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排在第一位。在黨的十八大代表、江蘇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看來,創新,也是每家企業、每個村莊不斷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v觀華西村50多年的發展史,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一部創新史。身為華西村的帶頭人,吳協恩在工作中,創新視角、創新方法、創新思維,形成一系列的創新觀點,為華西村發展注入創新動力與活力。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關于創新,吳協恩怎么看、怎么說——
特色理念篇
經濟發展既不會總是直線上升,也不可能總是一路下滑,一定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今后的競爭,不再是行業的競爭,而是人才的競爭。我提出的“產業+資本+人才”這一模式,產業是基礎、資本是保障、人才是關鍵。在這樣一個創業、創新的時代,只要摸準經濟規律、找到合適人才、堅定發展信心,就沒有什么事干不成,只有來不及干。
面對大勢,可順不可逆;面對機遇,可用不可廢;面對挑戰,可進不可退。經濟“新常態”,正是這樣的大勢、機遇和挑戰。新常態就是要有新理念,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辦法處理現在的事情,而要辯證地用創新的思維應對復雜的變化。任何事情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要弘揚,不好的要防范。
經濟就像潮水,有起必有落。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高速增長,現在速度回落下來也是正常的。從我們企業來講,潮水來的時候大家都賺錢,這并不能說明你這個企業就一定是好企業,只有當潮水退去,你依然能夠賺錢,這才是真正的好企業。形勢好的時候,要有應對“不好”的準備;形勢不好的時候,要有迎接“好”的計劃。
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未來,要有自己的見解和判斷,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隨波逐流。尤其是當別人都在講“不可能”的時候,你要從另外的角度想一想,是不是還有其他的“可能”。我總覺得,很多人做事之所以難以取得突破,不是他們能力不行,而是他們習慣于用“不可能”來否定自己的想法。
有人講,人才是最寶貴的資產。我認為,合適的人才,才是最寶貴的資產。因此,不要不懂裝懂,要讓懂的人管懂的事;不要外行管內行,要讓合適的人上合適的崗。特別是不要狹隘地把別人當成“打工仔”,要有智慧把他們變成“投資者”,要有眼光把他們變成“合伙人”,要有胸懷把他們變成“自己人”。
一個企業夠不夠優秀?不是看它上升期的擴張有多快,而是看它下行期的生存能多久。活過冬天,競爭對手變得更少,甚至消失了,春天便可以打開新的生機。今后的產業不是簡單的傳統和新興之分,而是活得下去和活不下去的問題。能不能活得下去?背后其實是傳統思維和創新理念的較量。如果你不去創新,還用老一套,失敗是必然的——你不是被對手打敗,而是輸給了這個時代。
發展階段的變化,也意味著原有的經濟體系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如果還是一成不變地沿用老一套,那是沒有出路的。打個比方,以前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那現在還能不能繼續這樣做呢?我看,“石頭”可以繼續摸,但“過河”的方式必須要改變。特別是凡事都要辯證地看,既要看到變化的一面,更要看到不變的一面。時代在變、環境在變、做法在變,但不管怎么變,對人才的需求不會變、對創新的要求不會變、對實干的追求不會變。
現在,市場因素變了,過去是商品短缺,現在是產能過剩;過去是賣方市場,現在是買方市場;過去是解決生產問題,現在是解決市場問題。當然,困難什么時候都有,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事物發展總是與各種矛盾相伴相生。有矛盾、有風險并不可怕,關鍵要有化解矛盾和排除風險的決心和辦法。”我總覺得,一家企業到底怎么樣,宏觀形勢好的時候不一定看得出來,只有在困難的時候,它的好壞才會真正體現出來。
有效經營篇
創新,是當今時代的趨勢。趨勢來臨,是誰也抵擋不住的。你不懂,會有人懂;你不信,會有人信;你不做,會有人做。當你看懂了、相信了、去做了,別人可能已經成功了。所以,不要害怕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你不吃這個“螃蟹”,別人會來吃,甚至你會被“螃蟹”吃掉。
我們做企業,雖然受宏觀因素的影響,但它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宏觀好,有好企業;宏觀差,也有好企業。我認為,經營企業不是隨著政策的風向左右搖擺,而是不論刮風下雨我都可以穩步向前。簡單來說,這也就是我常講的“事在人為”。
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方向。方向對了,哪怕慢一點,也沒問題;方向錯了,就像老書記生前講的:跑得越快,錯得越大。方向問題,說白了就是要有戰略。什么叫“有戰略”呢?就是你設定一個目標,咬定它不放松,并圍繞它配置資源,直到目標達成。如果你每一步都只看當下,做各種應急反應,有人批評就沮喪、有人表揚就得意,看見利益就想上、看見困難就想退,這就叫“沒戰略”。其實所有的失敗都可以歸結為戰略失敗。
發展經濟是一門科學,經營企業是一項藝術,管好自己是一種境界。就華西而言,我們要始終做到“三個堅持”:堅持“簡單而不是復雜”、堅持“透明而不是封閉”、堅持“規范而不是權謀”。我們今后各項工作的總思路,仍然是按照我提出的“短中長”、“穩快活”逐步推進。所謂“短中長”,就是從事的行業要兼顧短期、中期、長期三大利益;所謂“穩快活”,就是傳統產業發展要穩、把握機遇動作要快、資本市場利用要活。當然,“穩”不代表“等”,不能一味死等;“快”不代表“亂”,不能一快就亂;“活”不代表“過”,不能導致過錯。
過去的體制在過去是好的,是能夠推動發展的,是能夠調動積極性的,也是能夠保障共同富裕的。但時代變了,過去的鑰匙打不開現在的鎖,過去的體制也適應不了現在的形勢。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我們做企業不是一年、兩年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必須具備強烈的危機意識、風險意識。如果“危”看不清楚,“機”就越來越少;如果“險”避不過去,“路”就走不長遠。
當今的商業環境與過去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在全新的時代,需要我們具備全新的思維,再不能簡單地用過去的辦法做現在的事。昨天的成功不能證明今天的成功,今天的成功也不能證明明天的成功。這對我的啟發就是:沒有絕對成功的企業,只有跟上時代的企業。
社會上有人講,傳統產業轉型是找死,不轉是等死。我認為,轉得好就不會死,轉不好才會死。怎樣轉呢?形勢要認清、辦法要創新、機遇要抓緊?,F在哪怕是一個星期的機遇也要抓住,有一天機遇就要抓一天機遇??傊星樵绞堑兔裕覀冊绞且獎撛煨缘亻_展工作。凡事要做在前面,不能等、不能靠、不能慌,尤其是千萬不能出現失誤。
不管是現有企業,還是新興產業,要做一塊成一塊,成一塊興一塊,興一塊帶一塊,切記“三個不能”:不能靠“家長式”管理,不能用“老思維”辦事,不能憑“一刀切”用人。為此,我們既要打破國界去想問題,也要融入世界去看潮流,更要結合實際去干事情。我相信,一個一流的企業一定是國際化的企業,一定是一個務實的企業。
科學管理篇
我們現在一直在講“轉型”,但轉型不是簡單地一轉就行,它也有高下之分、內外之別。我認為,產業、行業的轉型,屬于企業外部轉型,目的是拓寬企業的發展空間;組織、架構的轉型,則屬于企業內部轉型,目的是強化企業的生存根基。有時候內部轉型往往比外部轉型更為重要,特別是在當前傳統產業形勢低迷的時候。
什么是領導能力?領導力首先來源于自我的約束力,當你不能管住自己的時候,你就失去了領導別人的資格。就像老書記生前說的,干部要有權威:一是廉潔,二是懂行,廉潔才有權,懂行才有威。管住自己就是成功,改掉缺點就是進步,帶動他人就是提升。
什么是競爭力?就是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什么是執行力?就是能拿出成果的能力。什么是創造力?說到底就是創新的能力。做工作實際上就是做成果,不是看你做了多少事,而是看你做的這些事取得了什么成果。管理者只有拿出成果,說話才能硬氣,做事才有底氣。執行力的強弱取決于團隊的優劣,優秀的團隊不是人多,而是心齊。執行的另一面,就是做事要專注。如今,能夠心無旁騖地做事,有時竟成為一種稀缺能力。很多人不是因為能力不夠而失敗,而是因為把能力分散到太多的方向上。
抓安全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強調避險性,要避開三種風險:經濟周期的風險、國家政策的風險、自身決策的風險。怎樣來避免呢?重在“三個預”:對未來要有預見,對形勢要有預判,對危機要有預案。一些企業之所以失敗,不是敗在技術上或管理上,而是敗在缺乏有效的預案應對突發的情況。我為什么一再強調要打有準備的仗,要打能打得贏的仗,道理就在于此。
不要怨宏觀形勢怎么樣,前提是你的微觀對策怎么想;不要問外部資源有多少,重點是你的經營眼光好不好;不要講其他單位也不行,關鍵是你的企業必須行。我看,有些人之所以習慣埋怨,是因為他們心里沒有底,導致眼中看到的,哪里都是困難,哪里都是阻礙;我們心里有底,因此眼中看到的,到處都是生機,到處都是活力。
做企業,不可能不遇到問題,無非是大或小的區別而已。只有認真總結問題,才能防止再出問題。我們既要通過總結解決問題,也要在總結中學會問問題。我總覺得,有時候最嚴重的錯誤,不是問題的答案錯了,而是問題本身錯了。比如,與其總是糾纏于“我這個企業為什么不行?”不如問問自己“為什么有的企業在同樣的環境中獲得了成功?”
村莊管理也好,企業管理也好,我們干部要多用表率的方式為下面帶好頭、示好范。一定要多用主動的姿態去服務,多用榜樣的力量去感染,多用換位的思考去理解。管理的藝術,就是要讓人在和風細雨中接受工作,在潛移默化中自覺作為,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成長。
我的看法,完成任務不僅要看數量,關鍵要看質量,要看成效,目標任務要見成效,工作部署要見成效,責任擔當要見成效。至于能不能做到,有的時候并不只是能力問題,更是責任問題。為此,我們要帶著危機看問題,帶著使命為集體;要管實管細管到人,干好干優干到位;要一月抓一月,一月不放松一月。
長遠眼光篇
過去,我思考得比較多的是“如何讓企業更成功”;現在,我思考得比較多的是“如何讓企業更長久”。因為只有長久的,才是最成功的。而要保持長久,就要避免三種誤區:一是不能用“賭”的心態做企業;二是不能以“短”的眼光看發展;三是不能靠“跟”的方式搞經營。真正的智慧,不僅在于能明察眼前,還要能預見未來,眼光有多遠,收獲就有多大。
如果企業的明天是一眼看得到頭的,你就應該一著不讓,實現利益最大化;如果企業的明天是一眼看不到頭的,你就可以充分挖潛,把事業做到無限大。要做大事業,不能再靠單槍匹馬的個人主義,而要依靠協作配合的團隊精神。
什么叫“風險”?我的看法,任何一件事,如果我們只看到它“鶯歌燕舞”的一面,那暫時不要做。因為對它的認識還不全面。如果我們已經認識到足夠壞的一面,在這樣的前提下依然認為值得做,那就能做。要知道,當所有人都在唱好,沒有人說不好的時候,風險往往就潛伏在里面。預防風險,就是要抓好“三個字”:考慮要早,眼光要遠,防范要嚴。
我們常說,思路決定出路,思路不準可能就是絕路。對于戰略來講,戰略決定戰局,戰略不清可能就是戰敗。因此,戰略的確定是所有問題中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也就是說:“做對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對更重要”。華西的戰略,就是實施國內、國外“兩條腿”走路。中國經濟已從高速增長轉到中高速增長,接下來勢必就是低速增長。低速增長時,華西在國外的一塊要能覆蓋國內的發展。這樣,華西的發展就能更加穩健、可持續、有保障。
在當今世界做生意永遠不缺機會,關鍵看你的視野夠不夠寬闊。你把錢放在眼前,看到的永遠是這點錢;你把錢放在有用的地方,看到的就是錢的世界。一個人有眼界才有境界,有思路才有出路,有作為才有地位,也就是“智”要從“知”來,“財”要從“才”來,“位”要從“為”來。一個人落后,主要是觀念落后;一個人貧窮,主要是腦袋貧窮。有些人不是沒有好機會,而是沒有好觀念;不是不接受新觀念,而是不愿拋棄舊觀念。
在這個知識爆炸、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想要開創一番事業,既要有常識,又要有見識,更要有膽識。如果你僅僅有常識,缺見識,就難免陷入平庸;如果你僅僅有見識,缺膽識,就難免紙上談兵;如果你僅僅有膽識,缺常識,就難免導致失誤。你只有同時具備這“三識”,才能把想法變成現實。
當前,國際格局深刻變動、國內環境深入變革、社會思想深遠變化,各種不確定的因素越來越多。這確實給我們的發展帶來了難以預料的風險。但反過來講,正是由于這些不確定,才給我們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我的看法,實際上這是在檢驗我們有沒有“打破固有模式”的膽量,有沒有“沖破約定俗成”的見識。有膽識,就能在不確定中看到“柳暗花明”;沒膽識,就會覺得前方盡是“山窮水盡”。
我總認為,做事業要“快一步,領著走”,不能“慢一步,跟著走”。如果只知道步別人的后塵,做大家都在做的事,那么絕不可能開拓出新的事業。因此,我們就是要做與別人不一樣的,做別人不愿意去做的,做別人還沒想到的,也就是做“差異化”。只要這個行業兼顧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大利益,具備穩定、健康和持續三大特性,我們就可以從中發現新的機會、探索新的路子、創造新的價值。
自我要求篇
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總是期待一本萬利的好事,不能總是指望一馬平川的成績,不能總是幻想一帆風順的發展。實際上,正因為有困難,才值得我們去努力。就像有些路看上去很遠,走下去很累,可是現在你不走,將來就不會有收獲,生命就不會有意義。所以,不管是順利,還是困難,我們都要咬住發展不放松,追求進步不動搖。
人是一定要有約束的,更要自己管好自己。如果說制度的防線是外在的,讓人權衡利弊不伸手,那么心理的防線就是內在的,讓人自覺自愿不動心。作為華西的干部,就應該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權力面前保持警惕,誘惑面前保持定力,金錢面前保持清醒。只要你自身過得硬,就“身正不怕影子斜”。身正了,再多的約束都跟你沒關系,再嚴的監督你都無所謂;身不正,到處都有對你的約束,到處都是對你的監督。
做任何事都要講究一個“度”,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就要容得下別人;只要不是方向性分歧,就要敞得開胸懷;只要不是頑固性缺點,就要放得下偏見,畢竟人不可能完美到沒有一點瑕疵。我們既不能讓能人“束手束腳”,也不能讓庸人“空占其位”,更不能讓下面人受到“無謂冤屈”。
我從廣大藏區干部身上,看到值得華西人學習的三種精神:吃苦精神,也就是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考驗、打得開局面;擔當精神,也就是要負得起職責、挑得起擔子、擔得了風險;奉獻精神,也就是要分得清公私、放得下得失、看得輕名利。
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是很難干成大事的。做好政治工作需要信仰,做好經濟工作同樣也要信仰。今天的華西,信仰的意義不是降低了,而是更高了,信仰的內涵不是減弱了,而是增強了。今天的華西人一定要正確處理好三種關系:統籌村內與村外這兩個大局,辨清集體與個人這兩種利益,兼顧民主與集中這兩大主題。不管任何時候,都要堅定信仰,做認認真真的創業者;堅信能力,做勤勤懇懇的開拓者;堅守底線,做兢兢業業的實干者。
作為一個單位的負責人,應該把集體利益置于個人利益之上,為了工作、為了團結、為了大局,就不能計較個人的一時得失。如果只想個人的“后路”,不想單位的“出路”;只想做“加法”,不想做“減法”;只想搭“順風車”,不想開“自駕車”,那么內部怎么團結?工作怎么開展?為民怎么服務?
我現在最開心的事,就是看到華西經濟穩健、村泰民樂。華西今天的事已經沒有什么問題了,我的壓力主要來自于明天。我現在每天都在想:明天還要再做點什么?明天又能為華西增添點什么?我最想做的,就是在未來5年內,通過“既實在,又實用,更實效”的舉措,使華西的產業結構更合理、管理制度更完善、文化建設更繁榮、生態環境更和諧、發展進程更健康。如果切實做到了這一點,那么百年華西的基礎就更加堅實了,我也就更加放心了。
(作者系華西村黨委書記)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6年01月08日05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