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杜鷹現在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的頭銜,很難將他和三農問題聯系起來。事實上,曾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的他,長期從事農村改革和發展的政策理論研究、參與政策制定,農村改革多項重大決策背后,都有他的參與。
近兩年,杜鷹仍然對中國農村改革保持著持續關注,采訪中,杜鷹坦言,“只靠政府定價,農業沒有前景。”
1、引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關鍵是價格信號
南都: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目前定價機制存在什么問題?
杜鷹:2004年,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放開農產品價格,取消當時實行的保護價收購,提出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
當時的初衷是為了給農民托底,農民生產出來的糧食按市場價格買賣肯定會有波動,市場價格下跌時,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可以起到托底的作用。政策性收儲也確實發揮了很重要作用。2003年,我國糧食年產量到了谷底,才8300多億斤,隨后中國糧食產量連續12年增長。
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政策性收儲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水平剛性上升。特別是2008年以后,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和玉米的臨時收儲價年年上調。與此同時,國際市場糧價卻一直在下跌,國內外價格出現了剪刀差,國內糧價高于國際市場。
于是,出現了扭曲的現象,一方面國內的糧食增產,庫存增加;另一方面又由于國外糧食價格低,糧食大量進口,出現了產量增、庫存增、進口量也增的怪象,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同時,由于政策性價格跑到市價上面,加工企業、飼料企業、用糧企業等收購主體就沒有入市收購的積極性了,市場一片冷清,出現了所謂“政策市”的現象。
所以說,這樣的定價機制和收儲制度是難以持續的。2014年國務院決定要改革重要農產品的定價機制,或者叫價格形成機制。
南都:改革的思路是什么?從何處著手?
杜鷹:首先是從棉花和大豆改起。2014年,國家對新疆棉花、東北三省和內蒙古大豆開始實行目標價格改革,同時取消了糖料和油料的臨時收儲。2015年開始啟動玉米價改,2016年啟動稻谷改革。從目前的情況看,小麥價格改革也勢在必行。
改革基本思路是“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讓價格回歸市場,把隱含在價格中的補貼分離出來,財政拿錢直接補給農民。這種方法既能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又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
南都:這項改革被放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頭戲位置上,為什么?
杜鷹:總書記明確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因此農業也要推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具體講,玉米、小麥、稻谷供大于求;同時大豆短缺,大量從美洲進口。另外農產品品質也不行。這些矛盾要解決,就必須對農業進行結構調整,而引導結構調整的信號就是價格,只有價格信號反映了供需關系,才能引導農民按照市場需求來安排生產,所以價格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招。
2、農產品價改成效顯著 還要深入推進
南都:目前分品種的改革進展如何?
杜鷹:新疆棉花試點采取目標價格,具體辦法是取消收儲價格,由市場定價,但同時國家設定一個目標價格,當市價低于目標價格時,國家把兩者之間的差額直接補給棉農。現在3年試點結束了,總體看是成功的。從今年起要確定試點后的正式實施辦法,有同志建議改成定額補貼,這種思路我是不同意的,定額補貼起不了反周期調節的作用。
比如說,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是18000元一噸,而市場價格是12000元一噸,中間差6000元由國家補貼,也就是說,當棉花市場價格低的時候,補貼額就大,棉花高價的時候,補貼額就少,這叫反周期補貼。如果改成定額補貼,就弄反了,反而變成價高時多補,價低時少補了。據我所知,多數同志是同意繼續采取目標價格補貼辦法的,當然具體辦法也要完善。國務院很快會做出部署。
東北大豆的目標價格改革試點比較復雜,有成功之處,但效果不明顯,因為沒有解決進口大豆的沖擊問題。
東北玉米的價格和收儲制度改革跟棉花和大豆改革不一樣,2016年取消臨時收儲價格后直接采取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辦法。改革的效果十分明顯,超出預期,市價回落,進口量大大減少,各類主體入市積極,把整個產業鏈都帶動起來了。有關部門和地方在收購、貸款、調運、補貼發放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當然,農民也是有痛苦甚至怨言,東北的玉米,原來最高臨時收儲價格是1.12元一斤,現在掉到0.75元一斤,這對農民來說是一個痛苦的調整過程,但是必須走這條路,否則只靠著政府定價機制,農業沒有前景。好的現象是農民現在開始跟著市場走了。
將來小麥和稻谷的改革和以上這些品種又不一樣,可能仍然保留最低收購價的框架,關鍵是調整定價機制,使它變得更有彈性,不能只升不降,該降的時候還得降。
小麥、稻谷和玉米的改革要分步走,不能把不同品種的改革集中到一年干,得錯開一點。據我所知,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正在制定方案。
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從2014年開始已經3年了,總體看是成功的。2017年是第4年,再有兩三年,大的坎兒就可以邁過去。
3、口糧光有補貼不夠 必須要有托底收購機制
南都:為什么對不同農產品采取不一樣的措施?
杜鷹:因為不同農產品品種的情況和重要性不一樣。比如稻谷和小麥,我們講要保障糧食安全,首先是確保口糧安全,口糧指的就是稻谷和小麥。小麥、稻谷生產的直接效益低,社會效益大,又缺乏可替代性,而且又是農戶千家萬戶分散生產的,要調動農民種小麥和稻谷的積極性,光有補貼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托底收購機制,不然不足以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南都:現在糧食庫存夠一年的開支,部分農產品消化庫存的進展如何?
杜鷹:玉米庫存量很大,尤其是東北玉米,消化庫存還需時日。玉米產業鏈比較長,加工潛力很大,寧愿出庫給一些補貼也要出,因為不出庫,總的算補貼量更大。給飼料企業和深加工企業一些補貼,總體看是劃算的。
南都:有專家呼吁擴大燃料乙醇消費加快玉米去庫存,你怎么看?
杜鷹:我是主張多搞一點燃料乙醇,因為庫存量太大了,完全靠正常飼料轉化和淀粉加工,短期內消化不掉。開發燃料乙醇,第一,技術上過關。第二,搞燃料乙醇大概是3噸玉米轉化成一噸乙醇,按照目前國際油價50多美元一桶匡算,基本上可以不虧錢。第三,可以參照部分地區經驗,加以推廣。現在東北所有的車用柴油、汽油必須加10%的乙醇,這種辦法可以向霧霾治理的重點區擴展,因為加了燃料乙醇,汽車尾氣中PM2.5的排放量可以減少15%-20%。(采寫:南都記者 陳磊 吳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都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