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這一新的戰略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工作的總抓手,必將對我國未來“三農”工作產生深遠影響。鄉村振興首先是農村產業的振興,農村產業振興又重在農業的振興,這是我們理解為什么報告將鄉村振興戰略放在“創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里提出、且將“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首要目標的主要理由。
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關注現代農業的生產體系、產業體系和經營體系三大體系建設。這三大體系也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主要內容。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特別是其中的農業生產主體培育,有助于實現現階段中國農業實現由數量增長向質量增長轉換、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業國際競爭力、保障糧食安全和提高農業生產者收入。可以說,有一支什么樣的農業生產主體隊伍是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基本前提,有一支什么樣的農業生產主題隊伍也就決定了中國實現什么樣的農業現代化。
我理解,也正是出于這樣的體認,農業部根據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大了對家庭農場的培育力度。2014年2月農業部專門發布了《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不僅如此,農業部主管家庭農場發展的經管司還專門委托我們農村發展所跟蹤監測和研究家庭農場的發展。農發所當時由我牽頭,整合社會力量即時開展了監測工作。目前已完成了連續三年的監測(第四年的監測數據獲得等)工作目前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我們和經管司合作已經出版兩本《中國家庭農場發展報告》(第三本報告正在出版之中)。
在完成農業部家庭農場監測工作的同時,我們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建設項目——“農業現代化研究”的框架內,還對家庭農場發展問題開展了大量、涉及諸多方面的理論、政策和實證研究。
我們的監測和研究表明,家庭農場作為農業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的主要構成成分之一,是中國現階段眾多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中“最適宜”和“最合意”的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最適宜”是說,它作為新型農業生產主體,適應了中國整體經濟發展以及作為中國經濟主要產業部門的農業的歷史性變化,適宜于中國超小規模農業未來的發展走向,尤其適宜于農業生產的自然和經濟特征;“最合意”是說,家庭農場的經營特征及其實際表現說明,家庭農場最合前面所提到的“現階段中國現代農業發展目標和任務之意。”
當然,關于家庭農場的發展,目前在理論和政策界還有不同的認識。中國規模化家庭農場的發展,并不是以新大陸國家企業化、特大、超大規模為目標的,它應是中國小規模農業生產主體在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背景下自然演化的結果。監測數據表明,大量的家庭農場本身源于傳統農戶。同時,家庭農場的發展并非對小農戶的簡單替代,它與傳統小農戶相比經營特征和目標也有了顯著的、更加傾向于市場經濟主體的變化。不僅如此,我們的大量研究還表明,由于家庭農場既是生產主體也是服務主體的雙重主體的特征,它對于將小農戶納入到現代農業發展之中,實現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機融合還具有促進作用。
作者系中國國外農業經濟研究會會長杜志雄,本文是作者在“新時代·新主體·家庭農場學術研討暨研究成果發布會(2017)上的致辭,內容略有刪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2018年01月2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