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棟:鄉村旅游何以能上升為國家戰略

[ 作者:張棟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3-17 錄入:19 ]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完善旅游設施和服務,大力發展鄉村、休閑、全域旅游。在今年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對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利用“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發揮鄉村旅游在解決三農問題、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中的作用也著墨甚多。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頂層設計中,鄉村旅游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鄉村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與它在全面小康特別是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分不開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我國能否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脫貧攻堅是解決“最后一公里”的關鍵之戰。我國在解決貧困問題上投入的力量舉世罕見,取得的成就也舉世罕見。然而脫貧攻堅越到最后階段解決的難度也越大。在此背景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就成為助力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一是因為發展鄉村旅游不受資源條件約束。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生態、田園景觀都是旅游生產資源,那些因為位置偏僻、運輸不便、生產方式原始而貧窮落后的山村山寨,卻成了旅游者眼中的香餑餑,像懸崖村、石頭村、長壽村、雪鄉等,因為旅游者的涌入,一下子熱鬧起來。二是因為發展鄉村旅游不受農業生產條件約束。農村人口多寡、勞動力多少、土地薄厚及產出對傳統農業發展至關重要,卻與能否啟動鄉村旅游無關。越是在那些特別貧困的鄉村,傳統建筑保留得多、民俗習慣保留得多、自然環境較為原始、種植養殖物無添加無污染,越是現代旅游者向往和追逐的。三是因為發展鄉村旅游不太受資本條件約束。最初起步階段,農民投入的是自己的住房、自做的飯菜、自養的雞鴨、自采的山貨,極少有貸款和舉債經驗的貧困地區農民,特別容易上手。鄉村旅游一旦開展起來,農民較易獲得現金性收入,能盡快增加可支配收入,因而極少出現返貧現象。據測算,我國12.8萬個貧困村中至少有一半具備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只是因為藏在深山人未識,旅游資源沒有被充分地挖掘出來。

游客的到來是貧困地區發展鄉村旅游致富的起點。政府幫助貧困地區發展鄉村旅游,首要的是解決游客進入便利性的問題,要優先發展道路和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優先發展通信和網絡,優先對外宣傳仍處在貧困線下的鄉村旅游目的地,優先提供人才支持。如支持建設公共衛生設施、垃圾污水處理設施等,組織旅游扶貧帶頭人交流、設立培訓基地、建立專家庫,提高服務水平等。貧困地區發展鄉村旅游一方面應遵循旅游發展的規律,在起步階段由政府給予幫助和扶持,另一方面還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把農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把農民的潛力充分挖掘出來,形成良性循環。不可否認,貧困地區的特殊性在于,讓這些地區一開始就建立起好的產業基礎是很困難的,在旅游產業形成過程中,還需要廣泛利用外部力量,對金融、企業、電商等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旅游扶貧的行為應創造便利條件。

二、鄉村旅游上升為國家戰略,與它已經發揮的巨大作用分不開

據國務院扶貧辦和國家旅游局統計:“十二五”以來,我國通過鄉村旅游帶動了1000萬人以上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占貧困人口的比重超過10%。來自農業部的數據,2015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超過22億人次,營業收入超過4400億元,鄉村旅游增加的農民就業有630萬人次之多。自上世紀80年代從大城市周邊和著名景區沿途興起以來,鄉村旅游在我國已成燎原之勢。大部分地區的鄉村旅游已經從農家樂、采摘等最初起步時的等客上門發展到主動打造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民宿、鄉村主題度假村等升級版本,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的鄉村旅游甚至已注入現代科技、文化元素,成為旅游創意的實踐地。

近些年來鄉村旅游在我國的蓬勃發展,至少發揮了以下作用:一是改變了農民世世代代的生產方式,將一部分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拓寬了農民謀生、致富的渠道;二是改變了農村的村容村貌,農村的交通、衛生、上下水及垃圾處理、民居建筑外觀與內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乃至種什么樹栽什么花等,都成為村民主動和共同關心的話題;三是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農民的生活更加文明、衛生,服務游客更加規范、標準,更多農民愛上了學習,學管理、學服務、學外語、學技能,上完大學的農民子女已經開始回流農村;四是改變了農民的觀念。農民通過鄉村旅游的真實案例看到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更加重視保護動植物、水系和自然景觀。農村地區的文化生活又開始熱鬧起來,傳統文化得到恢復,非遺傳人受到尊重。農村和農民看到了不離土不離鄉也能實現現代化、也能像城市居民一樣生活的美好前景。正如四川最早一批開展鄉村旅游的郫縣農民所講:鄉村旅游讓農區變成了景區、田園變成了公園、民房變成了客房、勞動變成了運動、產品變成了商品,村里的閑地用起來了,村民的閑時用起來了,連村里的閑人也在鄉村旅游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三、鄉村旅游能夠上升為國家戰略,與它在滿足人民群眾旅游需求、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中的巨大潛力分不開

我國已經進入大眾旅游時代,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持續推進,國民休閑度假增長迅速。目前我國每年國內旅游人次已達43億,未來5年還會繼續增加,達到50億~60億人次。大城市交通擁堵、污染嚴重、景點景區人頭簇動、旅游供給疲憊不堪的狀況,鄉村提供了接納新增的十幾億旅游人次的廣闊空間。當然,鄉村旅游的重要意義遠不止在數量上消化吸納新增的旅游需求,更在于從精神生活層面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與獲得感。在適應新的旅游消費觀念轉變方面,人們的旅游經歷越豐富,越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受累旅游方式,旅游需求已開始由“觀光游”向“體驗游”和“度假游”轉變,旅游需求從彌補生活的空白和一種假日休息方式向優化生活品質和提高精神層次的新追求轉變,滿足這種健康、前衛和個性的消費方式,鄉村旅游大有可為。在緩解人們的工作和精神壓力方面,伴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抑郁癥等現代都市病不斷增加。緩解現代生活壓力、調節緊張狀態、走進自然環境中愉悅身心,鄉村旅游大有可為。在教育體驗和文化傳承方面,從大自然中獲取知識、從農村領略別樣的生活方式、從鄉下了解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在看山看水憶鄉愁中調動學習的樂趣等,鄉村旅游也是大有可為。

旅游是一種由游客流動引起的消費轉移。經濟社會發展從依靠資源到依靠制造業和服務業,消費始終發揮著牽引作用。越是本地消費不足的地方,越需要外來消費的疊加,才能牽引更多的資本、技術、人才流入,這個地方才能夠發展起來。我國依然存在不少貧困區域,從宏觀層面看,把發達地區和國內外旅游者的旅游消費力導入這些區域,一是有利于化解旅游熱點地區的接待壓力、容納增量消費;二是有利于提升欠發達地區消費能力、增加經濟發展動力;三是有利于吸引社會資本加入當地的供給側改革,依托當地綠水青山、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特產等,使旅游業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帶動欠發達地區的新興支柱產業。

(作者系國家旅游局綜合協調司副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青在線 2017-03-1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一道a√无碼中文字幕 亚洲无毒AV在线 | 午夜福利国产片3 |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应用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国产福利片 | 伊人成综合网开心五月丁香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