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伊始,國家出臺《意見》加強對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透露出多重積極信號。一是國家在助推“三農”轉型升級、快速發展上再加碼、再發力;二是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工作重心有向農村傾斜的跡象;三是隨著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到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相繼來開帷幕。
隨著《意見》的深入落實,相關配套措施的跟進,未來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會得到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將日趨完整、產業功能更加多樣、產業業態更加豐富、利益聯結更加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這也勢必帶動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但是在沒有合理規則、穩定秩序的前提下,農民在一二三產業的發展中很可能處于從屬的劣勢地位。這不僅不利于農民增收、產業增效,不利于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而且還可能帶來農業、農村的不穩定。對于這一狀況,尤須警惕。要在農村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勢必要打破這些勞動者的身份界限,讓他們共同參與到這項產業結構性改革中來。必須要確保農民在產業融合中始終處于“主人翁”地位。
要把一二三產業融合這一好事辦好、辦實,必須確立科學合理的規則,加強過程的管控,首先,政府應依市場和法治原則制定產業融合中保護農民合法權益的規則。要結合農村現有的土地、房屋及其他相關政策,劃定保護“紅線”,保護產業融合進程中農民的切身利益不受侵犯。要建立相應的利益訴求機制,讓農民充分表達利益訴求,使其意愿得到充分尊重、利益得到充分保護。
其次,政府及相關方面應合力提高農民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尤其要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引導農民具備相應的產業知識和技能,適應新常態、新形勢、新任務。應加大對農民的保障力度,主動幫助農民降低市場風險,讓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再次,應提高農民的創新創業能力,提高他們的增收致富本領。引導農民完成從傳統農民向現代農民的轉變,激發出他們的內生動力,適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要求。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01月13日0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