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胡永萬等:日本現代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啟示

[ 作者:胡永萬?白睿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9-04 錄入:王惠敏 ]

摘要:日本在農業資源緊張,農地私有化和小農經濟等多種不利條件制約下,通過政府的主導和推動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有其自身的特點和經驗,值得中國借鑒。筆者作為農業部青年干部代表團成員,近期專程赴日本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對日本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農業國際貿易、農業生產經營等情況有了初步了解。基于實地考察調研情況,本文探討了日本健全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體系保障產業安全,完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多方管理機制拓展農業功能,推動農業“走出去”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等方面做法經驗,對加快推進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日本;現代農業;植保植檢;農業文化遺產;農業“走出去”

日本是一個人多地少,農業資源較為匱乏的山地島國,平原面積狹小,僅沿海平原地區適宜農耕[1]。日本國土面積37.78萬km2,耕地面積約500萬hm2[2],約占國土面積的13%左右,耕地資源十分有限,是世界上耕地率最低的國家之一。同時,在生產經營方式上,日本農業屬于典型的小農經濟,經營單位較小,一般來說這種農業模式很難進行市場化改革,而它卻在小土地所有制的基礎上逐步實現了農業現代化[2]。因此,日本現代農業發展有其獨特的情況和特點。

1、日本現代農業的背景

盡管中國與日本農業現代化建設所處的市場環境、擁有的資源條件和面臨的具體困難不同,但與日本在農耕文化傳承、氣候地理條件、產品消費結構等方面又有很多相似之處,也同樣面臨著人口老齡化、農民兼業化、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短缺等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日本發展現代農業的一些做法和經驗,對于推進中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筆者作為農業部青年干部代表團成員,赴日本進行了8天的實地考察和業務交流,先后到訪東京都和神奈川、千葉、大分、熊本、福岡等5縣。通過與日本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和科研機構座談交流,參觀考察涉農企業和農民合作社,深入田間地頭調研,對日本的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農業國際貿易、農業生產經營等情況有了直觀感受和初步了解。

2、日本現代農業發展的幾個特點

2.1健全植物保護、植物檢疫體系保障農業產業安全

日本的植物保護、植物檢疫是內檢外檢統一的職能體系,機構設置以扁平化替代條塊化,職能環環相扣,銜接緊密。國家層面,由農林水產行政部門統一負責,在各地設有60處植物保護、植物檢疫機構,為相關工作提供科研支撐、應用技術研發,并對全國901名一線植物檢疫官進行新技術應用培訓;在機場、港口等農產品進出國門關口設39個辦事處從事一線植物檢疫工作。地方層面,獨立設置植保植檢機構為本地區提供技術指導、信息發布和人員培訓。國家和地方兩級植物保護、植物檢疫機構通過業務指導、工作協助、信息共享等機制,建立起密切配合、上下聯動的工作體系,為滿足國內農產品消費需求、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服務農產品國際貿易提供了有效保障。同時,日本的植保植檢體系注重將科研與應用相結合,不斷提高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在保護農業產業安全方面的能力與效率。例如,在農林水產省下屬的橫濱植物防疫所和千葉縣設立的農林綜合研究中心等植保植檢專門研究機構,研究選題主要源于產業保護一線技術人員和農產品出口貿易企業的實用需求,并能夠及時將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培訓或面對面服務的形式轉化為實用技術,有效發揮了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體系對產業安全和農產品國際貿易的保護作用。

2.2以農業文化遺產為載體拓展農業功能

目前,日本現已成功申請8處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在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與保護方面起步較早,保護意識強。特別是注重做好農業遺產宣傳載體建設,既通過講故事、展圖景的方式將農業遺產和農業文化推向世界,又將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地作為響亮名片和有效載體強化對內宣教,引導國民認同農耕文化,充分發揮農業文化遺產在傳承農業文化方面的直接功能,實現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更為重要的是,日本能夠以農業文化遺產地為載體,以創新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的工作機制為手段,發揮并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日本《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強調,“要支持農業及農村在保護國土、涵養水源、保護自然環境、形成良好自然景觀、保留傳統文化等方面所具有的多方面的功能”。為此,在政府主導下,日本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已經逐漸探索形成了“政府+民間組織(公司)+農戶”的多方參與工作機制,即政府主要負責遺產申報宣傳和保護資金投入,獨立法人身份的民間機構具體負責遺產地綜合運營與管理,當地農戶以投工投勞、分擔少量養護成本的方式參與遺產保護與管理,將遺產保護與文化傳承、農業穩產、農民增收、產業融合統籌謀劃,拓展并發揮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功能性。例如,在大分縣國東半島林—農—漁復合系統農業文化遺產地,管理方將農業遺產地打造為集遺產保護、文化傳承、農業生產、釀酒加工、休閑觀光的多功能綜合體,不僅為當地居民提供了食物來源和生計保障,還傳承了農耕文化,保護了農業生物多樣性,使農戶切實體驗到農業文化遺產的多功能魅力。在大分縣的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公園,每年需2億日元(100日元約合6.48元人民幣,2017)運營成本,其中60%的資金由當地政府負擔,40%由公園管理方市場化運營解決,當地農戶依托農業文化遺產這張宣傳名片和文化遺產公園這一展示載體,生產加工香菇等當地特色農產品增收獲益。

2.3推進農業“走出去”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

受資源條件所限,日本國內的農產品供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農產品國際貿易滿足。為保障日本糧食安全,日本政府一方面加大對國內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另一方面則積極探索農業“走出去”的模式和路徑,通過“走出去”保障日本糧食供應[3]。日本政府以國內需求為引導,以企業為媒介,以貿易為手段,支持有實力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對標國際市場,將國際農產品市場和境外農業資源關聯起來保障國內市場供給。在這一過程中,政府始終堅持市場化導向,通過完善服務體系,配套金融支持、信息咨詢等公共服務,支持引導企業“走出去”開展農業對外投資,使企業在國際市場環境的考驗中及時調整戰略,聚焦優勢業務,明確主營定位,不斷增強跨國經營能力,逐漸培育出以糧食貿易為農業“走出去”主營定位的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成為日本農業“走出去”的主力軍和保障國內糧食有效供給的中堅力量。例如,20世紀50年代為滿足國內糧食需求,日本丸紅株式會社開始涉足谷物貿易,至今已發展為利潤水平位居全球行業第五位的國際糧商,年糧食成交量達6700萬t。其成功的關鍵在于堅持國際貿易的主營地位,開展一系列旨在精準掌控糧源和倉儲物流設施的海外收購活動,不斷鞏固和拓展貿易渠道,擴大大豆、玉米等主要谷物國際市場貿易份額,實現穩定盈利。這種以保障國內農產品有效供給和糧食安全為出發點,打造跨國經營大糧商的方式,使日本實現了企業“走出去”和糧食供給“引進來”的雙贏。

2.4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服務現代農業發展

近年來,面對耕地減少、少子老齡化加劇、生產成本提高、進口依賴程度增加等形勢,日本以傳統農戶小規模經營為主的生產經營模式受到沖擊。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支持和保護農業和農民利益,具有日本特色的涉農法律法規體系,涵蓋了生產扶持、基礎建設、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金融與災害保險、農業用地與農民土地權益保護等多個方面。通過政策引導,調動農業科研、生產、經營、服務等多主體的積極性,依托專業化生產經營主體挖掘資源,帶動指導農戶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經營、規范化管理,發展專業化農業生產、經營和服務組織,通過多種手段推動農業發展。在日本,農業協同組織(簡稱農協)作為專業化服務組織,以民辦、民管、民受益為特點,建立了包括金融保險、技術推廣、農機農資服務、農產品統一銷售在內的全方位綜合服務體系,在規模化生產組織、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新科技應用、健全農業金融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日本的農協分為國家級、縣級、市町村級3個層次。截至2014年12月,日本共有各種全國性農協18個,都道府縣農協207個,基層綜合農協708個,各類專門農協2011個。日本90%以上的農戶是農協會員,目前日本有農協會員969萬人,其中正式會員472萬人,準會員497萬人[4]。例如,位于市原市的姉崎蔬菜合作社在成立之前,當地農戶因勞動力老齡化、小農戶分散生產面臨生產效率和標準低、產品競爭力和經濟效益差等困境。在市原市農協的組織和幫助下,當地成立了蘿卜清洗分揀加工的專業化生產合作社,并申請了政府財政項目支持,引進了生產加工設施,統一了銷售渠道,打造出了具有當地特色的蘿卜品牌,實現農業生產加工的規模效益,極大地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有效助推了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3、對中國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啟示與建議

3.1健全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體系,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目的在于通過科學、安全、有效的技術手段消滅或減少對農作物生產危害大的病蟲草災害的境內發生和境外侵入,保障國內農業生產環境和農產品消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對促進農業生產安全、農業生態安全和農業貿易安全,進而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中國的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體系是由農業、質檢部門相關機構組成,各機構根據職能分工協調配合,總體運行較為順暢。但也應看到,現有體系在工作銜接、信息共享、產研聯動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間。可借鑒日本等農業發達國家相關經驗,在橫向維度,進一步優化部門職能分工,理順工作關系,做到內外檢統籌聯動,職能緊密銜接,產學研相互呼應的制度設計和政策激勵,健全更為統一高效的現代植物保護、植物檢疫職能體系;在縱向維度,進一步優化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管理層級,明確相應職責,聚焦各層級工作任務,健全國家、省、市、縣4級聯動的植保植檢工作體系,實現植物保護、植物檢疫體系監測預警信息化、物質裝備現代化、應用技術集成化、防控服務社會化、人才隊伍專業化和行業管理規范化,更好地發揮中國植物保護、植物檢疫工作在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打造優質農產品品牌、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等方面的保障作用。

3.2完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機制,充分展現農業多功能性

與日本相比,中國的農耕文明歷史更加悠久,農業文化遺產資源更加豐富。針對農業遺產申報和后續保護,中國目前已有較為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制度體系,特別是對申遺成功后的管理和保護,已出臺監測評價的具體辦法,目的是樹立農業遺產保護的可持續發展理念,避免重申報輕管理和申報成功后過度開發等問題。目前,中國擁有世界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1處,遺產申報和保護的流程體系較為完善,但政府政策指導和資金引導、社會組織管理和運營主導、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廣泛參與,可持續、多功能的保護管理機制尚不夠健全。可借鑒日本經驗,通過“制度創新+試點探索”的形式,探索適合中國國情農情的“政府+社會組織+公司+農戶”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多方參與機制,充分發揮各個主體在政策、資金、市場、信息、組織、渠道、技術、生產等方面的優勢特點,在強化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打響地域農業品牌,帶動產業融合發展,構建多產業聯動格局,最終形成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多產業聯動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推動遺產地農業文化保護與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共進。

3.3以市場為導向培育農業大企業集團,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

目前,中國正處在推進農業“走出去”的戰略機遇期,一方面國內企業有“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轉移富余農業生產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有許多具備優質農業資源的投資目標國歡迎外國投資者合作開發農業資源,滿足本國消費需求。中國推動農業“走出去”面臨的形勢條件和戰略目標與日本不同,在堅持主要依靠國內生產滿足國內需求,始終把飯碗端在自己手上的原則下,以服務國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目標,培育農業“走出去”大企業集團,既要通過國際市場貿易渠道,彌補國內緊缺型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足,更要強調提升中國農業企業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與話語權。應著眼于統籌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開拓國際市場,積極引導在傳統農業生產經營領域資源優勢較大,實力較強的企業(如農墾企業),將其培育為在貿易、倉儲、物流、加工等環節優勢突出,掌控資源能力強,價值增值水平高的“走出去”大企業集團,充分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提升企業營利能力。政府部門需以市場為導向,在信息咨詢、金融支持、項目對接、平臺搭建等方面持續提高公共服務能力和水平,助推農業企業“走出去”。

3.4在優化調整中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服務農業現代化

現階段,中國農業發展方式既具備統一領導、上下聯動、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機制優勢,也有家庭承包經營、土地“三權分置”等為核心的政策體系優勢,還有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多種形式生產經營主體的組織優勢,這些都為中國不斷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實現“優化供給、提質增效、農民增收”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應繼續探索“組織化+機械化+專業化+新型生產經營主體”等可復制、可推廣的生產經營新模式,優化排列組合,健全涵蓋產前投入、產中服務、產后銷售等環節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探索、完善與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相適應,與各地農業發展資源條件相適宜的多種生產經營體制,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必須認識到,中日兩國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所處時空環境、擁有的資源條件和面臨的具體問題不同,中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方式和路徑選擇是由自身的國情、農情決定的,在借鑒吸收日本等發達農業國家農業管理和現代化建設經驗時,決不能照搬照抄。應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基礎上,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深化改革、開拓創新,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世界農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aⅴ成人精品无吗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 午夜男女爽爽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 在线不卡免费高清播放AV网站 | 亚洲人成电影手机在线网站 | 欧美日韩第一区 | 新91精品中综合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