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鳳云:拿什么在農業領域弘揚匠人精神

[ 作者:張鳳云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8-17 錄入:王惠敏 ]

不久前,任正非說了一句很發人深醒的話。他說“物美價廉”、“讓消費者享受低價”是靠不住的。意思就是要提升產品的品質,這是供給側改革的核心,需要的則是追求完美的“匠人精神”。

工業領域如此,農業領域呢?

應該說,目前農業領域比工業領域提升品質的需求更為緊迫。這些年來,不但食品安全、土壤污染、農產品滯銷等問題飽受詬病,國內的消費結構也在悄悄轉型。且不說如今中國出現了數以億計的中產階層,他們更加關注農產品的安全與質量。就連普通的消費者,在面對著市場上琳瑯滿目的蔬菜、瓜果時也多了一份挑剔的目光。而面對著國際農產品的低價沖擊,農業領域尤其需要“匠人精神”來重塑信心。

“匠人精神”首先是一種傳承。推及到農業領域是對“人與土地間關系”的深入思考,是對農業生產基本常識的普遍尊重。比如要敬畏自然,要保護環境?!敖橙司瘛币彩菍鹘y農業智慧的尊重。我們廣大的鄉村從來都不缺健康的農業生產理念,珠三角的“?;~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充分表明了“?;~塘”循環性生產的相互關系,展現的則是農人們因地制宜、善待自然的智慧。

傳承并不意味著守舊。時代在發展,需求在變化,“匠人精神”顯然也需跟上時代的步伐。在農業領域,因水資源的匱乏而采用的滴灌設施,因科技的發展而引進的新品種等等都屬于這個范疇。唯一不變的,便是那份對于農事的執著與追求。

當然,“匠人精神”也不是一句浪漫的口號,其發揚和培育顯然是需要條件的。那么在當今社會,拿什么來激發農業領域的“匠人精神”呢?

制度的保障首當其沖。在整個社會被功利主義風氣所侵染的環境下,如果沒有良好的制度建設,“匠人精神”顯然只能停留在個人的絕技和修為上,且往往不可持續。這也是日本的“人間國寶”制度一再被提及的重要原因。這里面最需要重視的當屬知識產權保護。

筆者曾采訪過一位為玉米種業發展作出突出貢獻的育種家,70多歲的高齡還在玉米地里堅守著。提及玉米種子市場,這位老人可謂痛心疾首。他說育種的周期長,風險又大,一個新品種的培育可能需要育種人一輩子的心血,甚至很多人窮其一生的努力都沒有重大成果。而種子育成后,一些人套個袋子就可以在市場上出售了,違法的成本極低。

當然,除了制度保障,要想在農業領域弘揚“匠人精神”,最根本的還是要實現產品與市場的有效對接。

筆者曾到過呼倫貝爾大草原,那里的一家農場非常受人矚目,一馬平川的黑土地上生長著大片大片的芥菜花。農場的人們精心侍弄著這片土地,到了收獲的季節,榨出來的芥花油清亮而香醇。然而就是這些來自大自然的恩賜并沒有在更廣大的市場上打開銷路。千里之外,長白山腳下一個叫大荒地的村莊,農民們組成合作社種植有機稻米,土地要養3年以上才能播種。人們利用碎米釀造一種白酒,喝起來也很好,然而在市場上也并沒有見到太多這樣的產品出售?!熬葡阋才孪镒由睢?,很多好的農副產品往往因為品牌建設和營銷不足而囿于一地。

弘揚“匠人精神”最根本的目的是指引農民生產出好的產品,滿足社會消費的結構性需求,讓生產者藉此過上更好的生活,進而提升整個農業的品質和競爭力。然而目前社會呼吁的“匠人精神”,更多的還是指向個人,也就是“匠人”或者“匠農”對自己產品的精雕細琢和精益求精。但是放眼全球,農業的競爭力,乃至農業生產者的價值體現都不是靠哪個育種家或者哪個農民單打獨斗能夠實現的。

傳統鄉村一個老師傅帶著幾個徒弟,磨礪手藝、口口相傳就有飯吃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農民們在面對更加廣闊的市場的時候,需要靠的更多是一種組織模式。

農業區域品牌的培育也是同樣的道理。從養地,到種植,到營銷,甚至一張小小的農產品廣告的制作,需要的都是一整個團隊的系統運作。只有將“匠人精神”滲透進整個組織鏈條的每一個環節,分工協作,才能體現出其應有的市場價值。

當然,在農業領域弘揚“匠人精神”,還需要整個社會的呵護。農民們以“匠心”之力給消費者提供了良好的農產品,相對應的整個社會對農民的勞動應該給予足夠的尊重。這種尊重首先體現在對農產品的珍惜上??墒强纯次覀兠磕瓴妥郎侠速M掉的不計其數的食物就知道,這種氛圍尚未形成。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午夜精品福利视频 | 一本大道综合伊人精品热热 | 亚洲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第一页 |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伊人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