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中國城鎮化大潮中,有兩種聲音最為響亮:其一是:十幾座城市同時爭奪國家中心城市,另一種則是:全國各地同時打造上千特色小鎮。
根據國家布局來看,未來幾年,全國將打造數千個特色小鎮,但如何讓這些特色小鎮真正活起來,不僅僅是流于形式?這確實是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可以將眼光放得更遠,從全國層面來探討。具體就以目前較火、知名度較高的重慶安居古城為例。
1、特色小鎮建設誰能一馬當先?
從今年下半年起,特色小鎮建設的狂潮席卷全國各地,現在,包括國家、各省、市、縣四級在內,共有數千個特色小鎮正處于孵化階段。
對于人來說,千人千面是必然的,每個人基因不同,長相也不同,但對于城鎮建設來說,國內最慣用的手段就是爭相效仿,最終導致千篇一律。用現代化標準,建設出來一座座現代化城市,國內目前還沒有成熟的理念和經驗,這也是特色小鎮建設的難點和關鍵點。
目前看來,各地的特色小鎮,大多以旅游為主打產業,規劃細則大體看不同,但細細推敲,卻是極為相似。因此,三部委也著重強調:培育特色小鎮要堅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鎮一面、一哄而上。
現在,呼聲較高、知名度較大的特色小鎮中,重慶銅梁區的安居古城算是其中之一。安居古城與四川閬中古城、山西平遙古城、安徽徽州古城一起被稱為“中國四大古城”。
相對于其他三個古城,安居城名氣上稍微弱了點,其他三大古城均是5A級景區,而安居古城則是4A級景區。恰是因為這個古城以前不被世人熟知,直到近幾年才慢慢走入大眾視野,所以它的經驗才更值得借鑒。
2、沒有財力支持特色小鎮要如何建?
安居古城有其特殊性,比如它有著上千年歷史底蘊,保存著原汁原味的物質和文化遺留,這些東西其他地方無法模仿,但它仍有一些優秀經驗,可供其他特色小鎮借鑒。
國內大規模建設特色小鎮,其原因可從這些方面分析:從國家層面上來說,特色小鎮能促進就近、就地城鎮化,很大程度上提高城鎮化率;從地方層面來說,我國原有形態的小城鎮發展已經到了瓶頸期,發展幾近止步不前。
眾所周知,我國大多數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小城鎮經濟活力相對來說不是很強,鎮政府財政收入較少,可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少,從而導致基建和環境差,沒有優勢吸引企業的注意力,沒有產業就沒有財政收入,從而導致陷入了惡性循環。
按個人理解,由于原有的城鎮發展幾近止步,甚至有衰敗跡象,國家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得提出一種新的可持續城鎮發展模式,用差異化和特色化,來提升各個城鎮的魅力值,但不論是特色小鎮建設,還是傳統城鎮建設,資金都是關鍵因素。
安居古城的建設,資金來源又是哪里呢?據了解,安居古城的資金來源,有兩處:第一靠財政和金融支持;第二靠公私合營模式,鼓勵企業資本加入建設。
據銅梁籍知名自媒體“杠桿游戲”的創始人張銀銀透露,中鐵集團也投資了安居古城,中鐵董事長曾兩次親自前來考察,除此之外,還有其他旅游公司也紛紛前來做旅游開發,對于一個像中鐵集團的超大體量的建設集團來說,開發一個古城的資金投入完全是九牛一毛。
3、誤區:特色小鎮等同于旅游小鎮
資金到位了,這個特色小鎮就大功告成了嗎?并非如此,還有兩個問題不容忽視,第一個是特色產業,另一個則是政府支持。
安居古城位于重慶西北,依山傍水,具備了開發旅游勝地的基本要素,除此之外還有千年古城這個文化積淀作為基礎,但由于這些資源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有人會說,這方面其他特色小鎮沒有借鑒的意義。如果這樣想那可能就有失偏頗了。去過安居古城,你會發現當地的旅游資源并不算特別優質:比如歷史,有距今兩萬年至三萬年的“銅梁文化”(今重慶銅梁區),以及千年古城,近現代歷史上黃埔軍校、中央航校均在銅梁辦過學;銅梁各式龍舞、火龍、水云龍等非物遺產。這些旅游資源,單拎出來放在全國都算不上優質,但重點開發、包裝后,變成一個旅游點集群,效果就不容小覷了。
另一個便是政府重視宣傳。最開始關注這個古城,是在微博上看到,一名大V的微博中貼有三副外媒報紙的截圖,這三家外媒均用一個整版報道了安居古城的經驗和特色,一眼便能看出這應該是廣告,但有如此力度的宣傳,在眾多特色小鎮中著實不多見。除了外媒,安居古城還經常登上國內各大媒體、自媒體重要版面。
安居古城最值得借鑒的地方,應該是思維方式的轉變,它用一種積極、靈活、符合市場規律,并結合自身情況的思維,去探尋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思維僵化,照抄照搬,站在河里觀看風景,不去摸石頭過河。
最后要提的一點是,雖然安居古城以文旅為主,但特色小鎮并不等于旅游小鎮,它還包含了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這一點好像經常被忽視誤解。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特色小鎮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