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還要碰得到鄉賢。
鄉賢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鄉土社會的一朵奇葩,歷千百年而留芳。無論是新農村建設,還是傳統文化賡續,當代中國都需要鄉賢文化的復興。
從6月13日開始,湖南日報以每期一個版的篇幅刊發“尋訪新鄉賢”系列報道,已推介韓少功、黃祖示、陳黎明、老后、李元成等8位新鄉賢代表人物的感人事跡,引起社會強烈反響。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更好地推介新鄉賢,促進新鄉賢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扎根開花,湖南日報將推出“尋訪新鄉賢”第二季。現向廣大讀者和網友征集新鄉賢線索。
新鄉賢推薦標準:
1、品德高尚,垂范鄉里;
2、熱心公益,造福一方;
3、常住鄉里(縣城以下),成為鄉村一景;
4、不論身份,不分年齡,不一定非得是富人、名人、高知。
凡提供線索并經采用者,可獲得新湖南充電寶一枚。截止時間2016年8月31日。聯系郵箱:xunfxxx2@163.com 。
湖南日報編委會
2016年7月27日
尋訪新鄉賢"座談會召開 聽大咖聊鄉賢平凡的感動
“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還要碰得到鄉賢。7月27日,由湖南日報社主辦的“尋訪新鄉賢”系列報道座談會在長沙舉行。與會代表暢談新鄉賢在新農村治理與建設中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與現實意義,認為這組系列報道旨在刻畫湖湘新鄉賢群像 ,重塑新農村文化之魂,是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黨報文化報道的創新性實踐。
湖南日報社黨組書記、社長蔣祖烜:期待新鄉賢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
鄉情呼喚新鄉賢,鄉賢點亮新農村。在這里,我代表湖南日報感謝幾位新鄉賢代表,感謝你們的奉獻和創造,你們是農村人的楷模和標桿。
同時,感謝幾位專家老師對湖南日報“尋訪新鄉賢”系列報道的點評和獻策。我們立足講好故事,演連續劇、打組合拳,你們的建言使我們更加認識到第二季應該如何深入去做。
湖南日報“尋訪新鄉賢”系列報道,是為了在新農村建設中扎實建立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形成新的鄉土社會風尚,促進新農村文明、和諧、平等、公正、誠信、友善的社會新風。“尋訪新鄉賢”的采訪活動,如同打開了一壇壇陳年老酒,讓三湘大地飄蕩著醉人芳香,這些原創的湖南好故事感動了無數人,也因具有濃郁的湖湘精神特色而成為典型化的“中國夢”湖湘版本,為講好中國故事增添了新的經驗。
湖南日報社將在“尋訪新鄉賢”第一季報道的基礎上繼續開展第二季報道,并通過新湖南的平臺向社會廣泛征集人們身邊的新鄉賢典型,將這一季報道引向深入。我們期待,“尋訪新鄉賢”起于報道,但不能止于報,要通過系列報道,通過各方的努力,讓新鄉賢成為一種新的文化現象,讓湖湘文化發揚光大。
湖南省記協秘書長簡人衛:希望“尋訪新鄉賢”系列報道能獲最高獎項
我看了這組報道,內容豐富,表現形式多樣,有通訊、深度報道、評論等等。一定要作為精品打造,好好打磨,按照標準要求申報好新聞獎。希望這組系列報道能夠獲得最高的獎項。
湖南省農委新農村建設處干部李海燕:“尋訪新鄉賢”是一組有溫情、有深度的報道
感謝湖南日報作出了這么有溫情、有深度的報道,關注新農村建設,關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你們的報道挖掘了新時代下鄉賢文化的內涵,為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新思路。
省委宣傳部文藝處處長劉學:這是一次鄉村道德搶救行動
“尋訪新鄉賢”系列報道不僅是一次有效的新聞傳播,也是一次優秀傳統文化尋訪之旅和鄉村道德搶救行動。
報道對應了中央要求,在吃透中央精神的基礎上,實現了與中央要求的無縫對接,對“鄉賢文化”的挖掘和發揚,反映了主流媒體的擔當,也是湖南日報一貫的自覺追求。
報道適應了時代需求。城鎮化建設中,鄉村的存續發展確實面臨很多困境。要破解這些問題,鄉賢文化是重要的資源憑借。你們的報道緊扣現實問題,把準了這會前進的脈搏,與社會發展、人們的心靈情感同頻共振,因而產生了廣泛共識和共鳴。
報道體現了創新的追求。報道的思想性、文學性、可讀性很強,以平民化的視角、理性化的選材、故事化的敘述、清新化的表達讓人看得賞心悅目。
期待湖南日報推出更多有追求、有分量、有品味的好報道,為湖南文化建設提供更強大的推動力。
湖南省稅務學院教授、湖南省委宣傳部文藝閱評員劉緒義:多關注草根人物的道德善事
鄉賢這個詞在古代是在人去世之后才有的。這一傳統使我想到一個問題,如何使新鄉賢和傳統鄉賢相結合?鄉賢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擔任的,鄉賢應該是道德高尚之人。但是,將來的報道如果更加關注一些草根人物的道德善事,會更有意義。
湖南省社科院文學所原所長、湖南省委宣傳部文藝閱評員胡光凡:以更廣闊的視野解讀、尋找新鄉賢
新鄉賢是真正的時代楷模,湖南日報這個系列報道為新鄉賢文化搖旗吶喊,推波助瀾,表現了黨報報人的文化自覺和社會使命感,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凝聚正能量。
現在第二季即將啟動,我的一個建議是,可以擴大視野,對鄉賢的“鄉”作出新的解讀。我傾向于將“鄉”解讀為“鄉土”,即家鄉、故土,泛指生我養我的地方,既包括農村,也包括城市。新時代的新鄉賢,就是每個地方被人民群眾公認的杰出人物、時代精英,他們在理想、信仰之光照下,懷著一顆熱愛人民、反哺桑梓的赤子之心,積極為鄉親辦實事、辦好事,造福一方。以這樣的視野和標準,來繼續尋找和發現新鄉賢,大力傳播、宣揚新時代新鄉賢。
同時,可以加強評論,更深入地探討新鄉賢文化特點、意義及其成長環境,為之引領航向。
省文化廳非遺處處長陳友材:“鄉村療傷”值得關注
非常欣喜地看到湖南日報做了這么有情懷的報道,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下一步,我建議關注“鄉村療傷”,直面鄉村建設進程中的現實問題,通過有溫度有情感的報道引起各級政府相關部門的重視。比“千村一面”的面貌,呼吁各級政府和各界人士都來關注鄉村面貌,在鄉村建設中更注重歷史傳承和文化內涵。
省委宣傳部巡視員魏委:尋訪“新鄉賢”,是在建設一塊道德新高地
湖南日報的“新鄉賢”系列報道,我從第一篇報道就看起,韓少功讓我感受到什么叫“新鄉賢”,從此一直在關注系列報道。農村、農業、農民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很重要的一塊,你們這個策劃正是關注到新時代下重構農村精神的問題,這確實是關注了當代中國一個非常重大的社會問題。
我認為這次報道呈現了以下特點:
首先是報道很有價值,很有意義。
一是確確實實傳播了社會正能量。已經報道的8位新鄉賢體現了敬業、奉獻、淡泊名利、吃苦耐勞等等優秀品質,是他們的道德修養的積累。你們的尋訪,也是在建設一塊道德新高地。
二是藝術地傳播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次尋訪是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實踐。新鄉賢們在與鄉親們的朝夕相處中,傳播核心價值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鄉親,建設鄉村。
三是鄉賢用實際行動助推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他們不是靠說,而是實實在在地干,推進鄉村經濟建設,更重要的是推動鄉村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推動了鄉村人文精神重構。
其次是報道很有份量。報道內容充足,形式創新,濃墨重彩地塑造了新鄉賢群象。生動的故事,豐富的細節,靈動的語言,體現了作者的真情實感,可以看到記者、編者、策劃者的心血,是我們轉作風改文風的大收獲,有溫度有深度有高度。
第三是報道很有影響。采取了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結合的方式來推,閱讀量大,社會反響大,引起討論和仿效,體現報道的價值和意義。
我認為第二季很有必要做下去,尋訪更多鄉賢,豐富鄉賢文化。提三個建議:
一是堅持“新鄉賢”精準定位,選準,以德為先,確保正面;
二是面向草根,面向年輕一代,突出“新”;
三是進一步豐富形式,可以考慮結集出版,與電視、視頻結合,和文藝創作相結合,拍成電影電視,把鄉賢文化發揚光大。
湖南省文聯黨組書記、副主席夏義生:用民主、科學、法治的理念重塑鄉賢文化
最開始我是在新湖南上看到湖南日報“新鄉賢”系列報道的。我覺得這是一項具有創新性的文化建設工程。建立文化強省,需要一些具體的載體,通過新鄉賢的傳播啟動鄉賢文化的重塑,立足于今天的時代氛圍加以發揚。
讀完報道以后,我感覺很多新鄉賢是當地道德模范,文化志愿者,是鄉村文化的挖掘者,是現代文明的播種者。同時,這組報道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命載體和藝術表達。
尋訪新鄉賢作為一項具有創新性的文化建設工程,不僅需要我們的地方媒體進行傳播,還應該上升到國家層面。重視這個群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尋訪新鄉賢要突出“新”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用民主、科學、法制的理念重塑鄉賢文化。鄉村文明發展離不開經濟現代化,新鄉賢是鄉村現代化的播火者,鄉村樸素道德的守望者,同時更應重視推廣鄉村經濟現代化發展。要重視信息社會的“鄉村領袖”,重視青年知識人在鄉村現代文明發展中的引領作用。
中南大學教授、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新鄉賢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典型代表
新鄉賢蘊含著新時代的鄉村內生力量和優秀文化,我們的社會需要建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新鄉賢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覺的典型代表。不管他們地位如何變化,身份如何變化,他們不忘初心,始終不忘報效故鄉,報效父老鄉親幾十年做下來,這絕非一句簡單的“做好事不留名”所能概括。
不管是從國家治理的需求,還是文化史學探索來看,我們需要尋訪新鄉賢。當然,尋訪新鄉賢的目的不止于樹立典型,而是希望通過宣傳報道,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弘揚優秀文化,引發大家效仿、學習,從而帶動農村的基礎治理產生根本性變動,以正鄉風。
著名鄉賢文化研究專家袁燦興:挖掘地方文化,關注年輕一代新鄉賢
新鄉賢文化和傳統鄉賢文化有很大區別,因為出現了很多新的社會問題,比如留守兒童問題。
湖南日報“尋訪新鄉賢”第一季已經報道了8位新鄉賢,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接下來,是不是可以挖掘年輕一代,關注個別的、立德立言立功的年輕的一代新鄉賢。他們對地方文化很熱愛,并自覺進行整理,這同時也是對湖湘文化的再推廣。
個人認為對“新鄉賢”也可以在理論上進行拔高,同時打組合拳,將新鄉賢活動推廣出去。
湖南日報教科文衛中心記者代表左丹:挖掘、報道、宣傳鄉賢文化是我的職責所在
采訪中,我切實感受到現在農村生活環境已經得到不斷改善,但是鄉村文明、鄉村文化亟待發展,我們及時關注鄉土文化動態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一位鄉賢是一個地方的文化標桿,是文化引路人。作為媒體工作者,我覺得自己有責任挖掘、報道、宣傳鄉賢文化,為新農村建設做力所能及的事。
當記者22年來,這是我寫得最辛苦的一次報道,成稿也感覺還存在遺憾。但是,我非常感謝我碰到的鄉賢,感謝他們的故事開闊我的視野,給我動力;也很感謝我的職業,讓我有機會采訪這些人和故事,我敬畏我的職業,會繼續努力做好今后的采訪報道。
“新鄉賢”代表夏昭炎:新農村首先應該是有文化的農場
我為什么回農村?我是孤兒,沒有鄉村的父老鄉親,我是沒辦法走出來的。我對農村有很深的感恩情懷。
我們辦了所學校,剛開始20多個人,現在110個人。我們不收費,傳播文化,解決留守兒童學費問題。新農村首先應該是有文化的農場。是鄉村和社會造就了我,沒有鄉村,沒有對鄉村的感恩,就不會有我的今天。“新鄉賢”就是要回饋鄉村、回饋社會。
“新鄉賢”代表劉啟后:深刻感受鄉賢的魅力、文化的力量
幾十年長期在鄉村游走,接觸了大量鄉民,我深刻感受到鄉賢文化在當今社會非常重要,湖南日報的新鄉賢系列報道呼吁社會一起關注,這是件大好事!如果有一大批有思想、有內涵、樂于奉公的人士活躍在鄉間,能更有力地推動新農村建設,豐富鄉土文化,挖掘鄉村魅力。
我癡迷于民間傳統文化,尤其是我家鄉的花瑤文化,為了探究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獨特內涵,幾十年來我一直沉浸在搶救、挖掘、記錄花瑤文化中,越沉下去越發現,當我們用心向世界推介花瑤文化之后,花瑤同胞的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漲,生活愈加美好。這讓我品味到文化的力量!
我做的這些事,哪怕不被世人完全理解,但是每每想到這些無形資產能為家鄉做一點貢獻,為家鄉添磚加瓦,我就十分自豪,也希望能帶動身邊的人為鄉村建設、為文化弘揚動起來。
“新鄉賢”代表陳黎明:尋訪新鄉賢活動要與鄉村文化再造相結合
首先,新鄉賢文化與扶貧要緊密相連。現在農村文化缺乏載體,尋訪新鄉賢活動要與鄉村文化再造相結合,重視宗祠文化的建設。第二,文化的自信和自覺還需要提升,鄉紳文化應該是其主要的,這從曾國藩時代開始就是一脈相承的。第三,城市文化應該對鄉村文化具有包容性。從以上三個方面出發,尋訪新鄉賢活動便能真正為民造福。
湖南日報教科文衛新聞中心執行主任龔旭東宣讀韓少功、黃祖示書面發言
正在國外訪問的著名作家韓少功,因身體原因不能參會的老將軍黃祖示,寄來了書面發言。
韓少功:鄉賢這一稱號不僅屬于知識精英,更屬于眾多默默無聞的草根英雄
鄉村是中國社會的最底層。鄉村的現代化轉型,是數千年之未有的歷史大變局。在這個意義上,不認識鄉村,對中國的了解就只是空中樓閣;不建設好鄉村,任何光鮮亮麗的現代化也只是虛有其表。
我因出差在外,不能參加這次新鄉賢系列報道座談會,只能遙表祝賀。希望新聞媒體今后更多地關注“三農”,更誠實、更敏銳、更深入地揭示現實難題,更熱情地發現和支持各種積極力量,對新農村建設的攻堅戰,形成有力的輿論支持和思想文化驅動。
梁漱溟、晏陽初辦過幾所鄉村學校,當然功不可沒。但最終有效實現鄉村識字率全面躍升的,卻是新中國組織和動員起來的億萬民眾,是數以十萬計的鄉村自建學校,是“一個也不能少”社會關懷和奮斗精神。由此可見,鄉賢這一稱號不僅屬于知識精英,更屬于鄉村眾多默默無聞的干部和群眾,那些最樸質、最艱難、最有承受力和創造力的草根英雄。
借此機會,我們也許不應忘記向那些未能進入報道的無名鄉賢表達敬意。那些胼手胝足摸爬滾打的梁漱溟、晏陽初們,可謂吾國吾民之大賢。
黃祖示:將我譽為時代“新鄉賢”,是對我的鞭策和鼓舞
湖南日報記者楊丹今年6月采訪了我,并作了《將軍解甲不下鞍》及《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的報道,將我譽為時代“新鄉賢”,這是對我這個老共產黨員的鞭策和鼓舞。報道的影響很大,我的許多戰友同事都看到了,說文章真實感人,紛紛打電話和我交流感受。可我卻覺得受之有愧,我只是為家鄉韶山長湖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我是學習毛主席的著作和雷鋒思想成長起來的,共產黨員不管年紀大小,無論在哪個崗位,都應該講政治、顧大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我今年76歲了,雖已老邁,但永遠跟黨走的心不變,只要有力氣,會繼續為老百姓服務,奉獻自己的余熱。
湖南日報社編委兼教科文衛新聞中心主任金中基:“尋訪新鄉賢”系列報道攪動人民心中的鄉愁
6月13日起,湖南日報陸續推出“尋訪新鄉賢”系列報道,以每篇一個整版同時配發評論員文章,攪動人民心中的鄉愁。系列報道迅速引起讀者和網民的高度關注,成為熱門話題,引發討論熱潮。系列報道得到省委宣傳部的高度評價,認為湖南日報切實擔起了黨報媒體的社會責任和引領作用。
采訪中,記者轉作風改文風,策劃到位、定位準確,報道結果豐滿而有層次,采訪扎實,鮮活生動,保證了報道質量,報道厚度與質量引發讀者強烈共鳴,新湖南刊發稿件閱讀量超過十萬次。此外,報道受到專家學者的熱烈追捧,他們收集鄉賢歷史,提出熱切希望,認為報道彰顯了中國鄉賢的人文精神,發揮了新鄉賢在新農村建設中的示范作用。
新鄉賢系列報道讓我們領會到,關注社會熱點才能引起共鳴;轉作風改文風才能出精品報道,記者們采訪中與鄉賢們同生活共呼吸,刊出新鄉賢代表們的群體畫像。我們相信,新鄉賢文化扎根廣袤的沃土,一定會呈現枝繁葉茂的盛景!
湖南日報社總編輯龔政文致歡迎辭:總結“第一季”,啟動“第二季”
感謝各位領導、嘉賓冒著酷暑前來參加我們的座談會。從6月13日開始,湖南日報以每期一個版的篇幅刊發“尋訪新鄉賢”系列報道,引起社會強烈反響。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推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更好地推介新鄉賢,促進新鄉賢文化在新農村建設中扎根開花,湖南日報將推出“尋訪新鄉賢”第二季。
今天的會議主要是總結、評估第一季“尋訪新鄉賢”,同時啟動第二季“尋訪新鄉賢”報道線索征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 新湖南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