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民日報發文“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解讀《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 (2016-2020年)”農地圈迅速學習了一番,領會中央精神嘛。
文中,韓部長給出了農民征收的幾條途徑:
為了實現農民增收這個目標,《規劃》提出了一系列舉措,推進農民收入“四個輪子”一起轉,但貌似人日的編輯工作不夠用心,下面明明給出了5個輪子嘛!
一是挖掘農業內部增收空間
通過調整優化農業結構,推廣節本降耗農業生產技術和模式,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經營增收。
農地圈觀點:通過降成本的方式來提高農民收入,總體來看,空間不大。舉個例子,很多互聯網農資電商號稱要縮短農資經銷環節來降低成本,但數年過去,真正線上出貨量用慘不忍睹來形容絲毫不為過。目前大部分宣傳通過降低成本來增加農民收入的,都沒有算新模式的推廣成本和信任成本。如果算上,基本為負收益。還是以農資電商為例,很多農資電商設想的打掉中間的幾個環節,就能將節省出來的收益均分給農民一部分。做起來才知道完全不是這么回事。比如要去掉最末一級的經銷商,你就要承擔起最末級經銷商所承擔的任務,解決終端信用問題和賒賬。你把末端去掉了說起來簡單,你把他的信用和賒賬的任務接過去,一算下來,成本還不如直接用最末端實惠。同理,任何新技術的推廣,有成本和信用問題,尤其對于一向保守的農民群體而言。
二是支持農民創業增收
通過加大政府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對農民創業支持力度、實施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行動計劃等舉措,引導有志投身現代農業建設的農村青年、返鄉農民工、農村大中專畢業生創辦領辦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
農地圈觀點:農民創業增收這種觀點,農地圈一直持有不同意見。創業一定是在市場前景廣闊、技術不夠成熟穩定,收益回報彈性大的領域。農業顯然不是這樣的領域。農業領域消費沒有彈性,價格基本穩定,收益回報預期低,實在想不出為啥還要鼓勵大家返鄉創業。在一個大市場里都難有機會的情況下,個體在撲進去,能有多少機會?
三是培育新的收入增長點
通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加工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生態休閑農業,加快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拓展農民增收的領域。
農地圈觀點:產業融合這個提法很新,但實際過程中,一二三產結合一直比較緊密。休閑農業,少數具有特色的地區有可能有好的發展,比如目前在推廣的特色小鎮的建設。通過農產品電子商務增收,對大部分農民來講,杯水車薪,一是目前互聯網要想做個品牌,門檻很高,遠超了農民本身的能力范圍。要是定位在朋友圈幫買個東西變現,那就可有可無了。
四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通過深化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和繼承的權力,盤活農村資源、資產和資金。
農地圈觀點:通過土地改革,釋放政策紅利,使得農民的土地、宅基地等可以流轉抵押,農民占有的農村集體資產可以交易落地,的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農民收入,越靠近城市中心,這種收入增加越明顯。城鄉建設用地一體化措施逐步落地推廣,農村經營性建設用地同地同權已經有30多個試點,可以預見在不愿的將來,農村宅基地有條件退出后,也可以逐漸交易。
五是推進轉移就業增收
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相輔相成,統籌推動農業轉移人口就業、社保、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改革,保障進城落戶居民與城鎮居民享有同等權利和義務,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農地圈觀點:不知為什么把這條放在了最后,農地圈認為這是最主要也是最具有普遍性的可以實質性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中國農業的問題,在于人多地少,效率低,農業收益也低。只有讓更多的人去從事二三產業,才能改變農民的收入現狀。除此之外,基本沒有其他可以通用的辦法了。三農問題,走出去才有希望。但真正有意識,有能力走出去的,肯定又是農民當中的強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農地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