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幾年,內地的多種展銷會上頻繁有了臺灣農產品的身影,它們一度成為展會的吸睛點。比較而言,內地的一些農產品在品牌推廣上雖然做了不少努...
近幾年,內地的多種展銷會上頻繁有了臺灣農產品的身影,它們一度成為展會的“吸睛點”。比較而言,內地的一些農產品在品牌推廣上雖然做了不少努力,但是在“精致農業”上還有很多改進之處,臺灣農產品走俏的同時,我們有必要弄清楚,他們憑啥這樣火?
首先,臺灣農產品的文化牌策略打得非常成功。
縱觀臺灣農產品的營銷過程,許多富有創意的臺灣農產品都注重中華傳統文化,并進行了較為巧妙的結合。比如特色甜柿,就通過“柿業發達”(事業發達)的取名,展示獨特品質特性,充分開展文化營銷。其他諸如南舍難分(難舍難分)的南瓜、一舉奪葵(一舉奪魁)的山葵干等,均注重做好彩頭。
除此之外,他們注重文化的深層次挖掘,善于講故事,尤其是注重對土著文化和歷史相關看點的挖掘。比如用故事“包裝”茶葉,他們借力電影《賽德克·巴萊》中賽德克人抗擊日本人的民族形象和故事,讓人披著當地土著賽德克人黑紅相間的織布,沏起飄香的高山茶,將茶命名為賽德克的茶。
可以說,每一個農產品都是一個文化創意產業。把最好的產品通過包裝保持最好的風味,才能最佳體現出農產品獨特的附加值。
其次,臺灣農產品在食品安全概念營銷、互動和組織公信力建設上做得非常好。
臺灣的農產品,也曾因“毒奶粉”“毒淀粉”等食品安全事件,導致當地食品的好口碑受到一定質疑。面對食品安全的困局,臺灣農產品通過展會形式現場展示制作過程,和客戶進行了互動。
比如針對百點公司生產的全谷物速食米和速食掛面,有人產生了疑問:“開水能把米飯泡熟?有沒有添加化學物質?”百點公司利用展會現場演示和講解,尤其是注重技術性的視頻演示,告訴大家,通過物理壓榨方法是可以保留食物的營養成分的,這樣的營銷互動讓消費者打消了疑慮。
同樣的,臺灣農產品在注重組織性的公信力上主動出擊,地區衛生福利部門會定期采用信息披露的方法發布農殘檢驗信息,這在建立公信力上確實很管用。對于超過“農藥安全容許量標準”規定或不符合使用規定的農產品,衛生部門將追查來源,依法進行后續處理。較為完善的責任追究制度可以確保組織公信力,同時也保護了消費者的消費意愿。
再次,臺灣農產品具有較好的精細加工工藝和產品創新力。
臺灣農產品在品種上并不比大陸豐富,但是他們非常注重在有限的品種上進行工藝創新,開發不同的產品系列。
比如臺灣鮮氧屋的魔法元氣醬,人氣爆棚。而魔法元氣醬就是用5種原蔬再加入蘋果、水梨自然發酵一個月,讓它靜靜地密釀出自然的味道。此外,他們還用香菇做成肉松、餅干和香腸,用水果葉制成健康茶等。和普通農產品相比,從臺灣來的各類商品價格并不便宜,但是做工更加精細,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因此,品牌形象的塑造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最后,臺灣農產品熱銷得益于對市場的及時調研和應變策略。
臺灣農產品在經過初期的市場快速拓展以后,也遇到了市場應激疲勞的問題。大陸消費者對于臺灣農產品的新鮮感在降低。與此同時,臺灣農產品開展了精細營銷,走定制路線,幫助農民將產品分級,通過聯合經營模式,統一打造臺灣農產品大品牌概念,通過與內地市場的深度對接,啟動定制營銷模式。市場的反饋能力直接體現出品牌的適應力和拓展力,應對市場變化的準確和快速也是臺灣農產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在內地的大量農產品也有待進一步發掘,僅僅在湖南地區,就有多種優質農產品,諸如“沁香一號”湘米、“齊家”山茶油、“百疊嶺”綠茶、道縣臍橙等,都能凸顯出湖南的農業特色。
近幾年,農產品加工業的利潤呈兩位數的增長態勢,銷售利潤率也在增高,遠高于其他加工門類。畢竟農業是一個需求行業,在當前消費逐漸升級的環境下,農產品具有非常好的發展前景。
農產品的品牌營銷是行業關注的焦點,內地大多數農產品相關企業品牌營銷功課不足,營銷實施過程還有待進一步精細化,臺灣農產品賣得這樣火,品牌營銷做得這么好,并不是他們具有多少我們沒有的營銷手段,關鍵是是否做得足夠精致。
多種精致農業和精致營銷的累加效應,也促成了今日的臺灣農產品之優勢。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從細節入手,效應疊加,這才是我們應該從臺灣農產品熱銷現象中借鑒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饅頭哥農業夢工廠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