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糧食安全政策至今充滿爭議,未完全厘清。日前,在 “清華三農論壇2017”上,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就這一問題強調,保障食物安全,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農業結構調整,要充分考慮資源稟賦。
“如果一定要讓所有大宗農產品都自給自足,必然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黃季焜說。
他表示,應盡快落實中央提出的“有保有放”、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糧食安全政策,不能讓其停留在紙面上。
“從某種意義上講,進口農產品,相當于以虛擬形式進口耕地資源和水資源。”黃季焜表示,全球人口和土地分布是非常不均勻的,中國的情況更為嚴峻,耕地面積僅占世界耕地總面積的8%,卻需要養活全球近20%的人口。而中國北方屬于水資源高度風險區。
至于“哪些保、哪些放”?黃季焜給出了一個方案。
他認為,中國應保口糧,逐漸放開飼料糧進口,保持大豆進口。支持繼續進口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同時,出口相對具有比較優勢的蔬菜、水果。
關鍵作物是作為飼料的玉米。“我們算過,如果限制玉米和大豆進口,未來中國必然需要大量進口畜產品,如果加大玉米和大豆進口,畜產品能基本自給。”黃季焜表示,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居民飲食結構改變,對肉蛋奶的消費量將逐步攀升。中國如果一味保護玉米等飼料作物,就會抬高畜牧業成本,以犧牲畜牧業競爭力為代價。
“我們最終要的是作為食物的‘肉’,而不是玉米。”黃季焜對財新記者說。
數年來,中國對玉米的價格保護,造成國內外巨大價差,最終制造了國內巨量庫存。雖然中國政府2016年已經在東北改革玉米臨時收儲,讓價格隨行就市,政府不再按保護價收購玉米,給予生產者一定補貼。不過,黃季焜認為,價補分離的做法,雖然讓價格回歸市場,但政府的財務風險依然很高。中國不應過度保護國內玉米生產。
黃季焜團隊研究預測,隨著居民消費結構改變,2015年至2030年,中國玉米進口量將從470萬噸增長至3980萬噸,自給率從97%下降到85%;大豆的進口量將繼續上升,從8170萬噸增長至1.245億萬噸,超過九成依賴進口。同時,奶制品、油料作物、糖料作物等進口適當增加。
據估算,到2030年,中國凈進口農產品相當于進口“虛擬耕地”資源6.6千萬公頃,相當于2015年中國耕地總面積的49%;與此同時,凈進口“虛擬水”相當于2015年中國農業灌溉用水的30%-40%,對節約環境資源的作用十分顯著。
進口的“耕地”從哪里來?黃季焜也給出一張“地圖”。
他認為,中國可以從北美進口“虛擬耕地”2千萬公頃,從南美進口4千萬公頃,從東歐進口500萬公頃。
對于口糧要怎么“保”?黃季焜告訴財新記者,關鍵是要提高生產力,“靠補貼是沒有出路的”。(記者 黃姝倫 汪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