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是一種經濟形態、社會形態、人居空間,也是社會變化的顯示器。1990年代以來,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雖有鄉村企業發展,外資進入,但總體上鄉村主要還是土地資源和勞力的供應地。城市對她索取之余,對鄉村本身的建設貢獻很少。
而今社會對鄉村的認識有很大的變化,鄉村不僅僅是勞動力和土地的供應地,而且是一個生產、生活、休閑的“綜合體”,一個生態安全的場所,一個文化之源、鄉愁的寄托。
“新型城鎮化”是對傳統城市化認識的反思,“美麗鄉村”則是在社會發展新階段對鄉村問題重新審視、反思之后提出的一種新的認識方向。
今天討論的鄉村問題,是以鄉村為發展本體,以鄉村復興為總體思路,把“美麗鄉村”作為“美麗中國”的基礎。
反思增長型現代化
現代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階段,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改革開放后,很多領導和專家出國看到城市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即認為“現代化”就是這樣,產生了誤解。城市是人口密集、建筑密集、設施方便的現代化聚居區,但是現代化不等于高樓大廈。用先進的理念、科學技術來改造生產生活,或創造新型的生產生活環境同樣是現代化。
同濟大學的金經昌先生在1980年代初就提出,城市發展是一種循環發展的過程。這種循環,從人們對物質環境的認識看:
第一,人們從鄉村進入城市,追求城市生活,后來發現城市不是好的居住環境,又從城市回到鄉村;
第二,人們認為高樓大廈是現代化,建筑從低到高,當認識到高樓大廈有很多弊病的時候,發現低層建筑才是舒適的居住場所,由高到低;
第三,過去把城市看作是鋼筋混凝土建成的環境,大量的植被和水體被改造成鋼筋水泥。而今人們認識到環境如此重要,工作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城市環境從綠色到灰色,又從灰色到綠色;
第四,過去認為城市越大越好,越大越方便,就從小城市奔向大城市,后來發現大城市有太多問題。國外提出“小的是美好的”,小城鎮、小城市更適宜生活,于是從小到大,又從大到小。
這些觀點至今仍給人啟發。由于人們對現代化認識上的誤區,城市、鄉村都追求高樓大廈。由于鄉村規劃以城市的思維進行規劃建設,也使鄉村越來越像城市。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城市規劃要以人的發展為目的,以人的需求為中心,強調城市的生活品質。哪些內容是以人為本?規劃如何體現以人為本?鄉村要什么?鄉村最需要的是交通、環境改善,方便的醫療衛生條件和教育資源,而不是高樓大廈。鄉村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是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的現代化,這是鄉村現代化的關鍵。
我國不同區域的鄉村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美麗鄉村建設的問題也不同。西部地區城市還處在快速發展階段,人口還是大規模地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鄉村發展還處于動態變化過程當中。因此最重要的不是高水平進行美麗鄉村建設,而是研究如何對鄉村進行分門別類,根據發展條件和階段,確定發展方向,從而對社會、經濟和自然資源等要素進行有效、可持續地配置。
東部地區的鄉村建設發展已到新階段,人口流動逐步穩定,但環境問題明顯,無序建設突出。因此,東部地區美麗鄉村建設首先要研究人口的變動趨勢,確定村莊發展前景;繼而進行鄉村環境整治,包括交通環境、生態環境、文化環境,保證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到位;發展特色產業、引進新的業態,建設田園綜合體等。
過去的“新農村建設”強調三個方面:農村生產力增長,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更重視的是如何發展農村的經濟,對農村的傳統、文化強調不夠,直接的表現是遷村并點和安排農村生產。
對于一些偏僻的、分散的,人口規模較小的村落,雖然也要基本公共服務,但等級可以不一樣。單純以村莊合并來提升公共服務效率是有問題的。
“合并”不利于保持鄉村面貌,如果合并之后的鄉村轉變為城市的居住區,那么,過去的一切社會關系都被打亂。村民需要的現代化,可以通過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升級,及市場原則下經濟發展的自由流動來實現。
“新型城鎮化”是對過去城市化方式的反思,目的是為改變以往只注意發展不注意保護,只注意經濟不考慮民生,只注意城市不考慮鄉村,只注意增長不注意調控的城市化發展思路。
新型城鎮化考慮的是城鄉的互動關系,“美麗鄉村”可以說是它的一種行動計劃,包含了行動的目標、行動的方式,例如基礎設施如何下鄉,如何進行財政支持,企業如何下鄉等具體的實施性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如何結合到鄉村的增長發展和脫貧等問題中。
用現代化的設施、文化、思想來調整改變農村凋敝的現狀是目前最主要的問題。
從“生產性”探討城鄉關系
鄉村是一種經濟組織形式,不可能沒有生產,也不可能只是一個被動的資源提供者。沒有經濟基礎,不可能支撐鄉村龐大的空間和人口。
在小農經濟的狀態下,村莊規劃要考慮耕作半徑和耕作距離,對從事農業的村莊,附近應該有大片的農田可供耕作。
村莊本身是村民集聚的場所,以居住形態為主。目前鄉村已經走向綜合經濟,從農業走向工業、服務業等,但并不是所有的村都要發展生產。
1980年代 “村村點火、戶戶冒煙”的鄉鎮企業,是鄉村演變過程中的一種發展階段。現在所提的鄉村要發展特色產業,應該與村莊的自然資源、文化及手工藝特色等聯系起來考慮,成為鄉村居住形態的一種組合形式,并不是為了讓村莊成為生產基地。
比如鄉村農家樂和一些特色手工藝品,是一種消費經濟、消費性服務業形態,并不影響鄉村的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也不是一種主要的謀生手段,只是一種鄉村特色的展示和價值的體現。
而鎮則應該是鄉村的經濟、行政、服務中心,有鄉村企業、工業區、公共服務中心、商業、金融等服務業,以消費和生產形態為主。
鄉村的經濟支撐應該在鎮上,勞動力的工作應該在鎮上,主要經濟收入也在鎮上。鄉村發展要把城鄉分開,也要把村鎮要分開。不是每個村都需要規劃,特別是自然村。
城鎮化的特點是集聚,利用現代化交通工具、信息網絡和設施,完全可以實現居住和工作就業的集聚。城鎮工作,鄉村居住,當天通勤或周末通勤,城鄉人口可以相互自由流動,這才是真正的“城鄉一體化”。
現在很多的縣鎮都還不能提供足夠的就業崗位,這種情況下可以利用鄉村發展一些可以緩解需求壓力的產業,比如電商。一定容量的農家樂、電商有助于發展鄉村經濟。
當前,需要討論的問題是城市資本如何進入鄉村。現在很多城市資本,包括一些開發商、建筑師,從復興鄉村的角度在鄉村發展旅游業和民宿,出資承包全村,進行大規模改造。
但問題是:有些投資商更新改造農村是以賺錢目的,為了吸引外來人而不是致富本村人,甚至把本村人都趕到別的地方。這種改造的方式導致的結果是過度商業化,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倒置。人文生態全部由外地人來維護,肯定會逐漸失去原真性。
如果只有“小橋流水”而沒有“人家”——原住民,只是物質的簡單保留,自然會“千村一面”,這樣的鄉建是和鄉村復興的本意相悖的。
因此,鄉村建設一定是為鄉村居民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更好地維護鄉村的生態,傳承鄉村的優良習俗,使他們真正感覺到鄉村社會是好的。
規劃師首先要宣傳鄉村對國家和人民的意義和價值,鼓勵鄉村農民建立自信心、自豪感。其次就是協助鄉村規劃的主體——村民和村委會,在技術上給予支持。其三是“穿針引線”,幫助村委會、鎮政府聯絡有關部門來支持和研究鄉村規劃,比如基礎設施建設的引進,公共服務的配置,來促進鄉村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考慮引進企業或者資本。現在城市規劃不僅要做規劃,而且要做策劃。
超越“鄉愁”的發展
“美麗鄉村”弘揚的是多元化人居環境,但城市化依然是整個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美麗鄉村”并不是去限制大城市人口,讓剩余勞動力回到鄉村。城市和鄉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解決城鄉之間的互動關系需要以此為基礎。
中國城市與西方城市發展的規律有很大不同。例如,郊區化。西方的郊區化是中心城區的衰落下的郊區化,中國的郊區化是中心城市擴展優化和城市外圍的新區、新城發展同時出現。
逆城市化是西方語境的表述,是產業人口向鄉村遷移以及新型產業在鄉村的布局。這與社會發展階段有關,一方面新興的高技術產業需要優美的環境、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網絡,所以在城市郊區和廣大鄉村發展起來。
一些管理階層機構、大學、科研基地、企業公司等也進入鄉村;同時,社會進入休閑消費時代,人們的需求不僅是溫飽小康,還要更好的休閑環境。一些旅游小鎮、康體養身場所也紛紛建立,這才使西方國家出現了企業人口從城市走向鄉村和逆城市化現象。
當前中國城鄉一體化的主要矛盾是在城市。在鄉村農產品、勞動力、土地長期支持下,發展起來的城市已經有責任、有能力、有條件來支持鄉村的發展,不能第一次“剝削”農民,第二次“剝削”農民,第三次還要“剝削”農民。
當前城鄉關系的重心就是怎樣更好解決這些發展矛盾,包括基礎設施延伸、文化教育下鄉、產業互聯、組織管理等。這是城鄉互動、互助和一體化的關鍵。
“美麗鄉村”的目的是要創建一個美好的人居家園,其重要任務是將過去破壞的自然環境、傳統文化、鄉土習俗回歸和修復,制止當前無序、盲目的發展,以及“像城市一樣發展”的錯誤路徑。
因此在鄉村規劃里,糾正問題,解決矛盾非常重要。由于規劃的主體是村民,鄉村規劃需要突出農民的主體性,發揮農民的能動性,挖掘老百姓的需求,根據他們的需求來做他們需要的規劃。所以要進行大量的公眾參與。只有村民參與、共同討論作出的規劃,才能更好地服務鄉村。
城市就是城市,鄉村就是鄉村。美麗鄉村建設既要關注城鄉在經濟、社會發展上的差異性,也關注各自的資源、環境和優勢。
承認差異、縮小差別。要以公平和同等價值的觀念來對待鄉村發展,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美麗鄉村”和農村現代化都是持續的發展過程,而非運動性政策,建設完畢就終止了。無論城市和鄉村,都要與時俱進地持續發展。
作者系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土地規劃人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