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強規劃指導和政策落實與創設
研究制定《“十三五”農產品加工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積極爭取制定《大力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意見》,在財政、稅收、金融、投資、用地、用電等方面為企業爭取實實在在的政策。
2、提升農產品加工業科技創新能力
推進技術研發體系建設,選擇優勢產區建立技術示范基地。培養造就人才隊伍,組織實施好特色農產品加工品電商、網絡銷售、西南地區經營管理人員和青年科研人員培訓班。
3、實施農產品加工業質量品牌提升行動
以完善農產品初加工、綜合利用和主食加工標準為重點,加快農產品加工標準體系建設,推動農產品加工標準化生產。開展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和國際標準跟蹤分析,強化質量標準公共服務。培育農產品加工品牌,將產品優勢轉變為市場優勢。
4、培育農產品加工業經營主體
以資產為紐帶積極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骨干企業,鼓勵龍頭企業與上下游中小微企業和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產業聯盟。培育一批產權清晰化、生產標準化、技術集成化、管理科學化、經營品牌化的加工示范企業,研究、推介一批發展模式。
5、引導農產品加工聚集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全國農產品加工業園區建設經驗交流會精神,引導現有園區著力強化基礎設施和公共平臺建設。制定標準,創建一批“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園區”。創建一批農村一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相互配套、功能互補、聯系緊密的“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形成集群化網絡化發展格局。
6、推進農民創業創新
篩選培養農民創業創新輔導師,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創業導師隊伍。利用現有平臺,為農民創業提供產銷對接和技術指導等服務,培育一大批農民創業創新帶頭人,引導廣大農民在創業創新中學習借鑒。參與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項目展示、發展論壇等相關活動,完成新農民創業創新展覽展示活動,開展農民創業創新大賽活動。
7、促進產業扶貧
發展一批小型加工業、農家樂、小超市、小型采摘園、民俗民族工藝等特色產業到村到戶項目,引導建立農民參與和利益共享機制。組織貧困地區專業村干部,到發達地區考察產業典型,更新發展理念,提高貧困地區發展產業的能力。
8、完善產業服務體系
為企業銷售產品和到主產區、境外直接投資、參股并購提供配套服務,加強政策、咨詢、信息、人才、融資、技術對接等公共服務。進一步加強統計監測工作,完善數據庫與公共服務平臺,設計完善加工業統計制度和調查方法,做到指標宜操作、制度可銜接。
9、推動互聯網與產業深度融合
初步建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化、協同化的“互聯網+”產業生態體系,積極催生和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依托中國農產品加工信息網和中國休閑農業網,搭建農民創業創新移動信息服務平臺。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農民日報2016-01-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