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下簡稱“住建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以下簡稱“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三部委聯合提出“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各地隨即掀起一股特色小鎮建設潮,特色小鎮也因此成為許多房地產商的目標。隨之,特色小鎮建設是否“一哄而上”、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炒作市場的質疑之聲也開始響起。
在特色小鎮的開發培育過程中,確實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傾向,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也圍繞特色小鎮的建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大方向“向好”但仍需管控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發展,推動一批具備條件的縣和特大鎮有序設市,發揮城市群輻射帶動作用。”
“國家三部委提出要做1000個特色小鎮,去年已做了100多個,因為其資源稟賦比較好,能樹立標桿。但中國的整體發展,僅靠這些特色小鎮還不夠。”全國政協委員、住建部原副部長齊驥表示。
目前,住建部已公布127個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各省市也密集出臺了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有的提出計劃建設100個,有的則達到200個。面對特色小鎮建設熱,國家發改委很快發布了《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堅持產業建鎮,防止照搬照抄、一哄而上。
“特色小鎮還需大力發展,這個方向沒有錯。”住建部總經濟師趙暉表示,在特色小鎮建設中,大部分省份沒有一哄而上,少數省份將發展目標定為100個甚至更多,不過也是先行規劃、分批進行。不可否認的是,在特色小鎮開發培育過程中確實有一些不健康的傾向,目前住建部已經開始約談,不過這只是少數。
“主要是要提醒地方,規劃數量過多的省份要注意數量問題,同時要防止特色小鎮房地產化,另外,要注意產業培育。對發展過程中一些不太健康的傾向,要予以管控。”趙暉透露,住建部后期將召開相關會議,明確特色小鎮建設的底線。
“一定要選有發展條件的,不是所有的小城鎮都能發展起來。”趙暉表示,小城鎮發展是有規律的,不能盲目追求大規模,規劃、設施建設規模要予以控制。部分省份在這方面做得不錯,在門檻上也設置得較好。
“我國當前建制的小城鎮有兩萬個,這正是地方政府引入民間資本的良機。”齊驥認為,我國大城市的很多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異越來越小,但小城鎮、鄉村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需要補齊短板。
“當前民間投資仍在增長,但增速萎縮。一個不可回避的原因是,民營資本很少能找到一個新的、供不應求的領域開展生產,要么投資無路,要么沒有穩定預期收益的項目。”齊驥表示,讓民營資本參與到小城鎮的建設中,正好是“買的碰到賣的”,社會資本若打開這個渠道,可以形成雙贏。
資金方面,趙暉表示,住建部已經和國家開發銀行達成合作協議,下一步和商業銀行也會有合作。此外,住建部正在搭建一個信息網絡平臺,即將對外開放,讓小城鎮、企業、銀行都能夠在平臺上進行交流接洽。
警惕新一輪房地產“圈地運動”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徐鈞健指出,試圖以“流水線”生產方式大規模地造城、造鎮的計劃,明顯違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也脫離了我國的國力和國情,需要予以高度關注。
民建中央在今年兩會上提交了《關于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提案,而徐鈞健也帶來了“關于特色小鎮建設不能搞運動”的建議。民建中央提案指出,要把握小鎮創建節奏,分梯度逐步推進,避免平均主義和“攤大餅式”推進,集合資源要素,重點建設示范小鎮,盡快發揮引領作用。
“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約占全國總數的5%,大體是合適的。但是,50%以上應該在廣東、浙江和江蘇等經濟發達省份,而不應平均分配。”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表示,特色小鎮不是炒作房地產的借口。
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強調,培育特色小鎮需要時間,應更多把行政權限下放給特色鎮,讓其根據當地特點自主支持創業,而不能對特色小鎮提出時間上的硬性要求。如果3年就要建成,很可能結果就是面子工程。沈遲也表示,如果把特色小鎮建設當成政績,不考慮基礎,最后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真正好的小鎮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持。
同時,李鐵認為,更要警惕打著特色小鎮旗號復制過去的產業園模式,搞新一輪房地產熱。“現在除了一些旅游、文化特色小鎮外,絕大多數還在復制過去三、四線城市產業園區的發展模式,一方面低成本招商引資,一方面開發房地產進行補償。這是很可怕的信號,不僅會帶來新一輪房地產熱,還會導致產業發展的瓶頸和危機。”李鐵表示,實體經濟需要較低的創業成本,一旦房地產商進入,成本大幅提高,小鎮特色就很難實現。
在全國政協委員、觀瀾湖集團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朱鼎健看來,特色小鎮不應被曲解成房地產的“圈地”項目。“特色小鎮建設與單一的房地產開發完全是兩回事。后者往往將特色小鎮包裝成一種純粹的賣點,進而為自己搞開發盈利鋪路,不考慮村鎮本身的發展需求。單一的房地產開發并不能解決鄉村建設的難題。”
朱鼎健為此提出綜合產業的概念,“一個項目形成上下游銜接的全產業鏈,比如第一產業種葡萄,第二產業做葡萄酒產品,第三產業做葡萄酒節和旅游參觀,去帶動周圍整個片區的發展。”他表示,如何能讓村民不要背井離鄉、跑去大城市找工作,而是回鄉創業,是特色小鎮建設要思考的命題。“要讓當地百姓享受到特色小鎮的紅利,成為最終受益者。”
避免“一刀切”改造
“目前,特色小鎮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民建中央提案中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和小鎮創建主體對特色小鎮內涵認識不深、定位不明晰,產業定位同質化,特色不鮮明。
針對特色小鎮“一哄而上”的現象,徐鈞健建議,政府應設立特色小鎮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如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指標、長期就業崗位數指標、GDP和GNP指標、單位面積土地產出指標、公共服務能力指標、綠色生活環境指標、消費者主觀評價指標等,科學、客觀地評價特色小鎮建設水平。
提案還將目光投向了政府引導規劃。徐鈞健建議,應建立特色小鎮建設綜合服務體系,如政府規劃指導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產業分工配套協調體系、環境保護和公共服務體系等。“各地歷史文化不同,特色小鎮產業定位也不同,建設綜合服務體系也需因地制宜。”民建中央提案則建議引導地方科學做好特色小鎮規劃,注重旅游、生態、文化功能與產業的融合。
在《切實升級我國村、鄉、鎮地區規劃及建筑設計管理的建議》提案中,朱鼎健表示,要將綠色、生態作為特色小鎮規劃中的硬性指標,循序漸進,試點先行。“特色鄉鎮的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首先把好新建關,還要科學布置鄉鎮修復工作,各地要避免盲目建設、操之過急,避免過度和大規模的拆改重建,避免‘一刀切式’改造。”
近年來,加入特色小鎮建設隊伍的房企數量日漸增多,其中不乏多元產業的深度開發,一定程度上為升級當地產業、改善片區就業做出了貢獻,但也有不少“圈地者”搞非科學的規模式開發,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適得其反。
如何讓生態理念貫穿在鄉鎮規劃建設的各個環節,讓綠色環保成為特色小鎮的顯著符號?朱鼎健建議,可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在特色小鎮建設中讓規劃先行,由國家及各級省政府層面主導,并由各級規劃及住建部門組織邀請規劃專家,充分利用自然、文化、鄉土等資源,對一鄉一鎮做好規劃。
在產業選擇上,“特色小鎮產業基礎要扎實,且必須實現可持續發展。”徐鈞健說,“如果隨便拿些名目和產業‘套’進特色小鎮,過段時間就沒了,人口集聚隨之而散,將是很大的資源浪費,一旦搞不好,后患無窮。”
民建中央提案中也指出,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差異化發展,對地域相近、產業相同、定位相似的小鎮擇優選擇,避免同質競爭,要在細分領域占領制高點。以“補短板”思維,優化產業生態圈,打造特色產業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文化報 2017-03-25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