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江蘇農業發展有不少優勢,但整體水平與農業現代化目標要求還有差距。針對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系列挑戰,結合近階段改革的重點任務,當前推進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從三個方面整體推進,綜合施策。
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江蘇農業發展有不少優勢,但整體水平與農業現代化目標要求還有差距。國際國內糧價嚴重倒掛問題化解難、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日益嚴峻、農產品市場價格波動顯著加劇、農業信息化發展明顯滯后等問題,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實現。
“調結構、提品質、促融合、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是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的全國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總體思路。在全國改革總體思路的框架下,江蘇宜結合自身特點和實際,準確把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向與重點。
調結構,應相對穩定與積極調整并舉,避免大起大落、劇烈波動。提品質,應重點提升食品安全品質“短腿”。促融合,薄弱環節是一產與二產的融合,即農產品的精深加工,這始終是江蘇待補的“短板”,也是江蘇農產品出口業績與農業大省地位不相稱的主要根源。去庫存,關鍵是實現糧食順價銷售。降成本,應通過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降低農業生產成本。補短板,應著力于五個“提升”:提升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提升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提升農產品安全優質保障體系。
針對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面臨的系列挑戰,結合近階段改革的重點任務,當前推進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從三個方面整體推進,綜合施策。
1.深化農村改革
積極探索農村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激勵機制。農村人口和就業格局發生重大改變,這是一個很好的改革時間窗口,有條件的地區應率先積極探索進城落戶農民的宅基地和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償退出機制。以建立宅基地和農地承包權退出制度為契機,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戶籍遷移障礙,實現宅基地和農地承包權退出與戶籍遷移之間的無縫對接。主動退出的農戶除獲得相應的經濟補償外,要享受與城鎮相關的就業扶持和平等的社會保障。讓有條件的農民“能退出”和“想退出”。
大力推進農村產權流轉市場建設。支持各縣(市、區)依托現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平臺或其他交易平臺,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鼓勵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切實加強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信息監測,為完善政策、指導工作提供可靠依據。
促進農業生產和服務合作社、專業協會和行業協會跨地區聯合發展。把農業生產的組織職能交還給社會組織,大力扶持和促進各類農業生產和服務合作社、專業協會和行業協會的發展,鼓勵和促進合作社、專業協會和行業協會跨地區聯合發展,使它們逐步承擔起農業生產組織者的職能,從整體上快速提升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
2.加大綠箱補貼
擴大農業保險補貼范圍和強度。農業補貼政策日趨綠箱化,成為當前世界現代農業發展趨勢之一。在鞏固發展主要種植業保險的同時,大力發展經濟作物、養殖項目、高效農業保險,增加農業保費補貼品種,加大主要農產品保費補貼,大力發展非政策性農業保險。
加大小型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堅持把農田水利作為發展現代農業和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加強防洪排澇和水資源配套工程建設,以灌區改造、圩區治理、山丘區水源工程和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為重點,集中連片、整體推進農田水利基本建設。
3.加快三產融合
推進生態農業建設,扶持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結合當前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現狀,研制全省休閑觀光農業發展總體規劃、階段性發展規劃及各地區的發展規劃,制定出臺相應的財稅等激勵和扶持政策,既要有效地保護基本農田,又要避免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
籌建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扶持農產品精深加工。江蘇作為農業大省,農產品雖有綜合生產優勢,但并未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和出口創匯優勢。農產品加工業的相對薄弱,是形成江蘇這一落后局面的重要原因。建議分別在無錫、南京、鹽城、徐州各建立一個農產品加工研發中心,并逐步形成各自的農產品加工研發特色。
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以主導產業為重點,加強農產品生產加工環節標準的制(修)訂與推廣,健全完善農業標準體系。著力建設一批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和出口農產品示范基地。逐步推進鄉鎮農產品快速檢測室建設,實現省、市、縣、鄉四級檢測網絡“上下貫通、運行高效、數據共享、支撐有力”。
強化政府主導作用,推進農業信息化。加強農業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強化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大力推進信息化村鎮建設,努力提高信息服務水平和質量。促進自營農產品網上銷售,鼓勵企業和公益性機構通過多媒體遠程教育系統等方式,為農民提供免費信息技術培訓。
(作者為江蘇省政府參事)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日報 2017-01-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