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是補齊農業短板的治本之策,是實現農業轉型升級的重大機遇,也是加快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動能。美麗鄉村建設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將新農村建設提升為美麗鄉村建設,工作方針增加了“規劃科學、宜居宜業”八個字,構成二十八字方針;工作重點增加了“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五位一體”協調全面發展。
2005年以來,湖南省新農村建設先后實施了“千村示范工程”“百城千鎮萬村工程”,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到2016年底,省、市、縣三級創建新農村示范村4742個,其中省級授牌的新農村示范村224個;省、市、縣三級創建美麗鄉村示范村1084個,其中省級授牌的美麗鄉村示范村210個;在示范村的輻射帶動下,全省約有1.2萬個村基本實現了“村莊美、村民富、村風好”的新農村建設目標。
運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維建設美麗鄉村,就是要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按照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要求,實現“山清、水秀、人和”與“富饒、美麗、幸福”的高度統一,以布局美、產業美、環境美、生活美、風尚美“五美”為目標,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
堅持規劃引領,彰顯布局之美。美麗鄉村建設,貴在規劃先行。要引導鄉村,在堅持尊重農民意愿、保留鄉村風貌、突出地方特色、節約農村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幾項原則的基礎上,按照城鄉統籌和周邊協調的發展思路,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村莊布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建設規劃和公共服務規劃,“五規合一”構成美麗鄉村建設規劃。
堅持融合發展,培育產業之美。美麗鄉村建設,產業是支撐,富民是根本。要引導鄉村,調整農業農村經濟結構,培育“名、特、優、新”農產品,大力發展具有本地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生態農業;充分利用農村森林景觀、田園風光、山水資源和鄉村文化,將傳統農耕逐步提升到農業觀光、農事體驗、特色農莊、農情民舍等,著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積極發展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組織化程度,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拉長農業產業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效益;運用“互聯網+農業”的模式,探索發展農村電子商務,激活農產品供銷市場。
堅持綜合整治,塑造環境之美。美麗鄉村建設,整治美化環境是當務之急。要引導鄉村,建立長期有效的機制,大力實施“三清四改”(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改水、改廁、改廚、改欄)行動,對生活垃圾實行分揀分類、回收處理,對生活污水和畜禽糞便實行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按照“一戶一宅”、建新拆舊和風貌統一的原則,規范農村建房;保護自然資源,盡量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樹,做到依山造勢、順水造景;疏浚河塘溝渠、恢復自然濕地、開展綠化造林,修復農村生態。
堅持宜居宜游,構建生活之美。美麗鄉村建設,提高農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是根本目的。要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積極爭取各級黨委、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全面推進基礎設施向農村地區延伸和覆蓋,促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加快農村水、電、路、氣、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宜居宜游;大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農村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障、民生救助等公共產品覆蓋面,讓農民群眾和城里人一樣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更加具有安全感、獲得感和幸福感。
堅持健康文明,展現風尚之美。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向上、文明和諧的鄉風民俗是發展之魂。要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引導鄉村制定符合時代要求的村規民約,培育良好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幫助廣大農民群眾營造尊老愛幼、崇尚科學、助人為樂、家庭和睦、鄰里和諧、注重學習、文明向上的鄉村風貌;引導鄉村成立衛生保潔協會、道德評議協會、紅白喜事協會等自治組織,培育弘揚新時期的鄉賢文化,幫助廣大農民群眾自覺擯棄攀比、賭博、大操大辦等陳規陋習,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生態、潔凈、文明的新風正氣;引導鄉村保護傳統村落,傳承民俗文化,挖掘農耕文化,幫助廣大農民群眾建立管護制度,培育特色文化,留住鄉村記憶,留住美麗鄉愁;加強村支兩委班子建設,完善村級治理機制,健全民主管理、村務公開、監督評議等制度,確保文明村風長興不衰。
美麗鄉村建設,要按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圍繞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的宏偉目標,爭取到2020年,全省建成20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100個鄉鎮達到美麗鄉村建設要求,10個縣市區開展美麗鄉村整域推進試點,75%的村莊基本達到新農村建設要求。
(作者:湖南省農業委員會新農村建設處)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2017-03-0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