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公益力量如何改變鄉村命運?

[ 作者:村口小哥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27 錄入:吳玲香 ]

今年7月初,“中華文化講堂”系列活動71日再次走進布魯塞爾,中國農村文化著名專家孫君發表了自己對于鄉建的感悟,他說,鄉村建設不僅僅是建房子,還包括生活、生產、土壤改良、生態平衡、產業結構、品牌、農家樂、旅游、金融等系統建設。

作為北京綠十字創始人,孫君是鄉村建設領域的公益人物。在中國,還有許許多多像孫君一樣的公益人物。公益進村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但是,公益如何進村?還需要冷靜思考。畢竟鄉村是脆弱的,如果用不恰當的方式進入鄉村,有可能會起到反作用。

一、公益組織進入鄉村的兩種方式

在商業語境下,社會組織的任何活動都是趨利的,而且這種趨利是停留在自我中心層面的。而公益組織進入鄉村則是不帶有自我利益的動機,而是出于對社會整體發展的理性考量,做出了一種非商業化的道德選擇。鄉村恰恰就需要這樣的道德選擇,因為鄉村在傳統城鎮化的陰影下已經被逼到了邊緣位置,失去了自我修復的功能,必須通過公益組織的介入才能夠獲得重生。

1多角度跨界整合

公益組織的跨界能力很重要,尤其是介入鄉村的公益組織,缺少跨界能力就無法理解鄉村,更無法重塑鄉村的生機。因為鄉村雖小,卻是一個非常健康單純的空間,任何一點小小的細節傷害都會影響到它的健康。而且,中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鄉村有著不同的發展形態,每個鄉村都需要一個獨特的與眾不同的解決方案,公益組織的跨界能力能夠幫助鄉村構建起包含歷史文脈、互聯網技術、生態環境、旅游休閑、產業升級的完整系統的解決方案,這樣才能使得鄉村成為一個可以與外界進行全面的文化、思想、生態、產業、機制對接的健康經濟體。

案例:北京綠十字生態文化傳播中心在湖北省襄樊市谷城縣五山鎮堰河村與田河村,與當地政府合作,實施“五山模式”的試點。“五山模式”的核心是,讓農民通過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產業得到收益。改變了過去先發展后治理的模式,實現了治理與發展的互相促進。“五山模式”得到當地政府和民眾的認可。這個組織正是具有文化藝術、規劃設計等多領域的跨界能力的公益組織。

2互聯網平臺集聚

公益組織的互聯網集聚能力同樣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信息社會,大量的公益行為訴求都可以通過線上組織來實現,而不一定都要去山村里,那樣增加了公益活動的成本,也因為大規模人員進入而影響了鄉村生活,甚至效率還比線上低很多。

案例12009年,宜信公司就做過一次較為成功的公益活動。宜信通過“宜農貸”公益助農平臺在農村布局,在“授人以漁”公益理念指引下,愛心人士在平臺上向貧困農婦出借資金,僅僅收取象征性的年化2%利息,而宜信承擔了平臺搭建、團隊建設等成本,聚集了13.4余萬愛心人士在平臺上出借,幫扶了1.3萬名貧困地區的農婦獲得了資金支持。宜信這種做法塑造出了公益組織進入鄉村的一種新方式。

案例220159月,騰訊基金會“為村市集”在微信平臺正式改版上線,為鄉村搭建了一個“公平貿易”平臺,用“貿易而非捐助”的方式來幫助鄉村建立起健康的產業體系。以一種平等、可持續的公益模式為鄉村搭建起與外界市場進行溝通的橋梁,同時輔以品牌推廣支持和移動互聯網媒介渠道支持,促進鄉村的產業發展。

二、公益組織進入鄉村的三種效果

1平衡

鄉村公益的價值在于反哺。作為弱勢一方,鄉村的發展缺乏資金,無法形成初期啟動的原動力。公益力量的介入相對于給一個擱淺的小船注入了重新進入大海的動力,而且這種“力量注入”是非商業語境下的心甘情愿。

公益組織也是鄉村扶貧中的平衡器,從公益組織和商業力量的平衡來看,因為商業是趨利的,在商業力量單獨介入鄉村開發的過程中,很容易產生用力過度的開發行為,也容易因此而造成對鄉村產業體系和村民心理的傷害。對于知識貧乏的村民來說,很可能會受到商業力量的“巧取豪奪”,而公益組織受過良好的專業培訓,能夠及時避免商業力量對村民利益的隱蔽剝奪,從而起到平衡器的作用。

從政府和公益組織之間的平衡來看,政府往往在鄉村發展的硬件投入上是強項,能夠給鄉村大力修建各種基礎設施,營造出宜居的環境。公益力量則擅長在軟件上提升和豐富鄉村的內涵。比如公益組織可以舉辦一些戶外親子活動、營地教育活動、電商培訓活動、文化藝術活動等。這樣就從多方面給鄉村注入了活力,幫助鄉村新型產業生態的落地生根。

2信任

其次,村民也往往更容易對公益力量產生信任。因為公益力量的行為準則是出于善意,而不是出于利益,公益力量在文化屬性上與鄉村具有天然的親和力,因為鄉村本身也不是完全商業化的產物,而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地緣和親緣關系而構建起來的生活生產空間。

因為有了信任,鄉村更愿意接受公益組織提供的支持。公益力量對鄉村的支持主要限于智力層面和技術層面,因為這樣的支持一般不會涉及太大的物質成本,僅僅是人力和智力的付出,比如鄉村發展戰略和路徑的設計、業態分工、產業體系重構、旅游動線、營銷推廣、技能培訓等方面,這樣的付出也符合公益組織的承受能力,同時也具有可持續性。

3創造

公益組織的另一種功能是服務于鄉村創客,隨著鄉建運動的發展,鄉村創客成為最具創新活力的社會群體,但是他們一般面臨資金實力弱和社會資源缺失的困境。公益組織不僅僅要幫助村民,也要幫助很多進入鄉村的創客。通過對這些創客進行商業輔導和資源聚合,幫助他們實現自身產業發展的突破。

三、公益組織進入鄉村的隱憂和解決方案

1重外在,輕內涵

公益組織的介入也是鄉村發展的本質要求,鄉村復興的根本不在于外在形態的改變,而在于人心的凝聚和人的勞動價值的提升。目前有些公益活動進入鄉村之后,往往成為一個宣傳噱頭,宣傳結束之后,也就沒有更加深刻的內涵和深入的行動了。

解決方案:公益組織的善入善出正是對鄉村的尊重和呵護,而商業力量的利入利出則無形中會發生專業群體對非專業群體的隱性欺騙行為和多底牌群體對無底牌群體的剝奪行為。在這個意義上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鄉村的復興,更是村民的覺醒和富裕。因為鄉村的復興可能帶來兩種結果,一種是商業力量介入之后的大發橫財,另一種是村民自主覺醒和自己創造的富裕。顯然,公益組織能夠做到的就是避免商業力量大發橫財,而保證商業、政府和村民三方各得其所、共同富裕。

2松散化、不持續

當然,公益活動雖然好,但是其持續性也是目前的一大困惑。很多公益組織的內部團隊非常不穩定。畢竟是公益活動,難以獲得與商業活動同等水平的報酬,有的公益活動甚至沒有任何報酬,完全靠自愿,這種組織形態就很難穩定化和常態化。

解決方案:首先,要充分發揮年輕人好學、熱情的優勢,讓年輕人加入進來;其次,要做好知識管理,持續積累成果,這樣便于對新加入的年輕人進行專業培訓;再次,要做好職業化隊伍的建設,公益活動的核心組織者應該是職業化的,他們的工資水平也應該與商業機構的報酬相當,這樣就能夠留住專業人才;最后,要做好團隊文化和制度的建設,公益團隊的很多成員都是臨時的,畢竟沒有什么報酬,大家無法長期堅持,這可以理解,但是人員可以流動,團隊文化和制度卻要鞏固起來,這樣才能夠有利于新加入者能夠在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制度體系下進行工作,從而避免了效率的低下和磨合成本的增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游學籌智會(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成a人片在线天堂 | 亚洲鲁鲁在线观看 |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一区二区yw | 伊久线香蕉观新综合在线动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