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對農村發展提出了新目標和新任務,需要新的動能。”“要超越治理功能,發揮鄉賢促進農村發展的多元引領作用。”“需要深化改革,打通新鄉賢發揮治理和發展功能的渠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杜志雄在第十三屆中國農村發展論壇暨“新鄉賢與農村發展新動能”全國研討會上如是說。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但農村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也非常突出,農業農村發展的不充分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發展的短板。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其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既是目標,也是任務。新目標、新任務包括了農村治理和發展兩方面,“要實現總的目標和任務,一方面是要重點發展,另一方面就是要抓治理。”杜志雄說。
“完成新目標和新任務,需要新的動能。”杜志雄介紹,“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由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最早提出,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他認為,新動能有四個方面。首先是開發新需求,隨著中等收入群體逐步擴大,農村發展應適應人口收入結構的變化,找到發展的新方向;其次是發展新業態,如電子商務、鄉村旅游,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再次是擴展新工具,如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最后是培育新機制,要為農業農村的發展提供一個保障有效的制度環境。
杜志雄認為,新機制始終體現兩對矛盾關系,一是要變政府的直接干預為間接引領;二是把政府在經濟發展治理中的直接參與變為提供制度空間和制度保障,更多地發揮社會組織的功能。
傳統鄉賢指的是品德、才學為人推崇、敬重的人,舊時代更多是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待鄉賢的功能,鄉賢承擔了皇權不下縣時代農村基層社會治理的職能。在杜志雄看來,對鄉賢的這種傳統認知得到了新時代的認可。這幾年政府的相關文件注重鄉賢的作用,主要強調鄉賢的社會治理功能,如2015年和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將鄉賢文化列入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提出“創新鄉賢文化,弘揚善行義舉,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鄉,傳承鄉村文明”。十九大報告提出“自治、法治、德治”,強調農村治理的體系,依然是強調社會治理的功能。
杜志雄認為,新鄉賢的社會功能要由社會治理功能向經濟社會發展功能轉變,發揮新鄉賢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的多元引領作用。“發展的功能強調在農業農村經濟、產業發展和公共品供給當中的作用。”
另外,要發揮好鄉賢在社會治理中的功能,需要深化改革,打通新鄉賢發揮治理和發展功能的渠道。在制度層面,宅基地制度改革、治理制度改革等都需要發力。“2015年,我們給福建晉江做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試點方案設計,那個地方的鄉賢作為紐帶在宅基地制度改革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農村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