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解決兩個問題戶籍制度不攻自破
我今天主要從政治經濟學角度、制度經濟學角度的角度談戶籍制度改革。
戶籍制度在中國古代就有,但是僅局限在軍事用途,在外敵的壓力下和國內的動亂中經常用到,在正常情況或者和平年代是沒有戶籍制度的。明清、民國基本就是人口自由流動,自由遷徙。這樣一種傳統到共和國成立,1954年憲法中明確規定中國公民有遷徙自由。
后來為什么建立戶籍制度,限制大家流動?背景就是走向公有制和計劃經濟,一個契機是1954年發洪水,糧食欠收,糧價上漲,中央政府不愿意以更高的價格購買糧食,想用政府強力壓制糧食價格,所以就限價,搞了統購統銷。統購統銷帶來一系列結果,一個結果就是農民只能用很低的價格向國家交糧食,政府把糧食運到城里去。當農民不如進城,導致大量農民進城。對于政府來說,一個管制肯定帶來另一個管制,覺得農民進城不行,就建立了戶籍制度,尤其是限制農民進城。后來的農村集體化、城市計劃經濟的發展,導致必須要限制人口自由流動才能保證計劃經濟安排能夠得到實施。背后的邏輯是政治經濟學,剝奪一部分人的利益,保障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改革開放以后,糧食問題逐漸解決了。但是在30多年過程中,城鄉的分割和城鄉利益分配上的區別,導致帶來了利益區別,包括財政分配不公正,沒有按照每個公民應該獲得的收益分配,城鄉不公平,地區間不公平。某一個特定戶籍,包括城市戶籍和農村戶籍背后分配公共資源的利益不同,不同地區也不同。
天則所這兩年做了一個研究,就是行政部門配置資源的公正與效率問題。第一是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是以行政中心為中心獲得更多傾斜,也就是哪個地方有行政中心,就能獲得更多,哪個地方沒有行政中心就獲得更少,哪個行政中心級別更高,哪個行政中心獲得更多的財政資源分配,城鄉之間有巨大差距。
第二是地區間有巨大差異,北京、上海獲得不當、過多的財政補貼,這不是由市場來決定的利益,肯定導致不同地區和城鄉不同的戶籍身份背后的利益不同。所以導致一個結果,有些人受益于這樣一種戶籍制度,有些人受損于這樣的戶籍制度。受益于戶籍制度的人,他們還想維護這個戶籍制度。當然,也包括資源分配,包括高考錄取的不公正。各省錄取比例不一樣,我們有這樣一個估計,四川省的一個考生考中一本的概率是北京的五分之一,即難度是北京的五倍。
一方面我們說戶籍制度,效率和公正上都是不對的,但是從政治經濟學角度來講,它會受到很多人的支持,尤其受到行政部門官員們的支持,因為他們把資源過多、不當的放在了行政中心,比如更多放到北京,你看著好象不是給官員們分配,但是他的孩子會受益,這個道理非常簡單。
這樣一個長期的事實毒化了我們的文化,這一點非常可怕。教育最重要的是道德教育,作為一個人,什么叫做正義。我們的孩子都知道沒有公正這一說,為什么?因為大家都經過了學校這個過程,都經過了高考,在高考中大家都知道沒有真正的公正。這是教育對孩子最大的毒害,事實是我們社會殘酷的現實是根本不可能有公正,因為高考就不公正。
另外,在很多人心目中形成某種等級差別意識。就是剛才陳釗講的,青島市民說為什么不搞一個專門的民工座?這是虛妄的城市人的優越感,把不公的現實當成優越感的來源,這個太糟糕了。包括在北京,不知道上海是不是這樣,因為有知識分子呼吁異地高考,北京一些家長就到教育部鬧,說我們堅決反對異地高考。從政治正確性角度,從道德角度,我不知道我有什么道德勇氣去到那爭這件事情?這毒化了我們國家、社會的文化,這是非常說不出口的、非常令人臉紅的事情,他竟然堂而皇之的去爭取這個東西。張千帆教授一直在爭取異地高考,那么多人去罵他,你就可以想這個制度導致的是什么文化。
最后,我想講怎么改變它。戶籍制度改革工夫在詩外,為什么戶籍制度改革不動?背后是有不公正的分配,核心是什么?核心就是改掉戶籍制度背后不公正的分配。
30多年改革,已經把計劃經濟時期那種從根上的城鄉不公正做了很大的調整和糾正,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絕大部分中小城市,基本上現在沒有戶籍制度問題,因為中小城市基本沒有更多的特權,沒有更多背后的公共資源的分配,尤其中西部中小城市,他們怕的是人員流失,因為人員都跑到東部去了。只要是這樣一種不同的戶籍,包括不同地區城鄉區別的戶籍,沒有背后的物質利益,就不存在問題。
所以最重要的措施是:第一,糾正在不同地區之間公共資源分配的不公正。為什么大家總想到北京、上海來?因為不當的獲得了更多的財政支持,花全國人民稅收,把北京建的這么漂亮,大家都來北京。美國華盛頓很小,沒有人愿意擠在華盛頓,一個城市規模要由市場規則決定,能吸引多少人就是多少人,從市場中獲得多少稅收,用稅收進行公共物品投資。把別的地方的稅收用到這個地方進行公共品投資,人肯定是多的。這要糾正。包括別的省、市也一樣,省會城市一定比別的城市獲得更多的財政投資,省會剝奪了其他地方的投資,這個我們都有研究數據,可以看到。
第二,非常重要的就是高考制度,高考制度要全國公平錄取。做到這一點不難,我們有一個假設,不同省考生的智商都是同等的,大致公正的錄取率應該是各省錄取人數和本省人口比例大致相等,這是很簡單的邏輯。我們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所謂戶籍制度就不攻自破。
作者系天則經濟所所長
本文為作者在天則經濟研究所雙周論壇上的發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鳳凰財知道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