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企業是我國農民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以來,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元年。鄉鎮企業的本質就是農民和返鄉下鄉人員在鄉村創辦企業和經濟實體,就是鄉村產業發展。因此,充分肯定鄉鎮企業的重要貢獻,回顧鄉鎮企業的發展歷程,發揮鄉鎮企業的獨特作用,對于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充分肯定鄉鎮企業為我國經濟社會作出的歷史性重要貢獻
什么是鄉鎮企業?依照《鄉鎮企業法》第二條規定,鄉鎮企業是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農民投資為主,在鄉鎮(包括所轄村)舉辦的承擔支援農業義務的各類企業。改革開放40年來,鄉鎮企業發揚想盡千方百計、說盡千言萬語、受盡千辛萬苦、走盡千山萬水的“四千精神”,率先沖破“一大二公”、城鄉二元格局和計劃經濟體制束縛,加入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之中,一度曾在國民經濟中“三分天下”、工業經濟“半壁江山”、財政貢獻“五居其一”,為農村經濟和縣域經濟積累了“第一桶金”,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不可磨滅的歷史性貢獻。
?。ㄒ唬┼l鎮企業是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先導隊伍。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走的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為此,建立了“一個體制、三個制度”,即計劃經濟體制,農產品統購統銷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城鄉分割的二元戶籍管理制度。這一制度安排保障了工業所需農產品原料的供給和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的順利獲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家工業化的進程。但一直到改革開放之前,計劃經濟體制鐵板一塊、越來越僵化,嚴重束縛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特別是阻隔廣大農民不能參與和分享工業成果,憑票購物、計劃供應也顧及不到廣大農民。農民興辦的鄉鎮企業從誕生之日就秉持要素從市場中來、資源配置由市場來定、產品到市場中去,硬是從僵硬的計劃經濟體制中“擠出一條縫隙、挖出一個洞、打開一扇門來”,以鄉鎮企業為主開辟的市場經濟體制和國家的計劃經濟體制雙軌運行,后來逐步拓展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品種和領域,到后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輔助性作用、起基礎性作用、起決定性作用,最終初步建立了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決定性力量的體制機制。這里很重要的是鄉鎮企業一直在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摸爬滾打,進行了探索實踐,為以市場化為取向的經濟體制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倒逼國家不斷深化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推進價格、工資、信貸、土地等各方面的改革。所以說,鄉鎮企業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先導隊伍,當年被計劃經濟的各種訂貨會拒之門外的鄉鎮企業,正在中國經濟的大舞臺上演出了一場場威武雄壯的話劇,引領我國經濟義無反顧地走向了市場、走向了開放。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鄉鎮企業的偉大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就沒有今天這么快。
?。ǘ┼l鎮企業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確立的關鍵因素。改革開放前期,我國基本是以國有制一統天下的格局,集體和私有成分被限制在很狹窄的范圍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逐步采取“放活”政策,在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改革農產品購銷制度,支持農村集體和農民興辦社隊企業(人民公社解體后,社和隊改為鄉和村,社隊企業本應更名為鄉村企業,當時萬里同志考慮到要促進小集鎮、小城鎮的發展,建議將社隊企業更名為鄉鎮企業。1984年中央4號文件將其改名為鄉鎮企業。)。因此,鄉鎮企業發展初期雖從鄉村集體企業起步,但同時發展了聯戶辦、戶辦等多種所有制形式,形成了以鄉(鎮)辦、村(村民小組)辦、聯戶辦、戶辦這樣的以集體經濟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格局,形成了以鄉村集體企業興旺發達為標志的“蘇南模式”和以農民個體私營企業蓬勃發展的“溫州模式”。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講話和黨的十四大后,逐步完成原始積累的鄉鎮企業開始擺脫了所有制和姓“社”姓“資”的束縛和羈絆,加之市場競爭的壓力不斷向企業內部傳導,鄉村集體企業中的90%都進行了產權制度改革,實行產權清晰化、人格化,鄉鎮企業進入調整和“洗牌”階段。改制后的鄉鎮企業以股份合作制、股份制等混合所有制與合伙制、個人獨資形式再次創業;與此同時,一些農村個體私有企業也通過股份合作制、股份制走向聯合,兩者實現了殊途同歸??偟目?,鄉鎮企業實行多輪驅動、多軌運行,哪個輪子轉得快就讓它快轉,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為我國建立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立下汗馬功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沒有鄉鎮企業,就沒有后來的各種所有制成分充滿活力、萬馬奔騰的生動局面。
?。ㄈ┼l鎮企業是推進國家工業化的重要一翼。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實行城市搞工業、農村搞農業、城里人當市民、農村人當農民的二元經濟社會格局,廣大農民被局限在“一畝三分地”上,只能從事農業甚至只能是糧食生產,種糧為國家、養豬為過年、養雞下蛋為換鹽,農民不能參與工業化過程、共享工業化成果。鄉鎮企業發展起來后,對城鄉二元格局進行了一次次突圍,國家政策一次次給予肯定,農民自下而上在農村興辦二三產業,將農村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吸引城市要素流向農村,逐步打破城鄉分割,工農城鄉開始步入協調發展軌道上來,農業、鄉鎮企業和城市工業都得到了較快發展。鄉鎮企業在城市工業化之外,開辟了農村工業的新領域,避免了城市工業“瘸腿走路”的弊端,形成了城市工業化、農村工業化“比翼齊飛”、并駕齊驅的良好局面,大大加快了我國工業化的進程??梢哉f,沒有鄉鎮企業,我國的工業化就不可能這么快進入工業化中期,我國也就不可能這么快進入中等偏上國家行列。
(四)鄉鎮企業是推進我國城鎮化的基礎動力。改革開放初期,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成功實施,催生出來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當時的轉移渠道十分單一,主要靠城市吸納,然而城市吸納能力極為有限,于是人口在小區域集中、大范圍分散成為必然選擇。鄉鎮企業先是在小集鎮集聚發展,后來逐步發展成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實行集中連片發展,吸引人口、要素、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集聚,形成了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我國小城鎮從改革開放之初的2173個發展到目前的建制鎮1.9萬個、小集鎮1.5萬個。一方面,鄉鎮企業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向二、三產業的轉移,為城鎮化輸送了人力資源,培育了產業大軍,鄉鎮企業累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64億以上,對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達35%;另一方面,為農村和小城鎮培育了一大批市場主體,鱗次櫛比的小商鋪、小工廠成為一些地方的重要市場力量。鄉鎮企業的發展,為小城鎮提供了產業支撐,擴大了就業容量,與城市一起大大加快了我國城鎮化的進程。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8%。由此看出,沒有鄉鎮企業,就不能走出大中小城市結合以小城鎮為主體的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就有可能出現農村富余勞動力都到大城市居住的“城市病”和“貧民窟”,進而掉入“拉美陷阱”,也就不可能有統籌城鄉發展、城鄉一體化和城鄉融合發展格局的形成。
(五)鄉鎮企業是農業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支撐力量。改革開放初期,國家財力有限,對農業投資規模很小,農業外部也缺乏強有力的力量拉動。在這樣的背景下,鄉鎮企業從發展的一開始起,就以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以工補農、建農、帶農為己任,在國家尚未能夠大規模支持農業的前提下發揮了捷足先登的作用,每年承擔以工補農建農和社會性支出400億元左右,助推了農村水、電、路、氣、房,科、教、衛、文、保等公共性公益性設施的建設;同時大量轉移農業富余勞動力,在我國人多地少、資源緊缺的背景下,走出了建設農村必須繁榮城鎮,發展農業必須發展非農,富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的成功之路;同時鄉鎮企業瞄準農業資源,彰顯特色優勢,大力發展農字號產業,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現代種養業,為農業注入大量的資金和現代要素。目前鄉鎮企業產值中,三產比重接近四分之一;農產品加工業比重接近三分之一,農產品加工業、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鄉鎮企業中的占比逐步提高,為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比如浙江杭州市蕭山區萬向集團、東陽市花園集團、橫店集團、江蘇無錫市江陰市華西集團、紅豆集團、北京市房山區竇店村韓建集團、河南省漯河市臨潁縣南街村集團等成千上萬家鄉村集體企業和混合所有制企業,對當地鄉村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偟目?,沒有鄉鎮企業,就沒有后來的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繁榮穩定和農民就業增收的良好局面。
二、認真分析鄉鎮企業的發展歷程和階段性變化
鄉鎮企業企業的前身是社辦工業和社隊企業,早在1959年,毛澤東同志就熱情贊揚了社辦工業“偉大光明燦爛的希望也就在這里”。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歷代領導人都非常關心和支持鄉鎮企業發展。鄉鎮企業自誕生之日起,經歷過五個發展階段和五個方面的變遷。
一是艱難孕育階段(1949—1977年)。這一階段,國家實行城鄉分治,重點調整央地關系,社辦工業依托地方工業化開始發展。該階段具有政府和社隊集體推動的特征。社辦工業的母體是在封建社會一直存在的家庭手工業副業和1840年后外國在我國沿海農村“飛地”建立的工商企業。1953年下半年,黨確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其主導思想就是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戰略,雖然大大推動了國家工業化,但其實質上是城鄉分治,農業為工業提供積累,農民不能參與和分享工業成果。因此中央注意到了以社辦工業為主的地方工業化,并曾兩次發動,一次是1958年的失敗了,一次是1970年的成功了,到1977年社隊企業產值332億元,農村非農勞動力和非農產業產值占農村比重分別達到4.67%和21%,其重要意義就是啟動了農民和集體能夠直接參與和分享的地方工業化,但農村單純依靠農業支撐的格局仍然沒有改變。
二是異軍突起階段(1978—1991年)。這一階段,國家打破城鄉分割,重點調整工農關系,鄉鎮企業在市場條件下和農村范圍內崛起,成為市場經濟、以工補農和城鄉一體化的先導力量。該階段具有城市輻射帶動和農村就地發展的特征。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逐步扭轉對農業“多取少予”的政策,同時采取“放活”政策。在農村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制度,改革農產品購銷制度,支持農村發展社隊企業,考慮到對小城鎮的促進作用,將鄉村企業改為鄉鎮企業,不但繁榮了農村經濟,也繁榮了城鎮經濟;鼓勵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民對二元格局一次次突圍,國家政策一次次給予肯定。農民自下而上在農村興辦二三產業,將農村各種資源進行整合,吸引城市要素流向農村,逐步打破城鄉分割,工農城鄉開始步入協調發展軌道上來,農業和鄉鎮企業都得到了較快發展。這期間的1987年,鄧小平同志熱情贊揚鄉鎮企業是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獲,異軍突起。1978 —1991 年鄉鎮企業每年都有300—400億元的補農資金,每年增加農民就地就業 621.7 萬人,農業勞動力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就地轉化為產業勞動力,催生了星羅棋布的小城鎮,提高農村經濟的分工水平,激發了農村新的經濟活力。
三是“二次創業”階段(1992—2001年)。這一階段,國家重點調整計劃與市場關系和區域關系,鄉鎮企業推進產權改革,與鄉村行政組織“脫鉤”,以個人獨資和混合制形式重新創業。該階段具有速度和吸收就業下降的特征。這一階段發軔于鄧小平視察南方講話和黨的十四大,期間的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了《關于轉發農業部〈關于我國鄉鎮企業情況和今后改革與發展意見的報告〉的通知》,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召開了國務院全國鄉鎮企業工作會議。逐步完成原始積累的鄉鎮企業開始擺脫了束縛和羈絆,加之市場競爭的壓力不斷向企業內部傳導,鄉村集體企業中的80%都進行了個體私營和混合制改革,40%以上的企業開始向產業集中區和小城鎮集聚。期間有三大節點:1、1995年我國買方市場開始形成;2、1996年我國農產品出現供需基本平衡、豐年有余;3、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鄉鎮企業進入調整和洗牌的階段,改制后的鄉鎮企業以新型集體、混合制和個人獨資形式再次創業,就業人數恰恰在這個時期呈先下降后上升趨勢, 直到2003 年才超過了1996 年的總數,這也是這一階段農民開始大量進城的主要原因。
四是轉型提升階段(2002—2011年)。這一階段,國家實行城鄉關系、工農關系重大改革,著重調整國家、集體與農民的關系。鄉鎮企業減少與城市企業的趨同性,增強與“三農”的關聯度,具有回歸農業農村、彰顯特色優勢的特征。中央在“三農”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措施,吸引大量鄉鎮企業回歸農業,瞄準開發農業資源,彰顯特色優勢,鄉鎮企業增加值中,三產比重10年提高2.21個百分點,接近四分之一;農產品加工業比重不斷提高,2011年達到32.5%,接近三分之一;各類鄉鎮企業園區比重提高,超過1萬個園區的增加值占到28%。擁有技術創新中心和研發機構6.77萬個,比2002年增長50%;中專及技校以上文化程度從業者達到3600萬人,是2002年的2.8倍。東部地區下降3.6個百分點,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提高2.1、0.9和0.6個百分點。從圖1到圖1可以看出:
五是創新發展階段(2012—今)。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戰略,并不斷向農村延伸拓展,鄉鎮企業開始走出一條以創新帶創業、以創業帶就業、以就業帶增收的良性互動局面。新型鄉鎮企業即由農民領辦、開發農村資源、活躍農村二三產業、壯大縣域經濟、充分帶動農民就地就業增收的新型群體:產業融合型通過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每個行政村年補助農業和農村社會性支出6萬元;建原料基地,讓農民保底收益、按股分紅、投勞增收;對務工農民加強技能開發和智力投資。村企互動型把企業優勢與農村要素加以整合,變單純的交換關系為利益共同體,發展公司化村莊、村企合一、在村辦分廠、任經濟顧問等。文化傳承型挖掘鄉土文化和農業的多功能性,開發區域性民族民俗特色產品,發展創意農業和休閑農業。返鄉下鄉創業型利用返鄉農民工、大中專學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員等積累的資金和經驗,返鄉下鄉創辦規模種養業、一般工商業和工藝產業。專精特新型與規模企業配套,發展先進制造業,企業間上下游銜接、立體式分工和集群化發展。區域合作型在國際范圍內優化組合資源,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和區域合作,落戶在中西部農村。
多年來,鄉鎮企業主動適應內外部變化,以市場為導向,采取了一系列積極的改革,發生了一些變化。從鄉到城、從東到西、從國內到國外的地域變遷。從“五小”工業和建筑建材、到一般性制造業、到“三農”關聯型和特色優勢型的產業變遷,鄉鎮企業總產值中第三產業比重接近四分之一;農產品加工業比重不斷提高,2017達到24%。從集體企業大鍋飯、到利潤承包、資產滾動增值承包、到產權制度改革、到農民個體私營企業為主的產權變遷;從“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到工業園區、到產業集群和小城鎮集中的布局變遷,目前各類鄉鎮企業園區超過1萬個,園區完產產值占到總產值的28%。從粗放經營、到集約經營、到轉變發展方式的經營方式變遷,鄉鎮企業擁有技術創新中心和研發機構7萬個,中專及技校以上文化程度從業者達到3600萬人。到2017年底,鄉鎮企業總產值85萬億元,鄉鎮企業數量3200多個,其中集體企業13萬個,私營企業51萬個,個體工商戶2500萬個,其他為混合所有制企業;鄉鎮企業從業人數1.64億人,其中集體企業350萬人,私營企業5600萬,個體工商戶6300萬,其他為混合所有制企業人數。
三、積極發揮鄉鎮企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的重要作用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壯大集體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鄉鎮企業發展,在河北正定、福建和浙江工作期間,都強調農村要發展農工商,發展鄉鎮企業。在2017年底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他高度肯定了鄉鎮企業的重要貢獻,贊揚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曾經是許多國家學習借鑒的樣板。近年來,鄉鎮企業雖然在內外部都發生了許多變化,但鄉鎮企業本質特征沒有變,鄉鎮企業的本質就是農民(包括返鄉下鄉新農民)在鄉村興辦企業和經濟實體,鄉鎮企業作為農民就地進入二三產業的載體、工業反哺農業的重要力量、鄉村和城鎮雙輪發展的重要支撐,仍然具備其他企業不具備的鄉土性、內生性,仍然承擔政府想盡而未盡的公共性、公益性義務,承擔著新的重要使命,在服務“三農”中的功能和作用更直接、更突出,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中的地位更重要、更明顯。
新時代發展鄉鎮企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按照“基在農業、惠在農村、利在農民”和“政府搭建平臺、平臺集聚資源、資源服務產業”的總要求,以人才為關鍵,以創業創新為動力,以鄉村特色產業為重點,以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路徑,不斷建立促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和服務體系,動員各方力量,整合各種資源,強化各項舉措,努力形成創新促創業、創業促就業、就業促增收的良好局面,為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和組織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作出新的貢獻。
第一,在產業興旺上提供新支撐。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引進和培育更多的就業創業主體,建設鄉村人才隊伍;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鄉村優勢特色產業,根據產糧村、特色村、城邊村、工貿村、生態村、古村落村的不同資源稟賦,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旅則旅,支持能人返鄉、企業興鄉和市民下鄉促進就業創業;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實現人才、資源、產業向鄉村匯聚,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
第二,在生態宜居上打造好樣板。通過發展鄉鎮企業,把綠色發展作為指導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引導產業由資源消耗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建立低碳、低耗、循環、高效的綠色加工體系,大力發展綠色休閑旅游,實現增效增綠增收,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有機統一。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等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拓寬產業融合發展途徑。積極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尊天重地,道法自然,美化山水林田湖草,構建天人共美、相生共榮的生態共同體,打造望山看水憶鄉愁的好去處,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第三,在鄉風文明上樹立新風尚。通過發展鄉鎮企業,不斷提升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水平,傳承農耕文明,加強農耕文化和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發掘民俗文化,拯救村落文化,弘揚鄉賢文化,講好鄉村故事,復興鄉風文明,推進休閑旅游主體多元化、業態多樣化、設施現代化、發展集聚化、服務規范化,提高中高端鄉村休閑旅游產品供給能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
第四,在治理有效上作出新貢獻。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兼顧農村社區成員就業、居民福利再分配、社區公共物品提供等,使企業與社區和村民間的關系不同于城市企業與社區和居民的市場化關系;優先培養人才,把人才作為鄉鎮企業的核心要素,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緩解“三留守”問題,促進青壯勞動力在農村就業創業并兼業農業,防治村莊空心化和勞力老弱化;防止農村蕭條衰敗,促進鄉村經濟多元化發展,促進鄉村治理實現法治、德治、自治的統一。
第五,在生活富裕上開辟新渠道。通過發展鄉鎮企業, 自下而上在農村崛起,與城市工商業“雙輪驅動”,推動勞動力“就地”、“異地”和“進城”等多元化轉移;瞄準和鎖定農業資源,積極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在農業前端和后端站穩腳跟,推動“四化”同步;通過產品在城鄉間自由流動和初級分配的收入調節,彌補農村的社會福利損失;通過提供門檻偏低、靈活性相對高的就業崗位,為周期性、摩擦型失業的回鄉農村勞動力找到新的出路;通過貫標生產,提升質量水平,發展名牌生產,緩解農戶分散經營帶來的諸多問題。
總之,新時代要按照新發展理念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鄉鎮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鄉鎮企業規模水平明顯提升,將十九大精神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落到實處,讓廣大農民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也為解決好“三農”問題,為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為實現全面決勝小康社會目標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產品加工信息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