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我們要討論小鎮?
今年春節去了小時候去過的一個鎮。大概20年前,印象中該鎮是個農村集鎮,似乎只有一條熱鬧的街道,賣些食品和日雜。如果要買家電等東西,大家都習慣去20公里以外的地級市中心(當時坐公交車要1個多小時)。
如今,鎮中心有了肯德基,也有了連鎖大超市,鎮的郊區都是裝備制造業的大工廠(因該鎮毗鄰長江,這些工廠大多是為造船業配套的)。由于市中心到該鎮修了高架路,開車過來也就20分鐘左右。一路還看到巨型的混凝土石墩建筑,據說是通往上海的高鐵線路,未來該鎮將設高鐵站,到上海僅需30分鐘。看來以后當地人將會去上海購物,而不是本地的地級市中心了。
可以預見的未來,該鎮即將從農村集鎮轉變為上海都市區的衛星小鎮,地級市城市擴張的新前沿。也許再過20年,它將置身在巨大的城市區域中,沒人能夠記得它幾十年前的模樣。
長久以來,學術界、政治家、媒體都關注大城市,尤其是能創造新聞的大都市。國外言必提紐約、倫敦、巴黎,國內則是北上廣深等。但小鎮作為一種歷史更加久遠的人類聚落,數量和多樣性遠比大城市多;它們更加接近自然,是城市和自然的過渡;城市化帶來的沖擊甚至是負面影響在小鎮相對顯著。以上這些都需要我們開始重視小鎮的發展、管治問題。
小鎮的本土化與全球化
本土也是相對的,這里更多想到是小鎮的歷史,或者說是緣起。工業化時代之前,小鎮往往因貿易、產業等原因興起。佛山號稱是當年的四大名鎮,主要是當年珠三角農業的中心地。農產品在佛山交易,支撐農業生產的物資也在這里交易。景德鎮則是因手工業的發展而興起,陶瓷業在全國的首位度極高。而城市則主要是政治的,是政府的所在地。這似乎也預示著小鎮更容易受經濟力量所左右。
經濟力量影響下的小鎮無法置身事外。一些區位良好的小鎮受到全球資本的青睞成為“世界工廠”,例如東莞的小鎮(至今東莞未設區,為市、鎮兩級管理)、順德的小鎮、蘇州的小鎮等等。這些小鎮有些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開始了持續的繁榮。還有些小鎮因其區位問題,或者產業結構調整,卻面臨著人口的外遷、環境惡化、經濟不振的困境。例如長三角某些鎮,因其靠近上海和其他中心城市,人口不斷外遷,人口老齡化嚴重。所謂發展好的小鎮與發展不好的小鎮也許就是近在咫尺。
全球化對小鎮的社會維度影響巨大,對經濟發展好的小鎮也許影響更大。大量移民的遷入改變了其社會結構,所謂的本地人的比例越來越低,方言在很多小鎮使用的頻率越來越低。全球化資本的逐利性推動了小鎮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失去了原來的生活節奏。每天的生活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原來重要的節事越來越少受到關注,如龍舟節、端午節。快節奏的生活也影響了大家的飲食方式,越來越多人去快餐店吃飯,而不是購買食材自己回家做飯。
更糟糕的是,全球資本驅動下的大規模工業生產對小鎮的自然環境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由于小鎮相對遠離城市,加之對經濟發展的熱衷,環境保護的力度往往不足,直接導致了小鎮的環境污染嚴重。珠三角、長三角都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以上基本是工業時代小鎮的發展圖景。但全球不少地方已經步入后工業時代,新的理念也已在全球傳播,也為小鎮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首先,工業時代的大規模生產需要人的聚集,而后工業時代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極大轉變,使人口的相對分散成為新的趨勢。一些環境、交通良好的小鎮受到了青睞,小鎮可能成為某些行業的領導者,一些不愿在大城市生活的人搬到了小鎮上。當然以上的情況,很有可能是這些小鎮成為了大都市區的組成部分。
其次,長期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們越來越多犯起了“思鄉癥”,他們開始懷念小鎮的美食、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等。原來沒有跟上工業化發展步伐的小鎮受到了青睞,人們開始前往這些小鎮旅游、度假,甚至直接住下。
第三,希望新技術的發展讓小鎮成為試驗田。環境保護、綠色能源等技術不斷發展,但在大城市往往無法很快推行。小鎮因其規模小,受到這些先進技術的青睞,因此零碳城、低碳城、生態小鎮等新奇概念層出不窮。
小鎮的治理:新思路、新產業、新空間
新的背景下,小鎮的治理思路也應該是新的。小鎮不同于大城市,憑借一己之力可能無法對現實的困難給出有效的解決方法。因此,小鎮之間可形成信息網絡來分享信息和經驗。如著名的“慢城”運動,在全球有300多個成員。它們設立了加入的標準,經常分享經驗,在全球推銷“慢城”標簽。中國南京城郊的椏溪鎮加入了這個國際性組織,成了中國第一“慢城”。
相對大城市,小鎮的人口規模較小,因此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相對較近。這讓社區參與、公私合作等新的管治模式成為可能。另外,小鎮因規模小也無法雇傭大量的公務人員和專業咨詢團隊,必須要依靠本地居民志愿的工作。
既有的小鎮產業發展往往受到資本,甚至全球資本的左右,要么是國際資本投資的工廠,要么是為滿足周邊大城市需求的房地產、游樂場、大型賣場等。其結果往往是小鎮失去了特色,失去了認同。
國際上不少人尋求小鎮新的發展思路,“慢城”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慢”當然是相對于現代化的“快”。現代化的“快”破壞了小鎮既有的生活節奏、生活方式、景觀、社會關系,這樣,“慢”就難能可貴了。“慢城”希望小鎮的節奏可以慢下來,可以展現原有的生活方式,包括食物與周邊農業區域的關系(即本地特色美食)、生活的節奏(日常工作、吃飯的時間、季節性的節食等),最好居住生活的物質空間也能保留當年的風貌。由此,這些“慢城”可以帶來體驗式旅游、有機食品、特色餐飲、傳統手工藝等新的產業,小鎮變得越來越友好,越來越吸引人。
當然,慢城的生活方式也會吸引那些追求不同生活方式的新人群。他們往往被稱作是創意階層的人。他們居住、工作在小鎮,被小鎮激發靈感,同時又與大城市保持著工作上的聯系,為小鎮帶來了新的活力。小鎮因其規模小,可作為可替代能源、綠色能源、新環保技術的試驗地,也因此會吸引到相關產業落戶小鎮。
資本全球化的工業時代,大型企業、連鎖商店往往控制了小鎮,也就成為小鎮失去特色的原因。如今在新的通信訊技術、新的產業形態以及新的發展價值觀(不以大、快為主要目標)的背景下,小型的本地企業在小鎮應該得到鼓勵發展。這些企業的發展能將更多的稅收留在本地,供本地發展所用;也可以更多地雇傭本地人員,為本地社區保留年輕人和技術人才。
小鎮也需要新的空間,更適合小鎮的空間。小鎮容易受到資本的影響,所以現在我們看到很多小鎮有著全球資本影響的結果。我們看到大量統一規劃建設的現代化住宅區,有些甚至完全拷貝國外小鎮形態新建了小鎮。有大盒子式的工業區和商場、標準化裝修的餐廳和商店。越來越多小鎮看不到歷史的痕跡,看不到地域的痕跡,看不到場所感。現在我們需要重拾場所感,保護傳統的空間格局和建筑形式,用新的設計手法向傳統致敬而不是簡單替代。傳統的城鎮空間也要與新的產業形態結合,讓這些空間重新煥發活力,努力形成特色“第三空間”,創造居民碰面、交流的機會,成新的場所感和集體記憶。
結語
小鎮原本是不受關注的聚落,近來受到國際和國內的廣泛重視。國際上有“慢城”等新思路,國內則有“特色小鎮”的新舉措。這些重視說明人類聚落多樣性發展的新階段來臨,資本甚至全球資本也隨之跟隨。小鎮的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機遇帶來新的關注,會帶來新的繁榮機會、新的理念和人才;而挑戰則是新的關注、資本、人流、產業是否會對既有的發展造成沖擊,導致小鎮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再次崩塌,消失在城市中,或者成為資本塑造的異質空間(迪士尼化的空間、麥當勞化的空間)。如何面對挑戰,平衡新發展和傳統?“自下而上”的參與、社區廣泛的參與、政府企業合作的新型管治模式可能是解決之道,而“慢”“小”的理念也需要貫穿其中,以區別大都市的“快”“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鳳凰品城市》2017年4月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