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強乃社:城市哲學視域中的“三農”問題

[ 作者:強乃社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10-24 錄入:王惠敏 ]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作出了重要部署,為推進城鄉融合、解決“三農”問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推進我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我國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社會背景下,從城市空間哲學視角全面把握城鄉關系的歷史變遷與當代趨勢,從城市與鄉村的辯證關系出發研究解決“三農”問題的策略,對于推進農業興旺、農村美麗、農民富裕進而從總體上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基礎性作用。

    在城鄉關系視域內理解“三農”問題

    城鄉關系是城市哲學研究的對象之一。馬克思在《1857—1858經濟學手稿》中深入分析了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提出“現代性的歷史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鄉村的城市化”的科學論斷,論證了實現城鄉融合的基本條件和具體路徑;恩格斯在《共產主義原理》中也預言,在資本主義以后的未來社會,即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城鄉融合將真正實現,全體社會成員將得到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城鄉關系理論,把握我國城鄉關系發展規律,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戰略,開啟了協調城鄉建設發展的生動實踐,在推動城鄉融合的過程中著力解決“三農”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齊短板。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只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三農”問題徹底解決好,才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齊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經濟社會發展比較滯后的中西部農村地區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讓包括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苦落后地區農村的所有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繁榮成果,實現城鄉協同發展,才能不斷提高我國城鄉發展的整體水平。

    從城鄉關系的大視域中來看,隨著世界范圍內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升,如果說城市曾經是鄉村汪洋里的孤島,那么如今在很多地方,鄉村已經變成了城市的郊區、花園或者城市人休閑、旅游觀光之處。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的影響力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了鄉村,城鄉關系躍升到一個以城市為主導的新階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20年以來,我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我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8.5%。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城鄉融合發展,正是基于我國城鄉關系發展實際而作出的解決“三農”問題的理論指引和行動指南。

    以城鎮發展帶動鄉村振興

    城鄉融合發展理念下的鄉村振興戰略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基礎上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在農村的發展總體上落后于城市的現階段,需要以城鎮化為方向引領,以城鎮發展為帶動補充,通過鞏固和擴大城市對農村的涓滴效應進而解決“三農”問題。這是對城鄉融合體制機制下以城帶鄉、以城促鄉的政策引導和路徑選擇。

    第一,以城鎮的發展促進“農業強”。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命脈,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要求,需要解決好需求和供給的關系。單靠農業自身的需求往往導致農業發展乏力,必須把需求和供給置于城鄉關系上來考量,利用城市集聚而產生的多樣化需求,拉動與推進農業的供給,從而推動農業的發展。在當代中國,農村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是農業產品和服務進入城市市場的渠道還不夠暢通,以及城市對農業類產品與服務的有效需求不足。從一定角度看,以城鎮為核心的聚集能夠形成比較好的市場條件和多樣化需求。這種聚集起來的需要,對于加強農業發展有重要意義。因此,農業的繁榮和強大,需要以城市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和繁榮為條件。

    第二,以城市相關產業助力實現“農村美”。在當代中國,很多農村景觀破壞、生態惡化,與城鎮化、工業化水平偏低有一定的關系。具體說來,農村景觀問題與有關文化產業建設和設計水平低有關;導致生態惡化的過度使用化肥、農藥等因素,主要和有關產業水平低有關。由此,必須以高水平的城鎮化、工業化甚至信息化、智能化為支持,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新型小鎮,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景觀和生態問題。

    第三,以城鎮化水平的提升推動實現“農民富”。現代社會條件下,農民已經不是自給自足的農民,而日益成為一種為市場、社會而生產,處于社會總體分工體系中的職業農民。問題的關鍵在于農民身份與角色的當代轉換。城市社會語境下,再以傳統的方式從事傳統農業很難實現農民的富裕。推進城鎮化,讓更多的農民進入城鎮成為市民,或者以集約化的方式從事專業化的農業生產,是提高農民富裕程度的重要路徑。

    從文明的城市特性認識鄉土文化

    從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的互動關系中認識鄉土文化,重視城鎮化的統合效應,對于更新鄉村文化觀念,發揮現代鄉土文化在推動解決“三農”問題上的“軟實力”功能,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

    在鄉土社會理論看來,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鄉土社會,小農經濟和小農意識占據著歷史的大半個時空,凝結成中國特有的鄉土文化。然而,城市和鄉村總是相伴而生,“鄉土中國”并不是中國的全部特性之所在,事實上,中國文化在具有鄉土性的同時,也帶有一種深刻的城市性。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了“鄉風文明”的文化建設要求,當代城市社會語境下,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引入城市視角,讓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不斷提升鄉村文化建設水平。鄉風的形成與演變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要重視城市要素在鄉風文明中的重要作用。比如在城市背景下理解鄉愁文化,厘清鄉愁的本質。無論是現實生活還是文化作品中,鄉愁描述都是牽動人的文化神經的描述,然而這種鄉愁從來就不是置身于鄉村里的人的鄉愁,而是離開鄉村的人的鄉愁,鄉愁只有在城市背景下才成為鄉愁。記住鄉愁的根本意義,不在于回到想象的鄉村,而在于以新型城鎮化為方向建構更為和諧、美好的鄉村空間。

    總之,推進城鄉融合、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和諧發展,需要更為自覺的城市視角,需要對城市與鄉村的關系進行更為系統深入的研究,需要從中國歷史與現實條件出發,探索與推進更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

    作者:強乃社,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2018年10月22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AV日韩AⅤ综合手机在线观看 | 一本大道香蕉久97在线播放 | 亚洲高清乱码AV在线播放 | 伊人久久精品久久亚洲一区 | 夜夜躁日日躁狠狠久久 | 久久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