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農業部官員:將調查耕地污染更精確數據

[ 作者:李艷潔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2-19 錄入:吳玲香 ]

摘要:我國耕地污染到底有多嚴重?環保部2006年曾經開展普查、2014年曾經發布過一份數據,國土部1999年以來也曾開展過調查。不過,這些都不是專門針對耕地污染的調查。

現在,一份專門針對耕地污染進行調查的結果即將出爐。“2012年,農業部和財政部對全國工地開展了污染普查,目前采樣工作已經結束,已經進入最后數據匯總、審核和報送的階段。”農業部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總站副處長鄭順安在1123日召開的第五屆中國環境修復發展戰略論壇上表示。

湖南鎘大米讓公眾對農產品安全擔憂。如何在保障農產品安全和農業生產的前提下,治理好受污染的耕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農業部將詳查耕地污染

“這將是迄今為止全國范圍內耕地數據最為精確的一次調查。”鄭順安強調。2012年農業部啟動的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調查面積16.23億畝,設立15.2萬個產地安全監測國控點。

不過,在農業部看來,這次調查也不夠詳細。鄭順安表示,農業部從今年開始,將對全國耕地進行詳查,為下一步風險管控和修復治理提供依據。今年5月出臺的“土十條”要求,2018年完成對農用地的詳細調查。

環保部2014年發布的調查數據顯示,我國耕地污染超標率為19.4%。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中國環境修復研究院院長高勝達介紹,環境保護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完成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屬于普查性質,受客觀條件限制,調查樣點較疏,每8公里×8公里的網格(64平方公里,也就是6400公頃)布設一個點位。該普查實際調查面積約630萬平方公里。

鄭順安表示,環保部的普查結果只能說明所有點位中的超標率,不能代表面積。

1999年以來,國土資源部開展了多目標區域地球化學調查,截至2014年,已完成調查面積150.7萬平方公里,其中耕地調查面積13.86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面積的68%。調查顯示,12.1%的耕地土壤存在潛在生態風險。國土部門的調查以測定土壤中礦物元素及其他無機指標為主。

“農業部2001年以來曾經4次對局部區域進行過調查,我們掌握的數據是大約有10.2%的耕地土壤超標。但是這只是局部點和區域。”鄭順安介紹。

目前,結合多部門調查的結果判斷,“我國重金屬污染耕地面積大約有1.8億畝,約占10%15%的面積。主要集中在我國南方地區,污染區域主要是工廠企業周邊農區,污水灌溉區,大中城市郊區。此外,交通要道兩側,一些農業基地周邊也都是污染區域。”鄭順安介紹,用一句話總結就是“總體不容樂觀,局部形勢比較嚴峻。”

環保部的調查數據顯示,輕微污染耕地13.7%,輕度污染耕地2.8%,中度污染耕地1.8%,重度污染耕地1.1%

鄭順安表示,重度污染區比例較小,多數受污染地區可采取措施加以治理。對于耕地來講,修復前景是廣闊的。

如何生產合格農產品

2013年,湖南產出的大米在廣州市被查出鎘超標。由此,公眾對污染農田生產的農產品安全產生擔憂。

鄭順安表示,不必太擔心。“從農業部門掌握的數據來看,對于輕微、輕度、中度污染農田,可以通過農業技術為主調控措施,例如湖南采取的”VIP“綜合技術,生產出合格的農產品。”

湖南采取的VIP技術中,V代表“品種替代”,I代表“灌溉水清潔化”,P代表“土壤pH值調整”。“通過VIP調整技術,在土壤鎘含量0.5毫克/千克的情況下,生產出的大米83%合格。”鄭順安表示,這個結果令人滿意。根據我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土壤在pH值小于6.5的情況下,鎘含量不應超過0.3毫克/千克,在pH值小于7.5的情況下,鎘含量不應超過0.6毫克/千克。二級標準為保障農業生產,維護人體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另外,農產品質量與耕地土壤環境質量之間并非簡單的對應關系。“土壤中能夠被植物吸收的重金屬所占比例不高,重金屬主要分布在農作物根部,籽粒果實等可食用部位中分布較少,不同作物類型吸收重金屬的個體差異大。”鄭順安表示,以鎘為例,水稻和一些綠葉菜相對容易富集鎘,可以在鎘元素超標的農用地上,種植其他品種作物。

“土十條”提出,2017年底前,出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指南;到2020年,輕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實現安全利用的面積達到4000萬畝。鄭順安表示,4000萬畝中的重點地區是南方酸性土壤中的稻米鎘超標地區,在這些地區將大面積推廣低積累品種替代、水肥調控等安全利用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

對于重度污染地區,“土十條”要求劃定“特定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比如種植水稻超標的地區,種植玉米就是安全的。那么這個區域就劃定為水稻禁止生產區。”鄭順安解釋。“土十條”要求,到2020年,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或退耕還林還草面積力爭達到2000萬畝。

此外,對于農產品質量暫未達標的安全用地要開展治理期的農產品安全檢測,實施未達標農產品專企收購、分倉儲存和集中處理,嚴禁污染物超標農產品進入流通市場,確保舌尖上的安全。“這個在湖南實踐過程中已經有大范圍這么做了。”鄭順安表示。

“邊生產、邊治理”

即使按照農業部門目前的估算,我國仍有1.8億畝重金屬污染耕地。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吳龍華表示,土壤是有一定自凈能力、可以自然修復的,這是在治理農田污染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今年初引起輿論轟動的常州外國語學校附近“毒地”事件,最后將該地塊調整為公園綠地,不再是商業開發,對該地塊的最后修復方案,就是采取了“監測自然修復”辦法。

常外地塊修復工程空氣異味應急處置方案評審的專家組成員、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代靜玉介紹,該地塊覆蓋粘土后已經隔絕了其他污染源,這塊地上的污染物多為有機化合物,會慢慢降解、衰減,但是時間比較長,可能需要幾十年。因此后續需要持續對土壤、空氣和地下水進行監測,一旦發現污染擴散,就要進行風險評估,再決定要不要采取修復等干預措施。代靜玉表示,這種修復辦法,美國等國家也采取過,當修復成本過高、而土地又不會開發成住宅、商業樓等會發生人體長時間風險暴露的項目。

遺憾的是,吳龍華認為,目前我國農田土壤污染防控技術信息化程度低,無法高效管理農田土壤環境質量;而農田修復評價還沒有開展過,比如大范圍修復效果和效益,修復的經濟性、安全性評價,我們國家做的還比較少。

而發改委設立農田土壤污染防控與修復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就是為了解決農田污染治理的一系列問題。吳龍華是該實驗室的帶頭人。

吳龍華認為,我國農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控與高效修復需求強烈,現有技術亟須優化和集成示范;成套化適用技術少、成本高,資金投入過度依賴政府是制約農田土壤污染修復技術工程化與產業化的瓶頸。

鄭順安認為,耕地污染治理的長效機制更為重要。現在耕地污染治理是通過政府推進的方式進行的,這種措施和我國政府對農業的補貼一樣,在WTO規則下是黃箱政策(指對生產和貿易產生扭曲作用的政策)WTO是要求參與國減少黃箱政策、多實用綠箱政策。“也就是要從‘要我治理’變成‘我要治理’。”

對于可以“安全利用”的耕地,鄭順安表示,治理原則是“邊生產、邊治理”,不能妨礙農業生產,不能讓農業耕地閑置下來進行治理。

“由于耕地污染防治實施主體是農民,因此采取的技術必須簡單可行,而且技術必須經濟實用,這樣才可以大面積應用。”鄭順安表示。

據了解,我國南方地區使用石灰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活性、減少農作物對重金屬的富集是比較通用的基礎措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營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在线另类第一页 | 亚洲精品影院在线网页 |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一 | 色影音先锋国产资源 |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