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糧食出現了罕見的三量齊增:
糧食生產十二連增,到達6.21噸;
糧食庫存達歷史高位;
進口量在增長,例如玉米進口量同比增長了8成,稻米增長了3成。
這說明什么問題呢?我國糧食究竟是太多了還是不夠用?筆者帶著疑問查閱了相關新聞:
農業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糧食供應多了,庫存也就多了,這好比“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這是好事。糧食多得裝不下和糧食少了不夠吃,你選哪個?
那么,既然糧食豐收了,庫存也充足,為何還增加進口?
從數據來看,去年我國糧食大概進口了1.2億噸,接近我們自己生產量的五分之一。有農民就要問了,手上糧食還沒賣出去呢,再進口不就更賣不出去了?國外糧食再進口,這不是和國內糧食搶市場嗎?價格又得賤了。
其實,一個原因是價格競爭:國外的糧食確實比我們便宜很大一塊,有便宜的糧食不進口,這顯然不符合市場規律;我們國家因為農業生產規模小、成本高,而需求格外大,所以我們在糧食價格上不具備競爭力,需要進口。
另外,就是出于結構性需要:有的品種我們缺,比如大豆,去年的1.2億噸,從結構上來看,大體上是大豆8000多萬噸,谷物3000多萬噸。
最后,考慮到我國人口總量還要明顯提高,尤其是二胎政策之后,相關部門測算,未來五年要生一千多萬人。
這一系列都是為了提高糧食的競爭力,推廣農業新技術,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把規模經營搞起來,小農時代也該告一段落了。
從“十三五”角度考慮,我國的方針是非常明確的——不追求糧食連續增長,而是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藏量于地”不如“藏量于計”。這一點將把控接下來的糧食走勢。
說到這里,有一個疑問蹦出來了:進口國外糧食,就能改變小農經濟嗎?答案是能。
前面說了,價格競爭會導致產業優化升級,規模化經營也會使一些小農擺脫種地的束縛,這從長遠來看,何嘗不是一個邁步?
當然,國外糧食便宜,進口是合理的,農業也要大力補貼才行。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手里要有錢買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撈金奇女子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