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4日,農歷立春,24節氣之首,一年農事活動之始。即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即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由新華社發布。
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20個、新世紀以來第15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在國新辦發布會上,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俊說,作為落實十九大精神的具體行動,一號文件描繪了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的宏偉政策藍圖。
在歷年都提及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除了繼續部署如何應對糧食安全等長期挑戰,今年一號文件還提出“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培育鄉村發展新動能”,指出要以產業興旺為重點,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
在諸多農業專家看來,這些工作部署既是“三農”工作新要求,也為鄉村振興明確了方向和思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以及投身其中的社會各界力量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匯聚全社會力量
振興鄉村不只是農民和農業部門的事情,更需要匯聚全社會力量。
在今年一號文件中,對此表述充分。比如,對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錢從哪里來”,文件明確提出,加快形成財政優先保障、金融重點傾斜、社會積極參與的多元投入格局。在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上,提出要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加快制定鼓勵引導工商資本參與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
近五年來,已有不少企業和資本試水農業領域。城鎮工商業乃至一些科技跨界企業向農業農村投資,把人力、財力、物力以及先進技術、理念、管理等帶入農業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綠色農業,已經成為一股新風潮。
在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村能源與環保研究所副所長沈玉君看來,這主要得益于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業發展,政策導向不斷向農業傾斜,農業從過去“被資本遺忘的角落”,變成了可吸納過剩資本的“綠色經濟”。
分享收獲(北京)農業發展公司董事長石嫣認為,目前國內金融資本、商業資本,乃至中產群體,都面臨著資本過剩的情況,農業領域真實可見的發展前景,自然吸引了社會各界資本。
首農電商CEO李志起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天然逐利性,此前某些資本對農業急功近利,低估了農業產業的復雜性、長期性和持久性。一些企業急于套利,心態浮躁,容易陷入到農業的短視發展困境之中。
某大型農業企業負責人認為,除了政策規范引導,還需要投身其中的企業和資本冷靜思考,探討和遵循農業農村發展的內在規律。
走好“七個之路”
此前一些工商資本“下鄉”出現的困境,顯示出農業發展路徑的探索維艱。
“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說,現代化發展趨勢下的農業,一般可總結為三種模式:盎格魯-美利堅模式、萊茵模式、東亞模式。
東亞模式的特點就是人地資源高度緊張,通過國家和政府的戰略干預,實現社會化農業生產、維持社會穩定。
與之相對應的是盎格魯-美利堅模式和萊茵模式:前者以美英為代表,本質是西方對外擴張,大量占有其他的大陸資源;后者是前殖民主義宗主國的中小農場模式,以歐盟為代表。這些國家因為大量向外溢出人口,在殖民化之后造成人地關系相對寬松,雖然形成中小農場,但仍然沒有跟殖民化大陸的大農場進行競爭的條件。
在溫鐵軍看來,與歐美的農業不同,中國應該走出自己的農業發展模式。
韓俊說,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最大的亮點,就是提出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在此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這條道路被歸納為“七個之路”,也即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韓俊表示,這“七個之路”的要求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線和靈魂。在這一主線基礎上,一號文件通過謀劃一系列的重要工作抓手,搭建起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有針對性有步驟地提出了一系列強化鄉村振興制度性供給的重大改革舉措。
讓農民富起來
在具體發展方式上,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農產品階段性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農業供給質量亟待提高等問題上。
對于如何化解這些難題,此前各方提出了多種路徑與思考,而其中的焦點,是如何解決農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低、質量差以及農業的效率低下等問題。
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溫琦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為解決傳統農業面臨的問題,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出資搭建了“三農”服務平臺,一方面向農民供應日用消費品、農業生產資料,另一方面幫助農民銷售農副產品。
“為了保障農產品的綠色化,我們對幾個關鍵環節進行了把控?!睖冂f,通過對農資投入產品質量的把控、標準的輸出和全程質量可追溯體系的建設,切實保障農產品的綠色生產和流通,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溫琦介紹,從這些實踐情況和成果來看,要解決農業標準化程度低、農業供給側質量不高的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經濟效益引導農民,通過指導和幫助農民進行標準化生產、標準化包裝、標準化倉儲物流,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從而增加農民收入,帶動農民從事標準化農事操作。
“不要跟農民搶生意,也不要代替農民去做什么,而是要賦予農民更多的能量,給予他們更多的銷售渠道和標準化操作方式。通過標準化實現綠色農業,讓農民富起來,農業發展質量自然而然也會跟著提升。”溫琦說。
“三農”新時代
在溫鐵軍看來,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提出,意味著我國“三農”發展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
在他看來,農業1.0版現代化,主要是通過土地規?;@取更多絕對地租,借以形成剩余價值,為工業化提供原始積累;2.0版農業現代化是用工業的生產方式改造農業,也叫做設施化農業、工廠化農業。
農業3.0是以綜合性農協為載體的農業三產化。比如2006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強調了農業的多功能性,提出第三產業與農業結合;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業要一、二、三產融合的指導思想,
2018年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了鄉村振興的階段性目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
溫鐵軍認為,中央在新時代提出的新目標,可以看做農業4.0階段,一方面在手段上要加強制度和“互聯網+”技術供給,發展現代農業,另一方面在理念和模式上,要實現社會化、城鄉合作互動、生態化、覆蓋“三農”的新型現代化農業。
這已經超出了單一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范疇和思路。“以往的中央一號文件講農業問題、講農村經濟發展講得比較多?!表n俊說,今年的文件按照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對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都作了全面部署。
韓俊解釋,鄉村振興是以農村經濟發展為基礎,包括農村文化、治理、民生、生態等在內的鄉村發展水平的整體性提升,是鄉村全面的振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經國家周刊》2018-03-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