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莫開偉:應密切關注縣域銀行資金動向

[ 作者:莫開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2-08 錄入:19 ]

當前,縣域銀行資金流動呈現了新的流動趨向,以某市縣域銀行為例,資金流動呈現四種新的趨勢:不斷從縣域市場“抽離”,向大中城市集中;不斷從農業領域“流出”,向非農產業聚積,造成了農村資金“失血”;不斷從傳統實業信貸經營“擠出”,向新興產業過分集中,加劇了產業“泡沫化”;不斷從小微企業血管里“逃離”,向大型企業灌輸,拉大了地區經濟發展差距。這些問題應引起政府及相關部門重視,想辦法加以正確引導。

一、縣域銀行資金“逃離”特點及方式

某市下轄13個縣(市區),全市人口500萬;2011年GDP億元,人均收入 元;居民儲蓄總額 億元,人均 元;總貸款 億元,人均貸款擁有量 元;除懷化市區外,12個縣擁有 中小微企業 家,貸款規模達 億元;年稅收總額達 億元,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但就是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銀行資金流向卻呈現了五個“逃離”新趨向:一是從縣域農村市場“逃離”,向大中城市“私奔”。除市區外,12個縣(市)各銀行機構吸收的城鄉居民存款達 億元,而投放在當地縣域工商企業及“三農”產業的貸款為 億元,貸款僅占全部居民存款的%;縣域銀行資金正悄悄通過銀行系統資金往來或其他渠道源源不斷向大中城市“倒流”,加劇了縣域經濟發展的資金供求短缺局面。二是從小微實體企業“逃離”,向大中型企業“投懷送抱”。縣域城市和農村集中了國內絕大部分中小微企業,承載了大量城鎮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而縣域銀行資金“倒流”大中城市,就等于從小微企業血管里“抽走”了資金,使大量資金更熱衷投向城市大型國有壟斷企業“懷抱”。三是從農業產業領域“逃離”,向非農產業“暗送秋波”。縣域銀行存款來源于當地城鎮居民和農民,存款資金不對當地經濟發展形成有效信貸投放,足以說明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業產業項目無法對商業銀行資金形成吸引力,使縣域商業銀行資金尋求高收益高回報的產業,因而促使銀行資金不斷從縣域農業領域“抽離”,源源不斷流向大中城市等非農業信貸領域,加劇了農業資金“非農化”傾向。四是從分散小額信貸領域“逃離”,向集中大額信貸領域“撒歡”。由于縣域經濟特別是縣下“三農”項目信貸投向分散、成本高、管理難度大、風險高、效益弱等特點,對縣域銀行日益失去吸引力,使小額農業信貸“瓶頸”化矛盾日益加劇,并陷入了空前的困境;隨著資金流入大中城市,銀行信貸投向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分散、小額信貸特別是農業小額信貸日益萎縮,貸款日益向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集中,貸款“壘大戶”傾向日益突出。五是從銀行“傳統信貸經營”領域“逃離”,向銀行“現代信貸經營”領域“集結”。主要指銀行對縣域傳統實業產業信貸投放熱情下降、特別對農業產業的興趣更加缺乏,有意將信貸資金投向房地產、民間借貸等所謂的現代企業領域,這種信貸經營行為的結果,不僅保長了經濟“泡沫化”,更聚積了信貸風險。

二、縣域銀行資金“逃離”的原因及影響

造成當前縣域銀行資金流向的原因,既然有客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即縣域經濟不發達、缺乏有效信貸需求“買方市場”的原因,也有商業銀行過高追求經營效益、對基層苛嚴的考核方式造成基層銀行懼貸、慎貸等原因。具體有五方面原因:

其一,縣域中小微企業經營現狀“慘淡”,有效信貸需求不足,誘使資金“獨辟溪徑”。某市下邊的12個縣(市)目前缺乏大型信貸項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接近空白,原有大型商業企業如供銷社、百貨公司、糧食企業等基本改制、改體,鄉鎮企業大都破產倒閉,剩下的多為小微工商企業、個體工商戶、農業貸款企業(戶),這種“慘淡”的企業現狀造成了不良結果:難以形成有效信貸需要,無法消化縣域銀行資金投放,也使銀行資金失去信貸投放興趣,只好把資金抽走投向大城市大企業。

其二,縣域小微企業及農業產業家底“薄弱”,缺乏有效信貸抵押物,催促資金“忍痛割愛”。縣域市場由于缺乏大型信貸企業,剩下的中小微企業如工商戶、農業貸款企業(戶)散布縣域市場每個角落,而且經營流動性大,信貸管理難度大;同時,經營不確定因素多,風險大,加之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物,極易造成還貸信用風險,銀行懼貸、慎貸;寧愿資金被抽走,也不愿冒信貸損失風險。

其三,縣域銀行經營行為聚集“風險和盈利”兩個“興奮點”,商業色彩太濃,誘發資金“嫌貧愛富”。由于縣域銀行商業經營動機明顯,經營的原則是在信貸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追求信貸投放效益的最大化,因而防范信貸風險和追求經營利潤成了縣域銀行求生存和發展的兩大生命攸關之處,對銀行要承擔社會責任只好束之高閣;加之縣域經濟市場缺乏效益好、風險小、還款有保障的信貸項目,縣域商業銀行無法不外流而投向大城市大企業項目上。由此,社會對縣域銀行寄予的扶持“三農”和縣域市場經濟發展的厚望,也只能是一廂情愿而已。

其四,商業銀行信貸考核機制嚴厲,縣域銀行手腳被縛,經營意識“麻木”,逼迫資金“離鄉背井”。銀行監管部門制定的貸款新規及商業銀行實行集約化經營策略及信貸管理上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對貸款問責考核比較嚴厲,在推動商業銀行提高信貸經營管理水平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同時也綁住了基層銀行經營手腳,基層銀行為了規避信貸失誤的懲罰,對貸款持十分慎重的態度;有時受追責意識影響,為了防范風險,寧愿不放貸款,喪失了開拓信貸市場主動權,缺乏信貸投放的靈活性、積極性,使縣域銀行信貸業務裹足不前;更迫使資金從縣域銀行注入大城市、大企業。

其五,地方政府對銀行經營缺乏約束和激勵措施,縣域銀行資金運用唯“上級命令是從”,加速資金“暗渡陳倉”。各級地方都有自己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有扶持的產業項目,雖在引導信貸投入上能夠發揮一定的引導作用;但國有商業銀行垂直管理體系及自身的經營目標與地方政府的要求存在許多矛盾和不合拍的地方,各級地方政府更不能盲目行政干預銀行信貸決策,因而對銀行經營行為缺乏有效的約束力;加之當前各級地方政府特別是縣級政府在激勵銀行信貸投放特別向“三農”信貸投放上缺少必要而又有效的激勵措施,無法引導銀行對縣域經濟信貸投放,使縣域銀行資金悄悄地流入大城市、大企業。

三、縣域銀行資金“逃離”折射出的問題

第一,凸現現有縣域銀行經營體系的“致命缺陷”。解決縣域小微企業和“三農”經濟的資金短缺問題,靠現有縣域銀行體系的制度設計和安排仍顯脆弱無力;讓縣域商業銀行承擔社會責任與商業化經營實質上形成了兩對不可調和的矛盾,要讓二者統一到商業銀行身上理論上不可能,現實中做不到;商業銀行的經營重心必然會圍繞經營“去風險化”和高利潤化兩大目標運轉;更無法斬斷縣域資金不斷外流的“暗流”。因此,現有僵化的縣域銀行經營體系到了該打破的時候了,除降低銀行準入門檻、設立多層次金融經營組織之外,必須有專門的縣域政策銀行制度安排。

第二,凸現商業銀行經營目標與社會責任的“不可調和”。

解決“三農”和縣域中小微企業發展靠現有縣域銀行體系似乎成了一句空話,中國縣域市場實質上集中了中國絕大部分小微企業和農業企業,承接了大量的城鎮就業人員和農村轉移勞動力,縣域銀行資金的“抽逃”實質上讓國家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和支持“三農”陷入尷尬處境或成為一句空話。

第三,凸現宏觀調控與微觀搞活的“博弈加劇”

從國家宏觀經濟出發,銀行資金向大城市、大企業流動,實現銀行資金配置效益的最優化和效益的最大化,這本身無可厚非,(銀行追求資金的安全和效益是對的,也沒有錯。)但從區域經濟角度考慮,它會導致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拉大,加劇社會發展的“馬態效應”,這對中國社會的穩定尤其是占中國絕大部分人口和承接大部分就業門路的縣域農村將會帶來系列負面影響。

第四,凸現銀行管理理念與國家政策引導處于“尷尬局面”。

同時縣域資金“逃離”的加劇,會將資金日益集中到小數國有壟斷行業和壟斷企業,對中國經濟穩定和經濟轉型將會帶來不利影響。一是信貸的高投放和高收益,也必須帶來經營上的高風險,一旦少數大型企業經營沒有把握好轉型機遇、遭遇市場冷落和政府政策上的調整,就會導致生產和銷售市場的萎縮,那么也就會形成巨量的銀行貸款壞賬,銀行就會牽連遭殃。二是小數大型企業在資金上壟斷銀行資金的結果,勢必倒逼銀行管理,在很多方面牽著銀行鼻子走,極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而且大型企業憑借壟斷地位獲得的資金,為獲得高額回報,會重走高息放貸、不務實業,使資金脫實向虛,加劇社會經濟的“泡沫化”。這些都是政府和民眾不愿意看到的。

第五,凸現加快社會金融改革的“緊迫性”。

加快縣域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和創新,進行新的制度安排已成當務之急。1、事實上現有農發行在支持縣域經濟這一塊的作用遠沒有發揮,體現政策“扶弱性”、“農業發展性”等方面力度不夠,除了國家戰略儲備糧食收購之外,現在農發行的經營方向實質性已向一些開發項目發展,對“三農”貸款非常有限,存在“商業”傾向和轉向。2、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缺乏在農村基層服務網點,而且信貸資金一般不投向農村;特別是農行商業化轉變后,廣大農村經營網點基本“搬家”,有效服務嚴重不重,農業貸款投放極少;而郵政銀行在廣大農村雖網點遍布,但在貸款上尚未有所作為,貸款投放極少,幾乎成了農村資金的“抽水機”。3、其他股份制商業銀行發育條件尚未成熟,小額貸款公司、民營銀行、民間借貸等具有民間金融性質的金融服務機構尚在萌芽階段,沒有形成氣候,真正對應小微企業和廣大個體工商戶以及“三農”貸款的重作任幾乎落到了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身上。政府和銀行監管部門試圖把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商業銀行打造成既具商業屬性又具政策屬性的銀行機構,讓信用社身陷經營困境,如在消除農村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網點問題上就存在嚴重思想指導問題,如在1249個新覆蓋機構空白鄉鎮和708個新覆蓋服務空白鄉鎮中,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分別承擔955個和449個,貢獻度分別為76%和63%,還有承擔大量的財政支農資金如糧食直補、養老金發放等等,而又缺乏財政補貼政策跟理,讓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苦不堪言,犧牲了大量的經營利益。(加快農村信用體系建設,以銀行、公安等部門牽頭,建立農村農戶信用社登記平臺,推行信用村鎮建設,開展好農戶授信。)

四、縣域銀行資金“招安”的現實選擇

第一,打破現有縣域銀行機構設立格局,引入競爭機制,增強縣域銀行競爭活力。一是設立縣域政策性銀行,主要承擔“三農”、縣域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貸款,實行優惠低利率政策,努力培植縣域小微企業和“三農”產業有效信貸需求;其資金來源除了本身吸收存款之外,規定縣域其他國有商業銀行資金吸收的存款按一定比例轉入縣域政策性銀行,對其利息減少部分由財政和商業銀行相互分攤的辦法解決,讓國有商業銀行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二是將現有農村信用社和農村商業銀行直接改造成政策性銀行,可以利用現有網點設施優勢,增強“三農”和對小佩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輻射功能力;為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加緊對現有人才的培訓,同時引入優秀人才,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綜合素質。三是打破銀行進入門檻,允許“先行先試”,在規范穩妥、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將小貸公司改選成地方民營銀行,或鼓勵大銀行設立村鎮銀行;同時規范引導民間借貸,給民間借貸以正常出路,允許成立規范的民間借貸公司,活躍民間融資活動。由此,真正打破目前縣域銀行體系僵局、改變服務小微實體企業意識不強、抽逃資金的做法,釋放縣域金融經營活力,讓銀行資金能夠真正意識到只有發展地方經濟,自身才有立足之地,增強加大地方經濟扶持的自覺性,讓縣域銀行資金能夠服務縣域實體小微企業,鞏固中國基層經濟基礎。

第二,各銀行管要樹立大局意識,創新信貸經營戰略理念。一是樹立宏觀經營和微觀經營觀相統一的思想,確保二者有機結合;即把握好全國經營大局,又不能放棄小縣域經濟的發展;做到宏觀調控到位、確保微觀活力,防止“一刀切”,把縣域銀行經營控死。二是樹立自身經營效益和社會責任擔當相統一思想,即在不斷提高信貸抉擇準確性、增強經營效益的基礎上,始終牢記服務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信貸的社會責任,做到統籌規劃,把握好大企業大項目與小微企業信貸投放比例和規模,并在信貸服務方式上創新,讓信貸投放真正有利于投向小微實體企業,也讓縣域銀行資金能夠在縣域實體企業上得到投放。三是創新考核管理方式,即建立科學合理的薪酬績效考核辦法,打破信貸管理僵化模式,建立與實際相符的貸款責任約束機制,真正調動縣域銀行信貸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主觀能力性和創造性,實現信貸管理與縣域小微實體企業信貸需求的有效對接,擴大信貸市場份額,搞活縣域信貸服務市場,滿足縣域種類企業和農業產業對信貸資金的有效需求。

第三,中央政府要真正重視縣域經濟的發展,把發展縣域經濟當著鞏固中國社會基層政權、擴大社會就業的戰略高度來考慮。一是出臺相關政策引導和激勵縣域銀行增強縣域信貸投放的信心,主要通過設立貸款損失準備基金、農業貸款保險、提高存貸比、提高不良貸款容忍度、降低稅費、提高薪酬標準、晉升職務和職稱等方式,消除縣域經濟各種后顧之憂,真正調動服務縣域實體經濟和小微企業信貸積極性。二是積極為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創新提供政策環境,創新適合縣域經濟發展的銀行金融服務體系,留住縣域資金,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三是把支持“三農”發展作為基本國策,創新惠農富農新機制,實現惠農政策與惠農資金、惠農項目與惠農技術、惠農信息與惠農市場、惠農產業與惠農人才等四對接,消除單一、孤立的惠農扶農政策,實現各種惠民農政策與項目上、技術、信息、人才、市場等有效對接;同時加快農業保險市場、農業自然災害損失救助、農業風險保障基金、各類民間機構捐助等農業保障性機制構建,遏制農業風險;同時建立長久有效的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使農產品價格始終與社會物價水平保持一致;同時,遏制涉農工業品漲價幅度,抑制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讓農業真正成為有利可圖的產業,吸引銀行投資創業的積極性。同時,進行農村經營體制改期和創新,引導農業成立專業化生產合作社,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適度土地經營集中,提高農業規模化水平,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使農業從分散、弱質到集中、強勢轉變,讓農業成為可投資產業,吸引銀行投資,使縣域銀行資金能夠大膽向農業產業傾向。

(作者:著名財經評論家,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開偉看財經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人成在线放 | 三级国产污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Ⅴ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一区二区欧美一区 | 中文亚洲欧美日韩无线码 | 婷婷色五月另类综合 | 一本大道香蕉久97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