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日前印發《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并在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方面提出了三項具體措施。
一是健全農村金融體系,包括堅持商業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結合,加快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現代農村金融體系等。二是推進農村金融服務創新和產品創新,包括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健全金融機構農村存款主要用于農業農村的制度等。三是完善農業保險制度,包括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增加保險品種,提高風險保障水平。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等。
多位專家表示,針對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發展包袱重、分布不合理,農村金融業務經營成本高、風險高、信息不對稱、供給不足等核心問題,我國已經逐步建立了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政策扶持體系,這些政策包括貨幣信貸政策、財政稅收政策、扶貧扶弱政策等,不過,當前我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仍然面臨著很多突出的問題。
中國社科院此前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2014年“三農”領域的貸款投入需求約8.45萬億元,減去實際農戶貸款余額5.4萬億元,“三農”金融的缺口達3.05萬億元,“三農”金融有效供給嚴重不足。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表示,不僅資金供給量的缺口很大,當前農村金融機構的數量也遠遠不夠,而已有的農村金融網點主要功能也只是吸儲,對于新型金融業務的拓展一沒有動力,二沒有方式,三沒有手段。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說,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的城鎮化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潛力之所在,需要金融的支持,除了銀行、保險、直接融資,還需要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重要的、有益的補充。有預測稱,“十三五”時期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到2020年,我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的總體規模將達到3200億元。
但李勇堅也指出,“三農”+互聯網金融的成長基礎仍然非常薄弱,中國目前正常運營的、不到兩千家的P2P平臺中,專注于“三農”互聯網金融的平臺不到十家。從風險來說,互聯網金融本身不能改變農業的高風險,只能發現風險,但這不符合農業的需求,所以需要全新的由下到上的風控模型。此外,目前很多金融產品不太適合農業的需要,風控能力和成本之間的平衡也要加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