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行,各位朋友:
早上好!一年前,國務院下發了《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國發〔2015〕24號)。一個月前,韓長賦部長在全國農業結構調整座談會上強調,要以發展電子商務為重點,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10天前,8月22日出版的第900期《三聯生活周刊》則關注了美股上市公司第二季度財報,包括京東在內的幾支中國概念股的靚麗財報提示投資界:“互聯網+”仍站在風口上。文中介紹,京東實現毛利率連續6個季度增長,這一財季更是達到了約15%,正式進入盈利期。認為在電商競爭越來越殘酷的情況下,京東卻實現了健康的現金流,這為今后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從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到農業正在發生的悄然變化,再加上電商企業的不俗表現,讓我們不得不進一步審視和思考,農業電商對于農業對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意義。可以說,時隔三日,當刮目相看,農業電商正為我們承載更多。
第一,農業電商正成為我國農產品流通格局創新的一條鯰魚。我在研究近百年來的世界農業發展史過程中發現,美國在1930/40年代、歐盟和日本在1950/60年代、韓國和我國的臺灣地區在1980年代,這些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在農業現代化演進的關鍵時期,都不同程度遭遇過農產品市場波動引發的一系列經濟社會問題,進而迫使他們在農產品市場流通格局構建上邁出了重要步伐。我以為,我國要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要由“農業大國”成為“農業強國”,構建農產品市場流通新格局是繞不過的一道坎兒,而且目前正處在這樣一個關鍵節點上。
從世界范圍看。農產品流通大體上有三種模式:一是以日本、韓國為代表的東亞模式,以批發市場為主渠道,以拍賣為手段;二是以法國、德國、荷蘭等為代表的歐洲模式,批發市場流通比例較小,農產品直銷比例不斷上升,鼓勵發展產加銷一體化,建有完善的現代化公益性批發市場;三是以美國、加拿大為代表的北美模式,農產品直銷體系發達,美國直銷比例高達80%。我們會走怎樣的一條路呢?可以肯定地說,我們不可能簡單機械地模仿任何一種模式,一定是在創造中國式的農產品流通新格局。這些年來,我國農產品流通格局中批發市場始終是“一股獨大”,占到流通總量的近80%,集貿市場占到15%左右份額,而超市在5%左右。
但近幾年,這一格局正因為“互聯網+”、因為電子商務這個“天上掉下的林妹妹”而發生著前景可期的變化,包括前幾年頻繁出現的鮮活農產品滯銷賣難現象都在減少,我想這其中就有農業電商的貢獻,電商成為繼批發市場、集貿市場和超市之外的第4條農產品流通快車道,農業電子商務會成長為我國農產品流通格局創新進程中的一個重要中國元素。我甚至認為,它有可能成為經濟學意義上鯰魚效應中的鯰魚,因為有電商的攪動和加入,我國農產品市場流通將加快創新的進程,而且和國際比較更具創新性動因。我們也高興地看到,標準、信用及物流等制約農業電商發展的諸多問題正依靠市場的力量逐步得到破解,包括今年5月30日國務院《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國發〔2016〕33號)》的實施,農業電商的營商環境也必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第二,農業電商正成為統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座橋梁。在我國推進四化同步的進程中,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是一個重要任務。這些年,國家各有關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如何為市民提供安全放心的農產品,并不斷提高便利化程度;如何為農民生產的農產品找到買家,仍然是一個沒有根本破解的難題。市民買農產品和農民賣農產品相互之間的尋找成本、時間成本、空間成本往往讓人如噎在喉。正是在這個背景下,農業電商應運而生,在虛擬世界實現了對分散農產品供給和分散的農產品需求的歸集、組織和銜接,而這些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就產生了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帕累托改進”,會讓農民和市民從兩頭受益,無人受損。
最近我在思考,我們很重視“互聯網+”,很強調分享經濟;很重視如何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可不可以對互聯網在虛擬世界配置現實資源的作用進行一些研究,我看這也是“互聯網+”不可忽視的一大功能,因為網絡能夠打破時空的阻隔,通過一種非常獨特而創新的配置資源方式,連接了城鄉,連接了市民和農民,連接了生產和需求,并且在實實在在地改變著城鄉的連接方式,改變著市民和農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我國12萬公里的鐵路網,有2萬公里是高鐵了,但仍難以深入到大江南北的每一片土地。我還沒有發現有什么其他的載體能夠像電子商務一樣,讓城市和農村不分你我,讓農民和市民輕松萍水相逢。
以往我多次強調,農產品價格水平一頭連著農民的利益,一頭連著市民的利益,是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農民和市民利益的一個載體;現在看來,農業電子商務則是在物質層面銜接城鄉、連接農民和市民的一條新紐帶新橋梁,它所承載的不只是農民持續增收和市民放心消費的承諾,也在向城市傳遞著山水印記與鄉愁,向農村傳播著先進的理念與文明。
第三,農業電商正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塊試金石。我們有句老話說,莊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我理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任務很多,但很重要的一條是,所有的供給側改革都應該是面向市場面向需求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商把農產品直接擺到了消費者面前、擺到了市場面前,接受市場的評價。
我們的農產品到底受不受消費者歡迎,看看購買數據就知道了;消費者究竟喜歡什么樣的包裝、他們關心食用農產品的哪些吃法哪些營養,看看網上的議論就知道了。而這些,實際上是通過電商領域的大數據挖掘,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對于農產品細分市場的打造和開拓,都將產生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我請我的同事們對我們的網站進行了一次嘗試性的數據挖掘發現,美國最關心我們網上的農產品市場營銷信息,法國關注我們的農業政策;國內北上廣的網民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而山東、江蘇的網民則更加關注規模化種養信息……我們正根據這些分析來提升我們的網站設計。就農業全局來說也一樣,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深入了解和研究需求側就會變成盲人摸象,不得要領。
我以為,現在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把我國的農產品市場需求布局搞清楚,這包括空間布局、時間(季節性)布局、結構布局以及消費習慣等諸多方面。可以肯定說,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我們在生產上在供給側下了很大的功夫,從面向主產區的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的實施,到面向西部的特色農產品布局規劃的實施,再到都市現代農業的推進,我們對于生產的布局供給的能力心里是有底的,是清楚的;但是我們還不能特別有把握地說,已經對我國農產品的市場需求布局研究清楚了,因為這僅僅依靠傳統的統計數據是難以做到的,但現在“互聯網+”來了,農業電商來了,這些真實的在線消費數據的作用,絕不應只是服務于電商主體,也一定能夠也應該服務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局,譬如,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與挖掘,我們如果能夠繪制出一份全國的農產品流通布局路線圖,那一定是有戰略意義和歷史貢獻的。
第四,農業電商正成為深度挖掘產業價值的一片藍海。這方面有兩個問題值得關注:一個是電商企業應該在提升用戶體驗上下些真功夫。截止今年6月30日,移動用戶每個消費者在網購上的花費是每年140元人民幣,而一年前是76元,增長是強勁的,顯然這是一片價值可期的藍海。但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8月18日發布的《中國電子商務用戶體驗與投訴監測報告》顯示,2016年上半年平臺共接到的全國網絡消費用戶涉及電商投訴數量同比2015年上半年增長4.16%。“蘿卜快了不洗泥”的情況在農業電商領域也是存在的,因為需求增長太快,基地、物流、標準等問題一下子難以適應,但又舍不得市場。蘋果 CEO曾經請教巴菲特如何才能管理好一個企業,巴菲特回答說:關鍵是要讓你的客戶開心。否則創業過程中對于市場攻城掠地的付出就有可能功虧一簣,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
另一個問題就是我想提請行業關注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市場挖掘。去年國慶節前夕,我們部里向社會推介了一批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精品線路和景點,受到廣大市民廣泛歡迎。過后不久我參加一個培訓班,有幾個其它部委的同學聊到這個話題都說,如果能夠在網上可以查詢這些景點的特色餐飲、價格等更多信息就更好了。有關數據顯示,現在全國休閑農業的年接待人次已經突破10億,經營收入已經超過3000億元。我是想說,這樣諾大一個市場,如果嫁接上“互聯網+”,為城里人打造出前往農村的如家、漢庭,一定會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生命力,因為那還是一塊處女地。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企業的任務就是創新與營銷,其他都是細節。我想,用戶體驗與休閑旅游都關乎農業電商的創新與營銷。
各位同行,各位朋友:
上世紀20/30年代,一些市場經濟發達國家企業界在競爭中發生了很大變化,一批優秀的企業脫穎而出、基業長青,對所在的行業甚至對國家、民族都產生了而且今天還在產生著巨大正能量。我們,我們的國家也在經歷著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農業電商就是其中一個讓人充滿想象的舞臺,在這樣一片藍海面前,在這樣一個暫新的領域,我們都是學生,又都是創造歷史的主人。今天是9月1號,一個新學期的開始,這預示著我們必將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農業電商正為我們承載更多,未來電商對農業發展對我們社會生活所產生的正向影響力,可能是我們今天所想象不到的。謝謝大家!
作者系農業部信息中心主任,本文為作者在中國農業電商創新高峰論壇上的演講。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