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出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有效盤活了農村經濟,推動了農業的供給側改革,旅游業成為農村的新常態戰略產業。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等渠道開展試點示范”,財政部并于日前下發《關于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2017年確定河北、山西等18個省份開展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這是農村經濟階段性轉型發展的又一次戰略機遇,也是我國立足于當前農村現狀和市場需求進行的精準改革。
一、“田園綜合體”是什么?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在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的基礎上,特別注重抓手、平臺和載體建設,即“三區、三園和一體”。其中“一體”即田園綜合體,提出“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
從“田園綜合體”的定義方面來分析,具有以下三個突出亮點:
(1)明確經營方式,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
(2)強調農民地位,以農民為發展主體和受益主體;
(3)明確產業內涵,為鄉村、農業發展真正指明方向。
二、“田園綜合體”提出背景
鄉村與農業增質發展成為我國區域經濟的新常態動力支持。在我國當前以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特色小鎮以及新型城鎮化推進的發展戰略引導下,三次產業呈現出交叉融合的發展特點,第一產業與二三產業形成了良好的互動和融合效應,鄉村承載著經濟增長和發展改革的重要戰略使命,農村經濟迸發出較大發展活力。而在實現生態環境保護目標基礎上,我國地方經濟亟需轉變發展方式,而鄉村以旅游為發展契機,推動農業現代化轉型,承擔起區域發展更大責任。
農業供給側改革,亟需更具高效和高質的生產組織和發展方式。我國鄉村旅游和休閑農業發展成為大方向,但其中也存在著土地利用效率低、產業支撐動力不足、農民受益程度較低等問題,我國從過去的新農村、美麗鄉村到現在特色小鎮建設已經在朝著實現新型城鎮化組織方式邁進,而面對城市文化交流和休閑需求的上升,實現更大程度上調動農民積極性,提升農民社會地位和實際收益,讓農業成為現代化產業,讓農村成為宜居宜業宜游功能的美好家園這些目標,使得更具有人文性、分享性、創新性、持續性的發展模式呼之欲出。
社會資本向鄉村集聚,全域旅游引發區域大發展觀念逐步深入。在我國中央一號文件有關鄉村與農業各項發展政策的引導之下,農村經濟有了較大發展,農業轉向現代化發展,農村的各項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市場空間有效拓展,不斷適應個性化需求。近年來以精準脫貧、特色小鎮建設為代表的政策引發社會資本的集聚,不斷創新資本的利用、合作模式,其中PPP有效帶動企業這類社會資本與政府合作,在縣域、鎮域空間甚至跨區域開創更多合作項目。全域旅游是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的產物,立足于區域的全產業聯動、全業態布局、多部門協調、主體效益共享、地域空間發展聯通,這使得跨區域與區域內整體性布局發展理念得到了創新發展。
三、“田園綜合體”的發展策略
土地資源的有效盤活與開發
通過土地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方式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優化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增加農業效益。
加強農業科技投入利用
極發展循環農業,充分利用農業生態環保生產新技術,促進農業資源的節約化、農業生產殘余廢棄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再利用,實施農業節水工程,加強農業環境綜合整治。
社會資本的有序介入
積極創新財政投入使用方式,探索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綜合考慮運用先建后補、貼息、以獎代補、擔保補貼、風險補償金等,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向田園綜合體建設。鼓勵各類金融機構加大金融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力度,積極統籌各渠道支農資金支持田園綜合體建設。
創新主體間的合作模式
妥善處理好政府、企業和農民三者關系,確定合理的建設運營管理模式,形成健康發展的合力。
完善配套設施體系
集中連片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田園綜合體區域內“田園+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整合資金完善供電、通信、污水垃圾處理、游客集散、公共服務等配套設施條件。
構建支撐產業體系
圍繞田園資源和農業特色,做大做強傳統特色優勢主導產業,穩步發展創意農業,強化品牌和原產地地理標志管理,構建支撐田園綜合體發展的產業體系。
統籌城鄉生產要素
通過以田園主題為依托,創建集田園生產、生活、景觀于一體的場景空間,構建吸引人流、提升土地價值的景觀吸引核,以具有農村特色的生活空間、體驗鄉村風情、享受休閑農業樂趣功能的休閑集聚區,以農業生產全過程具備的教育、展示、體驗功能為主體的農業生產區,以城鎮化功能為核心的居住發展帶和社區配套網。打通城市與鄉村的壁壘,促進城鄉生活、生產協調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形成城鄉一體化格局。
四、關于建設“田園綜合體”的幾點思考
重質量,防哄上。田園綜合體的提出是基于更高質、更有效對接市場需求、是農業與旅游業在促進鄉村區域經濟升級基礎上的融合發展,在我國由于政策主導的慣性思維,往往會產生自發性和盲目性的投機建設和資本集聚,正如特色小鎮建設的熱情高漲,短時間內形成了數量眾多看似各異的小鎮,而其中不乏簡單模仿照搬、本末倒置的投機行為,并沒有達到以產興鎮、統籌城鄉發展的效果,反而造成資金、資源的浪費,也得到了無效供給的教訓。由此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應從開始就把控好發展質量,通過嚴格的審批程序和評估體系,避免區域單位資本的無序進入而產生片面追求數量的后果。
重內涵,防變味。田園綜合體的核心價值和吸引力在于田園景觀,因此建設不能偏離田園主題,應以綠色、循環、集約化發展理念和價值取向,通過科學的規劃設計、文化賦予、景觀升級來實現符合現代審美和休閑需求的田園基地,讓田園的地貌、形態、肌理等得以更好地提升和展示,根本上要留住田園的山、水和鄉愁。應避免在建設過程中的“大拆大建”“刻意景觀重塑”這樣的宏大敘事,更不能借機搞變相的房地產開發,毀了田園的原汁原味之美。
重規劃,防低效。科學規劃是實現田園綜合體高效高質建設的基石,尤其在土地政策管理之下,應充分合理利用現有土地,統籌集約其他用地,應將產業、生活、功能區、交通等合理布局,制定符合本區域單位的階段性發展規劃和建設計劃。正如《關于做好2017年田園綜合體試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各試點地方要統籌運用田園綜合體、美麗鄉村、村級集體經濟、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特色農業等方面已有的建設成果,明確農民合作組織、農業龍頭企業在試點中的定位,結合區位條件、產業基礎、居民人口、發展潛力等基本條件,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實事求是地編制好試點方案。各試點地方在選點過程中要加強調研論證,尊重農民意愿和考慮現有發展條件,不得加重農民負擔。要健全收益分配機制和監督管理機制,保證農民適度參與和受益,促進農民就業和增收。
重特色,防同質。同質化是我國各項建設中容易出現的問題,尤其在當前的特色小鎮中表現較為凸出,因此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應從源頭將“特色”置于發展高地。田園綜合體的各試點地方要支持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有規模、有潛力的鄉鎮(村)、特色片區,全域統籌開發,田園綜合體的建設應突出特色與品牌,選擇農民合作組織健全、農業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力強、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基礎較好、生產組織化程度較高、區位和生態等資源環境條件優越、核心區集中連片、開發主體已自籌資金投入較大且自身有持續投入能力、發展潛力較大的片區。應注重原汁原味與人文內涵建設相結合,將本區域的文化基因包括非遺展示、故事傳說、農業品牌等與農業、旅游業有效融合,并應以原汁原味為基本遵循,展現一方水土的風土人情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型城鎮化研究中心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