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的集體資產,如果不盤活整合,就難以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不盡早確權到戶,就存在流失或者被侵占的危險。推進這項改革非常必要、非常緊迫。”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
韓長賦在1月3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辦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新聞發布會上做出上述表示。
中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累了大量資產。韓長賦認為集體資產管理面臨“兩個適應”問題:一是要適應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新要求,通過深化改革,盤活集體資產,增添發展新活力;二是要適應城鄉一體化發展新趨勢,推進改革,防止農村集體資產流失,切實維護農民合法權益,讓廣大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12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力爭三年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五年完成農村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
會上,韓長賦介紹,農村集體資產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是集體所有的土地等資源性資產;第二類是用于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第三類是用于公共服務的非經營性資產。
“經營性資產的改革是這次改革的重點”,韓長賦表示,“如果不盡早確權到戶,在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中,這些資產再過若干年就更難說清楚歸屬,就有流失或被侵占的危險,對此農民反映非常強烈,要求非常迫切”。
《意見》強調,要由點及面開展集體經營性資產產權制度改革,有序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保障農民集體資產股份權利。
韓長賦說,經營性資產改革重點是在清產核資的基礎上,將集體經營性資產確權到戶,然后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制。
如何在在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中保護農民的財產權利?韓長賦表示,第一,要通過完善股份權能,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以及抵押、擔保和繼承的權利。
第二,實行嚴格保護,為防止外來資本的侵占,現階段開展的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要嚴格限制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農民所持有的集體資產股份流轉要封閉運行,不能突破本集體經濟組織的范圍。
也就是說,集體封閉的界限,仍然不允許被打破。
《意見》提出,股權設置應以成員股為主,是否設置集體股由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民主討論決定。股權管理提倡實行不隨人口增減變動而調整的方式。
在實踐中,股權管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動態管理,也就是說能夠在一定時期內隨著人口的增減而調整股權或者份額;第二種是靜態管理,生不增、死不減,保持穩定。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表示,選擇動態還是選擇靜態,要由群眾來最終決定。
他表示,廣東佛山市南海區搞股份合作制改革已經搞了20多年,到今天為止,仍然是限定在社區內,“他們的說法就叫做‘確權到戶,戶內共享,社內流轉,長久不變’”。從中央安排的29個(試點)縣來看,有24個縣選擇靜態管理的模式。從制度設計上來看,農民的幾項基本權利應該相互銜接,農民的土地承包關系要求保持穩定并長久不變。
韓長賦補充,三類資產都有改革的任務,但是要分類施策。對于資源性的資產改革,中央已經有部署,就是要繼續抓好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完善“三權分置”辦法,保持土地承保包關系的長久不變。對非經營性資產的改革,主要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建立探索集體統一經營的運行管護機制,更好地為集體成員和社區居民提供公益性服務。
2015年,全國29個縣(市、區)已開展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韓長賦透露,“要繼續開展試點,準備再選擇100個縣(市、區)來擴大改革試點”。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