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義烏網友“逆境磨礪”在“天涯論壇”發布長篇小說——《孝德感烏》,引起眾多網友的關注,短短幾天時間點擊量超千。網友“月下翠竹心幽靜”在其書評欄中贊道:“頭一回看到還有大神寫這么遠古的孝義故事,想必也是個大孝子吧,文筆細膩,故事悲慘,想看又不忍心看。”
“鄉音亙古今,鄉愁暖人心;走遍天涯路,最是鄉情深。”鄉愁是一種故土情懷,是一種文化情緣,也是一種精神情韻。有鄉愁的城市,才是具有文化品味的城市,才能使人感同身受,心潮驟起。
義烏這座城市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超高知名度,其成功秘籍之一便是她善于借助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打造一種令人感動的鄉愁情結。通過舉辦首屆義烏國際攝影大賽、“駱賓王詩歌獎”大賽、“義新歐絲路行”主題創作展等一系列形式新穎的文化交流活動,讓城市真正記得住鄉愁,凝聚超強的文化親和力,增添向善的力量,將文化的價值實現到位。
城市和文化就像孿生兄弟密不可分,要讓城市增添一份鄉愁味,就必須努力打造最佳的魅力山水和詩畫烏傷,否則就難覓經典永恒的鄉愁。
“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要讓義烏文化成為一種記得住的鄉愁,貴在培育有筋骨、有溫度的“文化回歸”項目、加快打造文化明珠工程,大力培育“匠心文化”,給文化大市建設提供更廣闊的交流空間和文化情懷,讓記得住鄉愁的文化煥發新生,重放光彩,并引起更多人的思想共鳴。
文化之于城市,如同靈魂之于肉體,人無靈魂則成僵尸,一座城市也正像一個有機的生命體,如果缺少鄉愁文化的滋潤,也就失去了靈魂,剩下的就只是一堆堆鋼筋、混凝土堆砌的毫無生氣的軀殼。
習大大曾說:“優秀作品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頂天立地,也要鋪天蓋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這就是優秀作品。”
記得住鄉愁的義烏文化就是一部可以傳承的好作品,作為宣傳部門必須以一顆平等心、帶著溫情與敬意去關懷、關注廣大文藝工作者,讓鄉愁文化在文脈綿延中筑起烏傷之美,通過激情澎湃的創作,變為一股記得住鄉愁的文化之“流”。眾多文藝工作者更應以赤子情懷、虔誠之心對待藝術,對待作品,才能創作出無愧于時代、流傳千古的精品力作,才能將義烏打造成頗具文化品位的世界小商品之都,并成為一座活著的藝術之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義烏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