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新一輪農村改革即將來襲,農民是否準備好了呢?
12月20日閉幕的中央農村會議對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全面部署,對于新一年的“三農”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農民是最基層的生產經營者,能夠生產出高質量的作物,能夠將產品賣個好價錢,到年底有一個較好的收入,這些都是他們最關心的事。政府指明了農業去產能、供給側改革的大方向,并將會推出一系列政策來實現這一目標。而面對更深入的農業供給側結構調整,農民該怎樣理解和準備呢?
作為生產經營者的農民,首先要明白為什么要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其實,這并不難理解,舉一個例子,就是去年所生產的產品,比如說花生,在相同施肥、用水的情況下,產品和品質不如那些采用優質種子的花生,而且這種花生更符合綠色、無公害的要求,在市場上買的好,于是國家希望將這種優質的花生品種推廣開來,淘汰原先的花生品種,并采取新的種植方法,使得花生的品質普遍都提高。供給側就是生產的一方,主要是指農民生產的產品,改革就是為了推廣優質綠色作物的,淘汰原先的品質較次的作物。
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優化產品結構,著力推動優質農產品的推廣,重要糧食作物產量要保證,特色農產品的優勢要保持。針對各地農業的實際情況的不同,政府會推出相應的政策。以前那種只依靠資源消耗提高“量”的辦法是行不通的。隨著政策的深入,政府鼓勵越來越多的“城歸”到農村去創業,這對于農民來說有機遇也有壓力,機遇是他們帶來的新穎、實用的技術,可以幫助農民改善產品,有壓力的地方是他們也會生產同農民一樣的產品而且他們對新技術學的快。其實沒有必要太多的擔心,只要同他們一起將優質的產品搞出特色、規模,大家都是一樣的。
然后就是互聯網+農業和高科技農業,這些都是近幾年慢慢普及的新生事物。雖然名字顯得很高大上,但是對于生產經營者的農民來說,重要的還是把握住市場變化,生產出高品質的產品?;ヂ摼W+農業,給這些產品提供了新的買賣平臺,也就是說買賣農產品的時候可能不再單純的在本地進行了,可以讓更多的人來買你的產品而高科技農業,就是讓種植的農產品的品種更優良,種植方法更科學,資源利用率更低,這些都與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相輔相成的。
最后就是農業經營的規?;?。也就是說有更多的人會成為種植大戶,與之相對應的就是農民將土地承 包給他們,然后選擇出去打工或者為他們干活。這在大的方面是好的,而對于農民要理性的看待這一問題,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是重中之重。
農業產品、經營和產業結構的優化,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這畢竟帶來農業領域深刻的變化,而作為主要生產經營者的農民更應正確認識這一問題,在政府的引導下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續的農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墨田物語)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