助住房發展提供了法律和財政基礎,家庭、住房合作機構、公共住房公司和開發商均可從中受益。自由市場主導的政策以及相對飽和的住房市場,導致近幾年大城市廉價住房緊缺的狀況重新成為公共焦點。提供廉價住房也不再屬于中小城鎮的政策范疇,盡管它在一些經濟繁榮城市,如杜塞爾多夫、法蘭克福、慕尼黑和柏林,重新成為焦點。

在德國,聯邦州及區域從事空間規劃的人員對于保障中小城鎮鄉村地區公共服務設施的挑戰了然于胸。許多研究都在探討這個問題并強烈要求政府著手應對。下面的政策圖解強調了加強現有中心地點的容納力的重要性,并進一步反映這個挑戰(圖4)。

t4.jpg

盡管仍存在實質性的困難,在近20年中,聯邦政府針對大中小城鎮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城市發展的項目,其中最重要的幾個是:

城市保護、支持以及對城市歷史文物的保護;

城市更新和城市空間優化;

“社會整合的城市”計劃(Soziale Stadt),支持城市解決社會問題和某些城區的不利條件;

支持對1960年代破舊的公共住房的更新項目;

“中心復蘇”計劃(Ab in die Mitte),重振當地地區經濟、市中心購物區,促進內城發展。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萊比錫城市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推動下,交通、建設和城市發展部2007年推出了“國家城市發展政策”( National Urban Development Policy)。

該政策是一個傘覆式政策(umbrella policy),涵蓋了多項在聯邦政府政策框架內執行的上述以及新的規劃。政策本身在探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文件中詳加記載,具體包括如下6個行動領域:

動員公民組織;

社會城市:針對社會差距;

創新城市:促進經濟發展;

提高城市設計的質量;

建造明日之城:氣候變化和全球責任;

城市的未來在于城市區域。

提供有限的正規權利和預算,加強學者、公民以及不同級別的政策制定者的認識,是相關部門的首要任務。這體現在有選擇地支持一些計劃,并組織召開相關會議。就在不久前,交通、建設和城市發展部還宣布了一項新倡議。

“我們將以完善鄉村地區基礎設施作為我們的目標,爭取讓小城鎮無論對于居民還是旅游者、商戶來講,都更具吸引力。我們將對此給予大力支持,并發起了‘鄉村基礎設施倡議’。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新的城市發展協助計劃。通過這個計劃,我們希望小城鎮,特別是位于人口稀疏地區的村鎮,能夠提升為周邊腹地的經濟、社會、文化中心。我們將為相應區域的人民提供公共服務,并借此幫助當地政府應對并提高城市基礎設施以滿足需求”。

7 展望

在德國,中小城鎮是均衡的城市發展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許多這樣的小中心都是跨國企業的駐地,是區域傳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擁有眾多愿意生活在安全健康環境里的高水平人才。這種情況在其他歐洲國家,如奧地利、瑞士、丹麥和荷蘭也都大同小異。

然而,在全球化、自由市場經濟和城市競爭的壓力下,這些城市由于處于不同且愈發極化的環境里,發展程度也截然不同。位于大都市圈內距離核心城市100km以內的中小城鎮,無論它的城市職能是居住、教育、工業、物流、文化還是旅游,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這樣的城鎮可以提供大部分公共以及日常生活的服務,其宜居度也融合了大都市和當地特色,生活節奏快慢兼備。但是位于多中心的城市區域邊緣之外的中小城鎮,由于受到人口萎縮的影響,只能勉強維持其作為次區域中心地的職能,避免高水平人才的流失,并為老齡化的人口提供合適的公共服務。

中小城鎮的未來取決于地方的潛力、競爭力、領導力,取決于當地領導者和決策制定者鼓勵地方企業、貿易、公民團體和公民從事地方可持續發展項目的能力,取決于歐洲和聯邦政府在大都市和邊緣區域之間收入重新分配的成就,以及社會對重新分配政策的接受程度。

尋找應對人口萎縮和老齡化的解決方法絕非易事,盡管有現象表明這些挑戰也并非堅不可摧。例如,大城市高壓生活使慢節奏生活以及城市鄉村和馬尼吉亞(Magnaghi)提出的小規模地區的概念大獲青睞;加工運輸后的食品變質使得人們對當地出產的健康食品興趣提升。另外,單一經濟增長理論和戰略常常忽視了宜居性,包括社會、環境和文化等因素,這即使在經濟學家當中也逐漸失去市場。近來,德國政府對相對邊遠地區的中小城市也提高了關注力度,這說明德國政策制定者也意識到中小城市在整體發展中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者:克勞斯·昆茲曼,教授,曾任職于德國多特蒙德大學空間規劃學院

尼爾斯·萊伯,博士,魯爾波鴻大學城市景觀變革專業,研究協調人

譯者:劉源,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巴特萊特學院,空間規劃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土地規劃人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日本片 | 亚洲日韩视频在线 | 日本中文字幕免费高清视频 |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 伊香蕉大综综综合久久 | 亚洲欧美V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