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湖南省懷化市為例
一、依據。
武陵山片區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走出一條符合區域發展實際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是片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和重要途徑。懷化市作為武陵山片區的地級市之一,區域面積最大、人口最多,地形地貌、資源稟賦、產業基礎、人文習俗、生產習慣等在片區具有典型代表性。
二、現狀。
懷化市大力加強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品牌化、信息化、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1.啟動實施《懷化市十大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規劃》,流轉土地500多萬畝,建成優勢農產品產業帶12個,建成優質超級稻標準化生產基地100萬畝、名優茶生產基地5萬畝、優質柑桔加工基地35萬畝、油茶產業基地100萬畝、生豬標準化養殖基地50萬頭、優質肉牛生產基地10萬頭、煙葉生產基地10萬畝、中藥材生產基地50萬頭、標準化蔬菜基地100萬畝。2.全市已建成各類特色農業園區18個,在市本級,建成懷黔路40公里沿線國家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懷化工業園農產品加工園區、湖南佳惠農產品物流園區、經開區農產品交易中心等。在縣市區,建成一批特色園區。3.全市擁有“三品一標”農產品400個、湖南省著名商標21件,湖南省名牌產品14件,中國馳名商標3件,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7個。4.建成區域性農產品綜合交易市場5個,特色農產品專業市場10個。全市涌現各類農產品流通服務組織1200多個,農產品銷售大戶1萬余戶。96家龍頭企業與國內知名電商建立合作關系,占龍頭企業總數的50.3%。5.每年培訓農村勞動力10萬余人次,發展專業大戶1.5萬戶、家庭農場34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2997個、農產品加工企業3000多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91家(國家級1家、省級37家),其中13家被列入省市重點上市后備企業。6.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全面開展,列入“全國集體林區綜合改革試驗區”,林業確權頒證、林業投融資、林業產權保險、森林采伐等林業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推介。組建懷化市農業產業扶貧融資擔保有限公司并于2014年底掛牌運營。
三、問題和困境。
1.發展動力不足。2.人力資源匱乏。3.資金投入不夠。4.設施設備落后。5.資源利用轉化率偏低。
四、發展對策。
1.進一步改進體制機制激發山區農業的發展活力。一是健全激勵機制。要進一步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完善針對該區域現代農業發展的鼓勵支持政策,比如建立財政專項引導資金、建立現代農業目標考核制度等,以增強地方抓現代農業發展的積極性。二是加快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農村產權制度,保障農民益權,規范土地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三是創新農業多元投入機制。推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改革試點和金融扶貧經驗,引導工商資本、民間資金等進入農業開發領域,逐步形成現代農業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組建農業發展投資有限公司,盤活農業資源和資產,創新農業投融資方式。四是推進農業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進農業科技服務中心、農業投融資服務中心、農業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等專業服務機構建設;加快建設鄉村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完善農業信息發布機制;鼓勵引導合作經濟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各種社會力量開展農業經營性服務,著力構建多元化的社會服務體系。
2.進一步落實綠色發展理念放大山區農業的生態優勢。一是嚴格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水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制度,加大林業資源保護力度,推進農業環境長效治理,嚴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鞏固好固有的生態優勢。二是大力推廣綠色化生產。實施“生態品牌”戰略,全面推廣標準化生產,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逐步減少農藥、化肥、農膜等化學物質施用量;全面推行綠色、無公害、有機農產品產地認定、產品認證,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三是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結合精準扶貧,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完善水、電、路、氣、房等農村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大力倡導和推行綠色、低碳、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為發展生態農業創造更加有利的產地環境。
3.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彰顯山區農業的區域特色。一是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打破行政區劃,引導優勢資源向優勢產業集中、優勢產業向優勢區域集中,科學布局農業重點產業,著力壯大產業規模,建設一批農產品優勢產業帶。二是優化農業產品結構。以農業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準,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養則養、宜種則種,提高農業生產與資源環境匹配度,努力開發一批地域特色鮮明的名優特產品。三是推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充分利用區域內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和賦予農業更多的生態文化內涵,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新業態,拓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新途徑。
4.進一步強化科技支撐提高山區農業的產出效率。一是著力抓好農業科研攻關和應用推廣。圍繞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和特色農業開展科研活動,加快農業科研成果應用推廣,使其及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斷提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二是著力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科學文化素質。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加大對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農業企業員工的培訓,著力培養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新型農民。堅持“培”“引”結合,鼓勵農業院校畢業生回鄉就業創業。建立健全獎勵扶持政策,引進一批高素質農業科研、生產、管理人才,建立農業專業人才和農村實用人才庫。三是著力提高山區農業機械化耕作水平。研發和推廣適宜丘陵山區生產需要的農業機械,提高山區農機裝備能力。支持農機專業戶和農機專業合作社開展跨區聯合作業服務,推進主要農作物耕種收全程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5.進一步健全市場體系增強產品銷售能力。一是建設完善農產品產地市場。按照“政府引導、企業主體,規模適度、效益優先,突出特色、差異發展”的思路,加快建設一批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和鮮活農產品田間地頭批發市場;加快改造一批舊的農產品產地市場,著力增強流通服務功能。二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冷鏈物流。加大綜合投入力度,支持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完善儲藏、冷鏈和保鮮物流設施建設,提升農產品產后商品化處理能力,提升產品市場銷售率。三是大力發展電子商務、產銷對接等農產品流通新模式、新業態。在政府農業主管機構中設立專門的“互聯網+電子商務”部門,負責制定相關發展規劃,培育一批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企業,推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與電子商務企業進行對接。加強農產品物流銷售終端建設,大力實施產銷對接,縮簡流通環節,提升綜合效益。
6.進一步推進產業化經營提升山區農業的市場競爭力。一是大力扶強市場主體。采取“培育、改造、引進、聯合”等多種形式著力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引導扶持農業大戶舉辦家庭農場,支持企業和農場應用新品種、新技術,著力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延伸產業鏈條,發揮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帶動作用。二是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科學編制園區規劃,合理布局種養、加工、營銷、休閑觀光及配套服務等產業,重點打造和支持農業科技示范區、農旅結合示范區、山區精品農業示范區等特色園區,著力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三是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鼓勵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產品流通企業等積極創建農業品牌。加強對農業品牌文化與生態文化、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合研究,積極推進農業品牌整合,建設一批區域性、全國性農業知名品牌。
五、幾點建議。
1.建議支持懷化市創建國家山區農業現代化示范市(區)。2.建議在懷化設立湖南省山區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心,并積極向國家相關部委匯報,爭取將機構升格為國家武陵山片區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心。3.建議將懷化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列為全省的扶持重點。
(彭國甫 中共懷化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
點評專家:周小毛 省社科院副院長
點評內容:
該課題圍繞武陵山片區連片開發這一國家戰略探討懷化農業現代化問題,角度新穎、選題重大,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代表性,具有研究和決策參考價值。作者在深入細致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突出問題意識,準確地判斷了在武陵山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中遇到的矛盾、困難與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與建議。所提建議既立足懷化又放眼武陵山片區,管中窺豹,以小見大,從特殊性中體現了普遍性,從個性中找到了共性,具有思想的高度與深度。尤其是提出建立湖南省武陵山片區農業現代化研究中心的建議切中時弊,符合武陵山片區農業現代化建設和精準脫貧的現實需要,有利于提升武陵山片區農業現代化的頂層設計、科學規劃,進一步提高武陵山片區農業現代化的科學性和自覺性。研究成果得到了省委領導的高度評價,也引起了農業部的關注,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不足之處在于僅僅從農業本身研究和思考農業現代化問題,視野還比較狹窄,可以從新型工業化、現代服務業和山村游等方面思考武陵山片區農業現代化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