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當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主導作用,更好調整政府行為,精準發力、穩中求進,為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基礎。
一、準確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是推進宏觀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自身發展問題倒逼下的客觀要求。剛剛過去的“十二五”,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績,為國民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與此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矛盾。糧食產量、進口數量、庫存量都達到歷史峰值,農業競爭力弱的問題沒有根本改善,“三增一弱”態勢明顯;耕地數量減少、質量下降,地下水超采,面源污染加重,面臨資源環境“雙重約束”;農民收入總體仍然偏低,還未能分享更多現代農業發展成果,甚至部分農民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局外人”。
出現這些問題,有需求側的原因,從國內來看,宏觀經濟下行導致農產品需求總量受到影響;從國際來看,雙邊、多邊貿易協作深入推進,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更加激烈。然而,從供給側角度推導,結構性矛盾突出是更主要的方面:在產品結構上,高端、個性化、差異化農產品短缺,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給不足,部分低端農產品供過于求。在生產方式上,小農戶分散經營仍占多數,現代化的經營體系還未形成。全國有2.6億農戶,經營規模在30畝以下的占96%;6000多萬生豬養殖場戶,年出欄500頭以下的占57%。在增長動力上,粗放式發展方式普遍存在,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條件改善總體滯后,還沒有轉到依靠勞動者素質提升和科技進步的內涵式增長上來。在區域布局上,水土資源、消費市場、加工增值與農業生產不均衡不匹配的情況明顯。因此,需要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市場“出清”,在滿足基本農產品需求的同時,更好滿足中高端優質農產品需求,實現新的供需平衡。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詞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內涵就是在農業的供給側,通過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達到與需求側相適應的新水平,目標包括三個方面。
其一,著眼于產品,要降成本增效益、適應消費需求。通過優化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四大要素組合方式和促進制度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農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實現中高端農產品的有效供給,增強農業的競爭力。
其二,著眼于產業,要實現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通過有序開發山水林田湖,高效利用自然資源和農業廢棄物,合理施用農業投入品,從外延式、粗放式增長轉變為內涵式、集約式發展,減輕對資源環境的壓力,降低資源環境成本,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促進農業可持續。
其三,著眼于主體,要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提升人力資本。通過加大科技推廣、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政策支持力度,增強農業從業主體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活力,形成高素質農業從業主體,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強勁的內生動力。
二、牢牢盯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著力點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點就在于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產業體系聚焦于農業各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主要涉及“生產哪些產品”和“表現哪些功能”,彰顯現代農業發展的產業格局和總體架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與傳統農業產業體系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注重通過金融資本、科學技術、組織管理等現代生產要素的集約投入和深度開發形成新的要素組合方式,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和農業產業綜合素質穩步提升。生產體系聚焦于產品及生產能力,主要涉及“生產什么樣的產品”和“生產條件如何”,反映現代農業發展的最終成果和物質基礎。經營體系聚焦于主體及其經營方式,事關“誰來生產”和“怎么組織生產”,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保障和組織支撐。產業體系和生產體系屬于生產力范疇,經營體系屬于生產關系范疇,三大體系是一個有機整體,彼此聯結、互為依托、互相促進,共同影響現代農業的供給總量、結構、質量和效率,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
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核心是拓展問題。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完善和生命力在于提升產出能力,穩定總量供給,目前要瞄準拓展農業產業發展空間格局,在做大上做文章。一是向縱深延伸,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完整產業鏈,延長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讓農民分享更多利益。二是向橫向拓展,在確保糧棉油、肉蛋奶等基本農產品生產供給的同時,或者說在滿足生產功能以外,凸顯農業的生態環境保護、觀光旅游休閑和文化傳承等非生產功能,為生態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多正貢獻。三是發展工廠化農業、“互聯網+”農業等新興業態,不斷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使農業成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藍海。促進產業結構優化、鏈條延伸、空間拓展、生態美好,大力優化各種生產要素組合方式,推動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生產、加工、物流、營銷一體化布局,形成資源有效利用、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競爭力明顯增強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核心是效率問題。從產業發展角度觀察,沒有落后的產業,只有落后的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農產品供需平衡的最基本要求是生產的產品要適應城鄉居民不斷變化和成長的新需求。由此,一是提高農產品品質和效益。通過規模經營產生規模效益,發揮規模經營的引領作用,促進資本、科技、管理、裝備等現代生產要素集中投入;通過結構調整、生產中高端多元化產品,產生溢出效益,大力推進標準化、綠色化生產,生產優質、安全農產品,加強品牌建設,使農產品品種和質量更契合消費者需求,讓消費者看了心動、買了心安;通過降低成本實現節本增效,運用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實現資源節約和高效利用。二是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在國家層面發揮勞動、技術、資本密集型農產品的相對競爭力。2015年,蔬菜、水果、水產品出口分別達到133億美元、69億美元和203億美元,合計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57.3%;順差分別為127億美元、10億美元和114億美元,在農產品貿易中保持了明顯的競爭優勢。當年我國農產品貿易逆差為462億美元,如果沒有這三類產品的貢獻,逆差將達到713億美元。充分表明,相對于糧棉油等資源性農產品生產,我國在勞動密集、技術密集甚至資本密集農產品生產方面,是有相對競爭力的。因此,要減少低端無效農產品供給總量,發展這類市場緊缺、特別是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各省市要依托各自多元化、差異性資源稟賦,發展特色產業、主導產業,在更小的區域培育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人無我有、人有我多、人多我有品牌,發揮比較優勢,提升競爭力。三是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既去產能又保產能,在資源缺乏、生態脆弱、環境污染嚴重地區,比如7萬平方公里的華北漏斗區、549.6萬公頃的25度以上坡耕地、1.1%的重度污染耕地,加快開展退耕、休耕、輪作,減少低效產能、有害產能;加強糧食主產區、高標準農田建設,提升耕地質量,改造中低產田,促進農業生產向優勢產區集聚,形成水土資源、環境承載和農業生產協調配合的空間格局。四是加強創新驅動。據中國農科院專家測算,2015年我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為55.8%,遠低于美國80%的水平。要使農業生產增長逐步轉變到更多依靠技術進步、資源要素優化配置上來,強化生態倫理,推行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走創新驅動、內涵發展之路。通過在品種結構、空間布局和生產投入上的優化調整,不斷增強中高端農產品供給能力,構筑產品優良、適銷對路、布局合理、高效集約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
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核心是開放問題。在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的背景下,農村人口轉移和農業勞動力轉移是基本規律和趨勢,由此必然帶來“誰來種地”“地怎么種”的問題,數以億計、千萬級的普通農戶不斷減少,數以百萬計的新型主體必然產生。由此決定,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要順應歷史潮流,秉承開放理念,積極培養造就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是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這是降低成本、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根本舉措。要通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合作社統一經營等多種形式,實現土地的規模化;要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在產業、產中、產后各環節提供統一服務,促進服務的規模化;還要大力發展訂單農業、會員制農業,通過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的統一標準和技術規范要求,實現組織的規模化。二是培育多元化農業經營主體。在傳統農戶基礎上,吸引返鄉農民工、大學生、城鎮居民、工商企業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通過新主體的進入,引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新理念、增加新技能,本身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容。三是促進多元主體融合共享。宣傳推廣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產業聯合體等多種形式的利益聯結關系和組織化方式,促進新型經營主體和普通農戶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共同發展,共享收益。通過推進規模經營、培育多元主體,促進融合發展,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三、緊緊抓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力量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引領力量。在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留在農業的傳統勞動力會不斷減少,但各類具有人力資本特征的新主體將不斷成長。2004-2014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年均減少1204萬人,與此同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蓬勃發展。目前,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超過250萬戶,要充分發揮新型經營主體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引領作用。新型經營主體主要包括家庭經營型、合作經營型、集體經營型、企業經營型四大類。按照其在生產經營中表現出來的組織形態,也可以分為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合作社、龍頭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新農人等類型。
其一,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生力軍。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這類主體既是種養結構調整、家庭經營向集約化方向轉變的骨干力量,又為提高生產經營的組織化、社會化水平提供了堅實的微觀基礎。目前經營面積50畝以上的農戶達到340萬戶。同時,家庭農場達87.7萬個,經營耕地1.76億畝,占承包耕地面積13.4%;其中,從事種植業的占46.7%,養殖業的占45.5%,種養結合的占6%。據農業部經管司去年底對28.8萬個家庭農場的監測,從事糧食生產的家庭農場占總數的36.1%,占種植業家庭農場的比例是58.7%。種植業家庭農場平均經營耕地170畝,相當于農戶平均水平的22.9倍。現階段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的發展,確保了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總量供給和產能基礎。同時,通過經營規模的適度擴張,較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從而也確保了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的從業收入和主業收入提升。
其二,農民合作社集生產主體和服務主體為一身,融普通農戶和新型主體于一體,具有聯系農民、服務自我的獨特功能。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農民合作社自身既能根據市場需求做出有效響應,也能發揮傳導市場信息、統一組織生產、運用新型科技的載體作用,把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按照市場需求生產優質產品,還能讓農戶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的自我服務,有效彌補了分散農戶經營能力的不足。到2015年底,農民合作社達153萬家,種植業約占一半,畜牧業占1/4,服務業合作社占8%。一方面,合作社在統一經營上邁出了新步伐。2014年合作社流轉了8838萬畝耕地,吸引農戶1605萬畝耕地入股,統一經營面積超過1億畝,占承包耕地面積的8%。另一方面,在為成員及其他主體提供服務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成員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的合作社占總數的53.3%;農機合作社已達5.4萬家,作業服務面積7.12億畝,占全國農機化作業總面積的12%。一些合作社既是生產主體也是服務主體,黑龍江仁發農機合作社2015年吸引農民土地入股后自主經營耕地面積達到5.6萬畝,同時為其他農戶提供全程機械化服務面積達到1.2萬畝。充分彰顯了農民合作社在現代農業中的重要作用。
其三,龍頭企業和各類農業企業產權關系明晰、治理結構完善、管理效率較高,在高端農產品生產方面有顯著的引導示范效應。從歷史脈絡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起源就在于通過訂單農業帶領分散農戶實現與市場的對接。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上也是促進生產者與市場有效銜接、形成新的供需平衡,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良好運行機制要不斷強化。龍頭企業通過市場調查、客戶營銷等方式,研究市場、分析需求、加強研發,把紛繁復雜的消費需求轉化為明確有效的農產品種養、加工、銷售決策信息和生產訂單,不僅自身能夠生產中高端農產品,也能帶動普通農戶和其他新型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市場。當前,全國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達到35.4萬個,龍頭企業12.6萬家,輻射帶動全國47%的農戶發展農業生產,戶均年增收3200多元。有近九成的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建有專門的研發中心。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中,來自訂單和自建基地的采購額占農產品原料采購總額的2/3,產品通過各類質量體系認證的占74%,獲得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著名商標的超過50%,農產品加工和流通增值到近2.5倍,“微笑曲線”的彎曲度越來越大,不斷向農業產業價值鏈的高端躍升。作為從事IT行業的聯想集團,進入農業后,瞄準高端農產品生產經營,實施全產業鏈條、全球化布局、全程可追溯戰略,將生產全過程分解為100多個作業工序,推行標準化生產,面向城市中高端消費群體提供高質量的藍莓和獼猴桃等產品,市場前景看好。
其四,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可以為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服務和支撐,自身經營活動也是農業生產經營中的一部分。改善服務供給,提升社會化服務對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撐作用,本身就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與此同時,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服務的過程,就是把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導入農業生產的過程。通過提供統一服務,可以發揮專業化、規模化優勢,推行標準化、綠色化生產,提高先進科技和物質裝備運用水平,幫助生產主體減輕勞動投入、縮短對新技術新裝備的摸索過程,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當前,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15萬個,在土地托管、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代耕代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其五,新農人是近年來涌現的一個新群體,他們秉持生態農業理念,運用互聯網思維和手段,發展農產品直供直銷,為消費者提供安全優質農產品,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的一種新類型。他們通過淘寶、京東、微信、QQ群等網絡平臺銷售農產品,把生產過程展示給消費者,獲得消費者信任,開辟了產銷直接對接的渠道,創新了農產品營銷方式。新農人通過在農產品營銷方面發揮優勢和作用,不僅能繼續推動農產品流通方式變革,還能逐步從銷售端向生產端拓展,形成以市場為導向、融合“互聯網+”、綠色發展的生產組織方式,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高度契合。新農人不僅自身是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先行者,還能通過與農戶在產業鏈條上合理分工、攜手共進,成為普通農戶在供給側改革中的“合伙人”。據估算,包括各個電子商務平臺和自媒體上的農產品電商、生態農場等在內的新農人數量已達到200萬。根據農業部經管司組織的問卷調查,74.8%的新農人有自己的品牌,68.4%的新農人在生產中運用了互聯網技術,88.2%的新農人通過互聯網銷售農產品,35.9%的新農人通過與農民、家庭農場等合作獲得穩定的產品來源。
總的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具有鮮明的示范功能、組織功能和服務功能,能夠在率先行動的同時,帶動、支撐廣大普通農戶,共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四、政府在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有所作為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通過政府行為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發揮更加突出的作用,應主要著眼于加強形勢研判、營造良好環境、強化政策支撐三個方面。
其一,加強形勢研判。政府要切實加強宏觀形勢、特別是農業農村經濟形勢的研判。要從現代農業發展的階段性、趨勢性出發,堅持“兩置于”:一是把農業置于國民經濟背景,二是把農業置于全球背景,來考慮不同地區現代農業的定位、目標方向和實現路徑。需要加強研判宏觀形勢、國際形勢、農產品價格問題、政策導向問題,引導新型農業主體的行為。
其二,營造良好環境。新型經營主體從事農業生產經營,需要有相對寬松的環境。相對于傳統農業的土地制度和農業經營制度政策取向,發展現代農業要對新型經營主體持開放理念,賦予農地制度和經營制度新的政策內涵。農地,一定要用于搞農業,主要應該由農民用,但不是普通農民才是唯一的經營主體,而需要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發展空間。
其三,強化政策支撐。按照十八屆五中全會要求,加快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完善價格補貼、金融保險、用地用電等一攬子政策支持。加強產業政策、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銜接和聯動,通過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形成支持合力。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