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
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習近平總書記在農村改革座談會上講話強調,實現農民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并行,是農村改革又一次重大制度創新。放活土地經營權,推動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要尊重農民意愿、維護農民權益,把選擇權交給農民,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河南省創新土地托管形式,率先推行托管的南陽市趙河鎮,土地托管打開了農民的增收之門。
產糧大縣方城還沒從去年賣糧難的影響走出來,種糧大戶陳建國卻非要擴大生產。
陳建國:加入這個聯合社咱們這個耕種收都到位,加入這個聯合社,成本低了糧食見的多。
陳建國想加入的聯合社叫趙河鎮土地托管服務中心,它把當地的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混搭起來,精簡成種植、農機兩大專業合作聯合社。凡是進社的土地一律享受 “保姆式”的全托管,統一耕種、統一管理、統一收割。由于方城縣供銷社是大股東,種子、化肥、農藥這些種糧成本的大頭一下子便宜了10%以上。抱著志在必得心態來入社的陳建國根本沒想到自己會無功而返。一打聽他才明白,進入合作社必須過了三道門檻兒,一是土地要達到300畝,二是農機至少有三臺,三是必須種小麥和玉米大田作物。陳建國的畝數不達標,無奈之下找農戶流轉土地,沒想到卻又吃了一個吃了閉門羹。
農戶:俺愿意托管給他,不想流轉,我算了一下筆帳,托管能讓俺一年多賺200塊錢。
原來,土地托管和土地流轉相比,種什么、種多久不但農民說了算,還要包產量、包費用、包質量,達不到商定的目標要賠付農戶,超出部分則由農戶和合作社按比例分成。合同按年訂,不能增收就換人。對本鎮的第一種糧大戶劉本慶說,這種方法最大的好處是能夠減少種糧的前期投入,農民要先掏錢預約他們的“種地服務”,劃算。
劉本慶:托管是農民先交給咱們托管費,一畝地先交300塊,流轉咱們得先交給他們,一下子要1000塊,資金壓力會減少很多。
聯合社大會現場:中啊,今天大家到的都怪齊,根據咱聯合社成立的要求規定,今天咱算是召開第二次聯合社大會,主要議程是兩個,一個是陳建國同志多次要求加入聯合社。
理事會召開了,陳建國如愿進了社。看到抱團作戰明明白白的效益,50多家種糧大戶再也不愿“單打獨斗”了,合作社干脆也表了態,只要適度規模經營條件好,達到200畝就能入社。盡管土地托管倒逼著劉本慶提高服務質量,用更高產高效的方法發展現代農業,但他的收入可是沒打一點折扣,僅一個秋種,就省去種糧成本十萬元,一個秋收,他的農機就額外增收十幾萬元。大社托小社,小社托農戶,分工協作、利益共享。兩種方式的融合發展,在這上小鎮催生了河南第一批土地流轉、土地托管雙料種糧大戶。不到一年,南陽市有300萬畝土地實行土地托管,占南陽耕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初步估算,僅小麥托管一項,每畝增效就在200元以上。
趙河鎮黨委書記李沛:土地托管是一種更高形式的流轉,他進一步的整合了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業生產資料,擴大糧食規模種植的面積,提高了土地的生產效益,能夠最大限度的讓利于群眾。
小鎮熱鬧的故事還在繼續上演,創新釋放出的新動能給河南全面鋪開的土地托管帶來兩個意外收獲:一是入社的高門檻讓這個鎮的非糧化杜絕了;還有一個是農機合作社的一體化機收讓秸稈直接還田,鎮子上多年燃燒秸稈的現象消失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央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