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要求: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未來改革重點難點在這兒
中共中央政治局9號召開會議,對明年經濟工作作出部署,明確要求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明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的主線已定:真正形成結構合理、保障有力的農產品有效供給。
2015年末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農產品供給數量充足、品種和質量契合消費者需要。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表示,2016年以來,以結構調整為重點,各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一定進展,農業結構進一步調優,農業質量效益競爭力提高。
李國祥:今年以來,我們國家通過政策調整、深化改革、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地推進,已取得一些成效。主要表現為:一是農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今年我們國家的玉米種植結構明顯減少,大豆的種植面積明顯增加。我們的“糧改飼”、“糧改草”已取得積極的成效。
第二個,我們的成效是表現在高庫存的農產品的庫存水平出現了減少。今年像玉米這樣的高庫存已經開始減少。特別是棉花,過去好幾年一直都是1100多萬噸,今年已經削減到200多萬噸。第三個,就是農業的發展方式開始在轉變。通過政策的調整,很多地方像農作物的秸稈的利用已經取得了突破,化肥的使用開始有所減少,更加注重綠肥、特種配方施肥以及節水技術的應用。
根據國家的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經濟工作將圍繞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謀劃和展開,將著力推進結構調整、推進綠色發展、推進創新驅動、推進農村改革、穩定糧食生產。李國祥認為,未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和難點還是在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等方面。
李國祥:農產品質量的提高,必須要有合理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我們過去農業結構的調整,一直都是反復的循環,導致農產品市場周期性波動,使得我們農業發展方式、農產品的質量的提高、資源消耗過度這樣的問題一直都沒有得到有效地解決。
要想取得突破,未來我們要盡快地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農產品價格形成、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的同時,能夠把價格捋順,能夠實行優質優價,促進優質農產品發展。同時針對資源消耗過度,同樣也需要通過政策的引導,改變長期形成的習慣行為,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在試點的基礎上,有好的做法要在全國加快推廣,才能夠讓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果不斷地顯現,讓我們的農業供給體系的質量、效率明顯提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鄉村之聲(記者:紀翔、董占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