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關于農民生計的調研報告之寧夏篇

[ 作者:張麗麗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23 錄入:吳玲香 ]

從小在農村長大,算是對農民生活、農業生產、農村發展比較了解,但這次很榮幸作為一名小調查員,使我更加對現今農民就業與生計選擇,農村生活有了更深的認識。在調查過程中,我不僅僅收獲的是15份調查問卷的詳細信息,還有每個農民的故事。和農民交流時,聽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我仿佛在看一部回憶錄,一部關于改革開放以來西部地區(寧夏)生態移民搬遷戶的荒漠改造史。

了解這次調查現狀和感受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所在調查村莊的情況。我的調查村莊是寧夏中衛市H村,H村所在的D鎮目前大約有10萬人口左右,D鎮是古絲綢之路的一段,是中原進入邊塞的交通要道,自1983D鎮作為吊莊移民建設以來,從“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風吹沙石走”,發展到現在以枸杞、紅棗、蘋果、硒砂瓜為主的特色產業鄉鎮,D鎮為Z縣最大的揚黃灌區、第二枸杞大鄉,也是周邊最大的農產品、畜產品集散中心,是寧夏生態移民工程實施以來,最成功的移民鄉鎮之一,是寧夏其他移民地區的典范。寧夏通過采用異地扶貧搬遷的生態移民政策,如今使遷到這里的一些農民提早徹底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這些變化,一方面得歸功于政策指導有方,一方面得益于農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勞作,就如同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勞動是財富和幸福的源泉”,是他們讓荒蕪的戈壁灘變成了綠洲。

以下幾方面是我對這次調研現狀的觀察了解和自己的一些感受。

農業生產方面,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其中農作物有枸杞和玉米等,養殖類以羊、牛、豬等為主。那先了解一下枸杞,枸杞位居寧夏五寶之首,是具有地理標志的農產品,Z縣是世界枸杞發源地,有600多年的枸杞栽種歷史,也是中國枸杞最大的主產區,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枸杞之鄉”。我們再來看看枸杞的生產種植過程,算是對這種特殊經濟作物的認識吧。從栽種到結果,大致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栽種→發芽長葉→施肥→灌溉→修剪→結果(第一年栽植第一年就能結果)→采摘→晾曬(把枸杞鋪在果棧上,晚上把果棧全部壘起來,第二天再一棧一棧抬開等待陽光照射,以此重復4-5天枸杞便曬干了)→把枸杞從果棧上收集起來→除掉葉子和黑果→裝袋密封。果農每天早上5點起床,晚上12點休息,一直這樣重復4個月左右,從每年的6月份到10月份,中間8月份到9月份枸杞修整,沒有果實,主要是剪枝和施肥等。枸杞畝產700~1000斤不等,若不是受氣候影響,可以一年四季摘枸杞。夏天,走進枸杞地,你會看到未摘的枸杞樹一片紅,摘掉枸杞的樹一片綠,果農稱枸杞是他們的“搖錢樹”,也是固沙治沙的寶貝,這就是一個小果農的故事。以前種枸杞的農戶不用外出打工便可以維持家庭生活開支,當村民都開始栽種枸杞,枸杞種植面積大了,產量也多了,枸杞收購商就壓低價格,連續2年枸杞價格走低,果農也會算賬啊,拋掉人工采摘費、肥料費等費用之后,幾乎不賺錢了,一些果農就把枸杞樹挖掉,種上玉米,外出打工。等過2~3年后看到枸杞價格又漲了,又開始種枸杞,于是不斷重復這樣的過程,在枸杞交易過程中,當價格發生變化時,需求會立馬做出反映,而供給卻不能立刻做出反映,枸杞的供給變動會出現“時滯”。可以用英國經濟學家N.卡爾的蛛網理論解釋,蛛網模型基于三個假設前提:①.從開始生產到產品產出需要一定的時間,且在這段時間內生產規模無法改變;②.本期的產量決定本期的價格;③本期價格決定下期的產量。由于枸杞屬于農產品的一種,枸杞生產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同類枸杞的生產基本同時開始,同時收獲,所以當地枸杞的生產過程比較符合蛛網理論。但如今這種現象消失了,當問農民現在為什么種枸杞少甚至不種了呢?還有種枸杞的意愿嗎?農民的回答是,剛來這里時是個小伙子,現在都快成老人了,枸杞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光采摘枸杞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整個種植過程是相當復雜不易的,不修剪枸杞樹,樹就和雜草沒兩樣,沒有肥料,枸杞產量就低了,一畝地220棵左右的枸杞樹,每一棵樹都得精心照料,果農精力不如從前,所以會放棄他們的搖錢樹。還有一方面就是,Z縣建有國際最大枸杞交易廳,每年全國幾個枸杞主產區都會把枸杞運到Z縣來,貼上Z縣枸杞的標簽,把Z縣枸杞紡錘形的身姿說成橢圓形的,再銷往市場,導致中寧果農種植枸杞積極性下降。就和收購商把蔬菜運到壽光就是壽光蔬菜,把鮮花運到昆明就是昆明鮮花一樣,這就是典型的“檸檬理論”,賣方欺騙了消費者對產品了解的真實性,這種結果極大地影響了當地農戶的生產積極性,這種影響最直觀的就是當地農民收入的降低,農民收入降低會導致一些種植農戶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作假,最終結果是食品安全問題。所以,一定一定要尊重農民,幫他們提高收入,絕不能傷害他們,他們是全中國最不計較默默付出自己勞動的人,他們的利益難以保障,我們的食品安全就很難保證。

而就農作物玉米而言,最近幾年玉米是當地農民的首選種植作物,一方面,玉米種植過程簡單,省事兒,玉米抗旱,可以少灌幾次水,節約種植成本。市場經濟下,農業生產也商品化了,種子、化肥、灌溉用水等都有價格,農業生產時需要貨幣作為媒介來實現,不然農業生產就會停止。另一方面,在加速工業化進程中,農產品和工業品交換時,工業品價格高于價值,農產品價格低于價值所出現的差額,形成了“剪刀差”,和外出打工相比,農民會選擇粗放式的農業種植方式,只要自家產的糧食夠吃就可以了,不需要出售,其他時間用來在當地打臨時工,他們一年外出打工掙得錢比種地多好幾倍,所以農民把農民的角色不自覺的變成了農民工的身份,也在社會上產生了一些所謂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論斷,種地的人便是村里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調查過程中,除了學生沒有看到村里一個青壯年。

養殖方面,在當地種植和養殖結合的農戶家里,玉米和秸稈實現了零浪費,養殖戶把自己種的玉米和秸稈收獲后粉碎,有時候,自己家秸稈量不足時,就把沒有養殖的農民家地里的秸稈買來,給羊和牛當飼料,牛羊糞還田,可以看到一種簡單的循環農業生產模式,這里不存在河南一些農村地區所謂的“上午燒秸稈,下午就拘留”的尷尬。在我調查的一戶養豬的農戶家里,大約有70頭豬,豬圈是自己蓋的,沒有一處是政府補貼的,在調查過程中,問到調查問卷上面關于農業補貼方面的信息時,戶主和他媳婦兒就給我吐槽,說有好幾次政府的人來家里要他們家的“一本通”,還要到豬圈去拍照,也沒見過養殖補貼,農民家里隨隨便便就進來了。還有另外一家養羊的農戶,他說之前有一次羊款補貼,只要是養羊的農民不管家里養多少只,每戶只能有10只羊的補貼,多了不報。農民也說,自己搞養殖,又不是合作社,也沒幾個補貼款,自己就不指望了,一部分羊自己家食用,一部分買到集市上,現在羊市也挺大的,不愁賣不出去。說到羊市,養殖戶告訴我,去年因為內蒙古羊沖擊寧夏羊市,大量羊進入寧夏市場,導致寧夏本地羊感染瘟疫,嚴重影響了羊價,平時一斤羊肉20~30幾元,去年12月份以前,羊價毛重一斤6.4元,超市羊肉14元左右,低于保本點以下,  一些養殖戶無利可獲。我調查的村子由于村里婚喪嫁娶比較多,農民也怕市場上羊肉有問題,村民自己家羊也就挺搶手的,沒有用市場上的飼料養殖,給養用的是食用鹽不是工業用鹽,羊肉不腥氣,價格比市場價高點,農民也愿意買。可以得知,農民對食品安全也是非常注重的。在12月份以后,快過年了,羊肉價格又回升了,養殖戶也高興了,一位養殖戶說,不希望羊價太低,也不期望羊價太高,稍微合理就很滿足了。

農村生活方面,村民對自家目前的生活水平都比較滿意,所調查的農戶當中,他們都說,現在溫飽不愁了,自己家的日子自己過,家里的每件東西都是通過勞動換來的,家里缺啥能買就買了,所以比較滿意。在農民家調查時,每戶家里基本家具擺設齊全,比如,沙發,液晶電視,洗衣機等都有,每家宅基地面積都是按畝算的,特別寬敞,房子都是紅磚瓦房,屋子里外貼有瓷磚,進去寬敞明亮,其中,一家的院子有3畝地大,除了人居住外,還有牲畜、家禽、秸稈、菜園、農具、車等占用宅基地面積,戶主笑呵呵地說,等閑的時候在院子的一角建一個溫棚,這樣的話,一年四季都有蔬菜了。

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交通便利,通往蘭州和新疆的鄉級公路和寶中鐵路交叉,有定時定點的城鄉公交,村民出門能坐上去往本省其他市縣的定時班車。可以享受到便捷的電商下鄉服務,像京東下鄉,各個快遞公司下鄉等。飲用水以自來水和井水為主,沒有自來水以前,村民使用井水,水源是黃河水,準確的說是揚黃灌溉,具體點講就是固海揚黃灌溉工程,于19786月動土興建,1986年年底竣工,其是“九五”計劃的重點工程,是寧夏建設最早的大型公益性扶貧揚黃灌溉工程。水是生命之源,村民很感謝有這樣的工程,,村民說,要不是有黃河水,他們早就搬回老家了,以前這里除了沙子就是梭梭樹,沒水根本沒法生存。而現在村民不用井水,原因是灌溉的水渠經過鎮上,鎮上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都處理在水渠里,下游的人就不用井水了。電力設施穩定,村民居住區附近有電廠,用電需要電卡充值即可。

土地利用方面,以耕地和宅基地為主,以前耕作方式是套種間作和輪作(除枸杞地以外)最多,現在村民為了種植方便,除了枸杞地以外,以純種玉米為主,這樣方便在當地打工。還有當地氣候干旱,年降水量在250mm,以及各省協調過黃河用水量后,一年耕地灌溉次數就減少了,1996年左右,一個月灌溉次數是10~12天一次,2000年之后,一個月12~15天灌溉一次,最長時間20天左右,玉米抗旱,少灌溉一次也不要緊,種植過程簡單。在各家田地水渠邊種白楊樹起到防風固沙和保護農田的作用,在水渠邊村民也種少量的果樹,如桃樹,杏樹等,在白楊樹之間的空隙和地埂上種植黃花,黃花的根可以固渠,黃花的花可以獲得一些收入,一斤曬干的黃花收購價在20塊錢左右,這也是當地村民對土地利用的一種好方式,也體現了一種簡單的林下經濟。問到村民對自己家土地處理的意愿時,他們都希望自己種植。為什么會有這種回答呢?村民說,剛從西海固搬來時,這里是國家移民規劃區,國家把地給移民推平了,高處蓋房子,低處當耕地,但地里石頭和沙子特別多,怎么辦呢?為了種地和一點尊嚴(老家的人說,去戈壁灘的人就窮死了,去那里就成了乞丐),年輕又有耐心的兩口子把地里的石頭連擔帶抱的搬到地埂上,或太多了沒地方放就挖很深的坑埋在地下,上面鋪上厚厚的黃土,沙子太多的地方等有風的時候就用鐵鍬揚,慢慢的沙子就沒了,就這樣一天天石頭地變成了美麗又平坦的耕地,村民實現了“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愿望,一年下來還往老家運糧食,也擺脫了老家親戚對他們的歧視,現如今尤其到了夏天瓜果成熟了,老家的親戚就來了,說他們搬到了金窩窩,種啥有啥。有時候老家親戚還跑來借錢,村民說,以前自己家揭不開鍋時有人幫助過他們的都會借,但老家好多人現在不種糧食,全種樹,也沒多少收入,一天特悠閑,過著希臘人的生活,可能好借難還,還得考慮。和農民交流過程中,他們會不自覺的告訴我一些事情,當地政府把臨近鎮上的一個村子的耕地征了蓋居民樓,然后再賣給當地村民,然而旁邊沒拆的農民家的院墻上還依然寫著“以依法保護耕地為榮,以違法占用耕地為恥”,讓人覺得這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隔壁王二不曾偷”嗎?一些有鄉土情結的村民對我說,他們十分不愿意這樣的方式,自己辛苦了大半輩子,命都留給了這里,地能產糧食了,農民口袋里富裕點兒了,又趕他們走,上樓了,啥都得花錢啊,沒地種還要花錢,靠地吃飯的人跑到樓上靠啥生活呢。今年“兩會”,總理作報告時講到,引導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若沒用合理的土地利用規劃,耕地便成了一些當地鄉政府用權力換金錢的工具。土地確權后,農民的土地可以入市交易,鄉政府作為國家基層權力機構,依然會我行我素,當著地方的土地爺,農民手無寸鐵,還是沒折。在學習農業經濟學時,我記得有一個“屠能圈”理論,講的是關于土地集約化利用的,是19世紀德國農業經濟學家和農業地理學家屠能在《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一書中提到的,雖然他的理論是建立在一定的假設條件下的,但對于今天利用土地的人們,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告誡大家土地利用不該粗放式,其作為稀缺資源,必須考慮土地使用后果的社會性,合理規劃,嚴格確定土地用途才是關鍵。

還有,村民基本權利無法保障,也難以保障。權為民所用,農民作為社會發展主體的一部分,擁有參與發展的權利,在基層卻表現是微乎其微。調查過程中,有位村民說之前有電網得從他們家屋子上穿過,他說屋子是住人的,電網通過住宅的話對他們身體不好,鄉政府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是專家確認過的,不會有傷害。這個村民說了好幾遍可不可以挪一挪,結果第二天政府怕村民滋生惹事,耽誤工作進程,直接從縣上請來一車黑警察(公安特警),拿著盾牌在他們家門前站了一排,他上有老下有小,不敢從大門出去,直到他們把電網架好了,但想想不怕也不行啊,自己命沒了,家里人誰來照顧啊,可想而知,基層農民的權利誰來保障啊,基層農民能體會到權利屬于人民嗎?在修路、建基礎水利設施、通電等過程中,村干部和鄉政府要求農民交錢,你會說基礎設施建設,不是屬于公共事務嗎?理應屬于國家財政撥款,但現實就是這樣嗎,你會問,納稅人的錢去哪兒了?在通往蘭州和新疆的鄉村公路和寶中鐵路的交叉處,有個通道,這本應該是鐵路部門的事兒,但后來不知道為什么,在修建通道時,政府向村民收錢,村民說,他們要去鎮上就得通過這里,以前孩子上學走鐵軌,挺讓人擔心的,收就收吧,只要孩子上學安全就行,但通道修好后,通道是“∨”型+“∫”型,通道兩邊的公路是陡坡,下雨天通道里面全是積水,車禍不知道發生過多少次了,也沒人管。村民問我能幫他們反映反映嗎,我無奈的搖搖頭,告訴他們我和他們一樣,這次調查和政府無關。但我心里暗想,以后要幫農民做一點事情,我絕不會食言。在交流過程中,村民希望我給他們寫一下關于他們改變沙漠的故事,我自豪的答應了,他們說,中央臺最近在播《記住鄉愁》有一次是關于寧夏西吉單家集的故事,感覺挺真實的。我笑著對他們說,我也要還原真實的他們,告訴其他人,你們是為西部大開發做過貢獻的人們,是寧夏脫貧致富的榜樣!告訴他們,寧夏中部地區沙漠變綠洲的故事。

關于農村帶頭人的看法,在社會保障方面,我調查的14戶家庭里,有3戶享有低保政策,其中一家是戶主喪偶,其他兩戶都在做小生意,問到具體低保金額時,一個戶主告訴我,前9個月每月104元,后3個月各是170元,總共是1446元一年,另外一個戶主說,自家有兩個人享受低保,自己不管錢,也不知道,還有一戶主說大概2100元左右,但村委會主任說,每戶只能有一人享受低保政策,而且每人每月110元,算下來一年1320元,我不知道按誰的算調查問卷中家庭總收入,于是查了一下2015年寧夏民生計劃中民政廳發布關于農村低保標準的文件,文件中標明農村低保一年是2400元,我也很無奈,就按農民自己說的寫了。說到這里,我們了解一下,當地村干部的選舉問題,一個詞兒—買官,一張選票50元,要么請部分村民吃飯,尤其要請村里有權威的人吃飯,這樣的村舉,用“經濟人”思維武裝的村干部,能代表村民的利益嗎?村民說不吃白不吃,誰當官兒我也占不到光。一個強盜,一些可憐蟲,你該說誰的悲哀呢?調查問卷上邊有關村委會有沒有貸款時,村主任說有水費貸款27萬(農田灌溉用水),我有向農民了解了一下情況,他們說灌溉水是商品水,從來沒欠過水費,可能村干部把收齊的水費挪用了。村干部和村民之間的這種博弈,最終傷害了是村民自己,富了村干部,公共財產流向了私人口袋,這樣的局面啥時候才能使社會產生“滴流效應”呢?村里這么多人,卻找不出帶領村民致富的人才,是體制的悲哀,還是思想的悲哀,難以道明啊!不禁使人想起今年的“兩會”上,有代表說,希望承包農民的土地時承包費更低,也希望政府給他們更多補貼。讓人覺得代表是代表自己的利益還是代表人民的利益,在這里我是看不到為人民服務的字樣。

但農民也有自己的智慧,以前農田灌溉時從上游往下游灌溉,上游的農戶灌溉完還偷偷往地里灌小水,下游人看到不高興了,向水管所反映,應該從下游往上游灌溉,這樣的話,上游的人不敢往地里隨便灌水,不僅節約水,而且緩解了上下游用水爭執。以前剛搬來,出門就是沙子,早上起來開門沙子把門口都堵了,他們說,每天有風的時候就揚沙,慢慢過了幾年沙子被揚沒了,白楊樹也長高了,風沙漸漸少了。去年秋季當地鄉政府實行環境大治理,橋下大水渠里垃圾堆積如山,卻把公路兩邊樹下面的草連根鏟光了,這么干旱的地方長點草不容易,草就是用來防風固沙的,和草方格治沙一樣的,(如今的草方格治沙也是農民發明的)政府做的是既花錢又違背自然規律的“民生工程”,村民說,今年春節期間,風沙特多,仿佛又回到30年前。耕作方面,農民十分注重二十四節氣,他們很講究自然規律。所以,高手民間,我們要相信農民的智慧。

農民也很講信譽,鄰里之間借錢不寫欠條和合同,村民說,借幾千幾萬快錢就是應急,事情辦完之后有錢了立馬還回去,下次再借錢就方便了,不然長時間不還錢,下次就可能沒人借你錢。問到有沒有借錢寫合同和欠條時,村民說,自己有多余的錢會給鎮上信譽好的商戶(像化肥商、農機商、糧食收購商等)放高利貸,也就是民間借貸,利息和銀行差不多,一定會寫合同,但沒有出現違約的情況,借款日期到了,錢也就還清了。化肥商也會賒化肥給農民,農民有錢了,會自動還化肥錢。而這種信譽大多和熟人關系有關,陌生人之間基本不存在。費孝通說中國的社會是關系社會,在民間也是如此。

以上就是我在調查過程中的所見所聞,威廉·配第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我們不能犧牲農民的利益,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要用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提高農民的法制意識,讓農民成為真正最值得尊敬的人,也成為最可愛的人。

(作者系寧夏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2014屆本科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減貧與發展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制服丝袜国产中文亚洲 | 亚欧一线视频在线观看 | 日韩免费一区二三区 | 午夜性色福利网 | 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播放 | 亚洲制服丝袜中文字幕自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