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中國鄉村治理論壇——中國農村發展學會鄉村治理專委會首屆年會”,舉行了“中國農村發展學會鄉村治理專委會”授牌儀式。來自各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就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研究必須遵循的根本前提、把握要點等達成共識。
中國農村發展學會副會長、鄉村治理專委會主任委員、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陳文勝介紹,與會專家學者均認同,面向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不能把鄉村振興的戰略遠景當成可一蹴而就的政績,不能偏離農民利益不受損的改革底線,不能因消滅村莊而突破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后防線,不能偏離人的現代化而斷了農民的退路,不能偏離鄉村振興的戰略指向而斷了農業現代化的進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必須在順應中國鄉村現代化的趨勢與方向中明確“為何要振興”與“振興的方向”,尊重鄉村歷史演進的內在規律,從社會組織結構、社會治理、鄉土文化三個維度合理確定每個鄉村的功能定位與發展方向,促進鄉村多元發展,從而超越鄉村自然發展與演化的局限,這是必須堅守的根本前提。
陳文勝介紹,鄉村治理水平不但決定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序推進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發展質量,而且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決定性變量,迫切需要把握全面現代化進程中鄉村治理與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利益結構、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互動關系,從鄉村公共職能、鄉村公共決策、鄉村公共服務三個層面,審視鄉村社會公共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最迫切需要的供不應求與不是最迫切需要的供大于求,有效破解基層群眾對公共資源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表達困難和缺乏影響力的難點堵點,確保公共服務滿足農民最迫切的需要,公共決策滿足農民最廣泛的參與,公共權力滿足農民最根本的愿望。
陳文勝表示,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在體制機制創新上實現戰略目標一致性與路徑多元性相結合,推進自上而下的國家整體制度安排與自下而上發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和基層首創精神相結合,著力基礎性制度體系與發揮不同區域能動性的多元化、差異化政策體系相結合,回應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振興什么”“怎么振興”“誰來振興”等實踐命題。(胡勇 孫建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