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是在近40年前伴隨改革開放而啟動的,其發展的動力始終是工業化和城市化。就兩者關系而言,一個基本事實是,中國的城市化是由工業化引致的,也就是說,在中國,城市化是跟隨工業化開展的。”社科院原副院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在10月12日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辦的“新時代的城鎮化與高質量發展”學術研討會上表示,工業化先行,產業發展先于城市擴張,可能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之處,是中國發展道路的主要經驗之一。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城鎮化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城鎮常住人口從1978年的1.72億人增長到2017年的8.13億人,城鎮化率也從17.92%提升到58.52%。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大背景下,工業化進入新階段,城鎮化也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些變化都是在各級政府的主導下,沿著“造城”路徑,以行政化方式自上而下展開的,其雖然在做大經濟總量、創造就業和增加財政收入方面有積極作用,也出現了與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等新發展理念不完全相容的情況。
在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看來,目前我國城鎮化主要有4個問題亟待解決。一是城鄉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嚴重滯后。從2017年的數據來看,戶籍城鎮化率比2012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但是同一時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也提高了6個百分點,計算下來,無戶籍常住人口只從2.34億減少到2.25億,按照這個速度,20年后仍將有1.8億人城鎮常住人口無法解決戶籍問題。他表示,現階段,城鎮化發展的重中之重是要加快戶籍改革速度,解決這些人口的安家落戶和社會保障問題,讓他們獲得公平的市民待遇。
二是城市占地過度擴張,建設過度投資。2000-2016年城市人口增長65%,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142%,城市建設無效占地太多,土地大量浪費,城市喪失了提高土地集約度的功能。王小魯預估,按照這一趨勢,如果未來城鎮化率從58%提升到78%,與發達國家持平,將會再多占10萬平方公里土地,耕地保護紅線必然會突破。建設投資方面,2016年國有控股共投資21.38萬億元,其中交通運輸設施3.95萬億元,房地產3.9萬億元,公共設施4.38萬億元,公共管理0.66萬元,估算下來,政府與國企城市建設投資達10.26萬億元,占全國財政收入的64%,這一趨勢不可持續。
三是土地制度改革滯后,浪費土地資源,阻礙城鎮化。王小魯建議要開放土地市場,跨省推廣增減掛鉤。即將農村閑置土地復墾成耕地,增加耕地指標,讓這些土地指標入市,進行交易、轉讓,在增加城市用地的同時,保障耕地紅線不被突破。
四是正確理解大城市病,合理調整城鎮化政策。不要因為大城市有病,就認為城市規模越小越好。研究表明,大城市因其聚集效益會帶來巨大的規模收益,尤其是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對經濟全局有著不可替代的帶動作用。
李揚也表示,從發展趨勢來看,今后20年,中國的城鎮化仍將持續,并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為此,我們必須以提升質量為核心,有效應對挑戰,努力實現更健康的城鎮化目標。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金融界 2018-10-17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