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農民種地虧損怎么補?

[ 作者:李華林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26 錄入:吳玲香 ]

——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系列報道

今年是我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在東北三省一區實行多年的玉米臨儲政策改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一被外界稱為“玉米市場化”的改革舉措,在年終歲末迎來玉米收購旺季,新的玉米收儲制度實施情況如何備受社會關注。

補貼在手,賣糧不慌

身材敦實、皮膚粗糙,額頭上的抬頭紋一道深過一道,37歲的楊寶臣看上去比實際年齡更老成。楊寶臣是黑龍江省賓縣常安鎮營口村的農民,常年靠種地養活一家7口人。他告訴記者,自己家種了92畝地,其中70畝是流轉來的,全部種上了玉米。

“去年玉米每斤能賣1元,今年雖然還沒賣,但市場價已經只有0.7元了。”說起玉米價格的走低,楊寶臣并不太擔心,因為他剛剛拿到了政府發放的1.5萬多元玉米生產者補貼。今年行情雖然沒有去年好,但如果按照每畝生產玉米1000斤計算,加上補貼,相當于1斤還多賣0.15元,每畝收入又增加了一些,“掙個兩三萬元沒有問題。”

像楊寶臣這樣的情況,在黑龍江比較普遍。

2016年,國家發改委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對東北三省一區玉米收儲制度進行改革,將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這意味著實行多年的托市收購畫上了句號。

今年進入市場的玉米,前期價格不甚理想,11月,黑龍江的收購價格在每斤0.68元至0.70元。“農民收益面臨損失。”黑龍江省糧食局局長朱玉文說,要保障農民種糧收入,托住農民種糧信心,及時、精準、合理的玉米生產者補貼是關鍵。

早在今年6月,財政部就出臺了《關于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的實施意見》,在體現“優質優價”、對各省區畝均補貼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中央財政將玉米生產者補貼資金撥付至省級財政后,由各省區制定具體的補貼實施方案。

為督促地方落實玉米種植補貼,黑龍江省糧食局調控處處長繆新宇最近忙得近乎腳不沾地。“黑龍江是全國第一產糧大省,種糧收入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糧價下跌損害了農民收益,補貼下發得越快,農民越早得到安慰。”

今年黑龍江補貼面積共計9661.57萬畝,按照省政府要求,全省統一補貼標準,每畝153.92元,補貼總額148.72億元,繆新宇說,到11月底,補貼資金基本已發放完。

吉林省則對市縣補貼額度的核定,是按照各市縣玉米產量和播種面積各占50%的權重來測算,依照這一算法,榆樹市每畝能補貼160.07元。榆樹市副市長高洪洲說,這既可以讓補貼資金向優勢產區傾斜,同時又兼顧了玉米生產者的利益。

“以往種植補貼都是給承包戶,今年是誰種地,誰拿錢。”高洪洲說,玉米生產者補貼明確了補貼對象為實際種植者,與承包戶相比,實際種地的人直接面對市場風險,承擔種地損失,給他們補貼能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

兜里有錢,賣糧不慌。拿到補貼的農民,面對走低的玉米市場價格,內心從容不少。營口村楊成發剛拿到了1.5萬多元的玉米補貼,用他的話說,足以過個好年。自收完糧后,楊成發將玉米全部搬上玉米簍子,等著自然風干。“不著急賣,儲糧架通風好,不霉變,明年賣干糧可以賣個好價錢。”

“賓縣農民一手拿著補貼,一邊科學儲糧、伺機賣糧。錯開賣糧高峰,能最大限度收獲利益。”賓縣糧食局副局長鄒本偉說,補貼雖不能讓玉米回到臨儲價格,但農民至少不會虧損,算起來還有盈余,對穩住農民種糧信心有很大幫助。

收益減少,流轉遇冷

“今年黑龍江全省玉米收入比去年減少200億元。”黑龍江省財政廳經貿處副處長王軍坦言,雖然新出臺的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綜合考慮了農民的合理收益,但較大幅度的價格下降,對農民影響還是不小。以綏化市為例,綏化目前玉米購銷價格為每斤0.65元至0.71元,比去年臨儲價格少了3角錢。因為水分、含雜等原因,農民實際賣出的潮糧價格只有每斤0.52元至0.56元。

1斤少賣幾毛錢,攤到總數上,不是個小數目。”綏化市慶安縣歡勝鄉永華村農民李發說,前些年玉米臨儲收購,看著價格不錯,于是自己一口氣流轉了120畝地,“掙了幾年錢,今年價格下跌,加上政府給的2萬多元補貼才基本持平。”

吉林榆樹市天雨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叢建去年剛花幾十萬元購買了一批機械,專為種植玉米服務。說起今年的收益,他給記者算了筆賬,“一公頃地,種子900元,化肥2700元,農藥除草500元,機械作業2700元,再加上租金9000元,成本總計1.58萬元。”按照目前每斤玉米0.75元的市場價,1公頃2萬斤玉米的銷售收入才1.5萬元。“如果不是拿了補貼,今年肯定要虧。”

叢建所在的廣龍村共有1.6萬畝耕地,流轉面積占70%,幾乎全部種上了玉米。這幾年租金隨著玉米價格一路上漲,今年初漲到600元至700元一畝。“前兩年想多流轉點地不容易,得沾親帶故才讓你租。”

但從今年下半年秋糧上市后,土地流轉開始遇冷。租金下降了,一些合同到期的大戶在猶豫要不要續租,有的打算直接退地。“一畝地租金700元,這樣的價格,根本賺不到錢。”叢建感慨,租地來種,拿了補貼也只夠付租金等費用,這還不算上農民自己的勞動成本。

雖然秋糧剛收,營口村的土地租金已經從年初的600元一畝,下降到300元一畝。即使這樣,楊成發續租的決心還在動搖。“今年就掙了自己家里的承包地那點錢,明年有沒有補貼還不一定,就算租也不能這個價錢租,不能花300元租個賠錢地。”

如果不租地,自己家的60多畝地還是得種。種啥呢?這成了楊成發眼下最大的難題:“繼續種玉米吧,怕明年價格更低,白忙活;種別的呢,不懂市場,也怕沒效益。”

叢建的心里也在犯嘀咕,合作社購置的機械都是用來種植玉米的,改種其他的,機械只能閑置,幾十萬投入打水漂了。“思來想去,明年還是得種玉米,再調幾十畝種種水稻。”

“多年臨時收儲政策讓東北農民獲益不少,靠種玉米就足以保障家庭收入,日子過得挺滋潤。”賓縣縣委宣傳部部長馬哲說,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使農民直接面對市場,完全適應需要一定的時間。“當務之急是引導農民擺正心態,調整種植結構,并主動尋找市場,這是個大課題。”

轉換思路,面向市場

臨儲政策取消,玉米價格下跌,農民收益受損,這地,該如何種才好?

朱玉文認為,就眼前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的收入,但從長遠說,把玉米推向市場,對糧食生產者還是有諸多利好。首先,糧食在市場流通后,價格隨行就市,產銷區不再倒掛,可以順價銷售。其次,有利于優質優價,東北的玉米品質好,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更利于農民長遠的經濟效益。另外,改革可以引導農民適時調整種植結構,改種收益更好的經濟作物,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市場化是大勢所趨,不創新沒有出路。”綏化市慶安縣洪光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于洪光說,臨儲把玉米價格抬高,地租也跟著上漲,現在市場化收購讓玉米價格回歸實際,地租大幅下降,對合作社來說,也是件好事,“成本減少了,關鍵在于怎么去經營。”

善于經營的于洪光,在今年玉米價格下跌的形勢下,卻幾乎沒有受到什么影響。除了租地種玉米外,洪光合作社還利用玉米秸稈就地轉化,搞飼料加工,僅這一塊今年就掙了100萬元。此外,合作社還辦起養殖場,養殖肉牛90頭,既節約了成本,延長了產業鏈,還弱化了風險。

“種糧人面對市場要想辦法,怎樣才能更有效益?”于洪光選擇了繼續流轉土地,進行多元經營,“明年計劃種黏玉米,市場價位每斤0.5元,一畝能賣1800元。再加工青貯飼料,一噸能賣500元。還調整點地種旱稻、苜蓿,不能吊死在一棵樹上。”

除了調整種植結構,轉變經營方式也是實現種地效益最大化的另一途徑。高洪洲說,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不應該只局限于土地流轉,應探索多種經營模式,比如依托社會化服務,采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種等,既能帶動廣大普通農戶“精耕細作”,也能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生產。

榆樹市就出現了以土地托管為主業的聯合社。田豐機械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陳卓說,聯合社每年年初與農民簽訂土地委托服務合同,農民把土地交給聯合社,由聯合社統一提供播種、機耕、施肥、收割等服務。待新糧上市時,以當地同類耕地糧食畝產量為標準,高出部分歸聯合社所有。“我們的收益就來自高出產量部分、托管服務費和農資銷售。”

與常見的需要承擔高額土地租金的合作社不同,“土地托管”服務模式在不改變土地承包權及經營權的情況下,對社員土地進行耕、種、管、收甚至銷售等一條龍服務。“最大的好處是,地還是農民的,我們也沒有租金壓力。這幾年聯合社每公頃地能分紅上萬元。”陳卓說,被托管土地的農民,既能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又能從土地中增收。由于聯合社統一采購農資,統一使用機械,種糧成本大幅下降,農民每公頃地能多收2000元。

政府扶持,市場引導,讓農民的利益在農業走向市場的過程中能得到合理的保護,是深化農業改革的題中之義。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久久99九九精品久久久久齐齐 | 中文字幕紧身裙在线播放 | 亚洲永久字幕精品免费文字 | 你懂的网站亚洲欧美另类在线 | 天天天澡天天天碰青青视频 | 色婷婷狠狠97成为人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