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建設新型城市,城市發展中的舊平衡已經打破,新平衡還在形成中。中國城市發展將走向何方?新型城鎮化如何深入?城市群如何溝通聯動城鄉融合發展?
“截至2016年底,全國戶籍人口的城鎮化率和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已分別提高到41.2%和57.4%,今年還將繼續提高,應該說我們的新型城鎮化取得了重大的進展?!眹野l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范恒山在“2017’上海(金山)都市區新型城鎮化研討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說。
范恒山表示,新型城鎮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正在推進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新型城鎮化進程。他還指出,城市要實現有效運轉必須具備多樣化的功能,由不同角色的人群來提供服務,“對一個城市來說,任何分工都是必要的,誰也離不開誰。只有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倚偎、互為支撐的動態平衡,才能構成完整的、生機勃勃的城市圖景,才能推進城市的有序發展?!?/p>
從城市走向城市群,走向區域協調發展,走向城鄉融合發展,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已逐漸進入“深水區”。中國正在建設新型城市,城市發展中的舊平衡已經打破,新平衡還在形成中。
那么,中國城市發展將走向何方?新型城鎮化如何深入?城市群如何溝通聯動城鄉融合發展?
從“為城市管理市民”到“為市民管理城市”
“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指出要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眹野l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主任徐林表示。
他認為,在都市區的范圍里推進新型城鎮化,最有益于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構建一個以核心城市、其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以及鄉村協調發展的格局,對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對推動鄉村振興,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p>
范恒山觀察到,以往理解的城市生態,往往只局限于建幾個公園,再建幾個垃圾處理廠等等,而這并不是一個完整的生態概念,“建設一個充滿活力和魅力的城市,需要統籌推進生產、生活、生態功能的動態平衡,要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作為目標,將綠色發展的理念全面貫穿于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布局?!?/p>
在此基礎上,他認為要推進城市各類人群的動態平衡,即“城市要有胸懷,要形成廣納各類人才的開放型系統”,為此就要打破各種障礙,特別是打通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的落戶通道,加快農業轉移人口的落戶進程,使其享受與市民均等一致的城市福利和發展機會。
同時,范恒山也強調,要實現城市人口的有序布局,就必須實行科學合理調控,來引導人口流動的規模結構調整,避免城市因消化不良而患上各種各樣的“城市病”。
他還指出,城市發展與城市治理的動態平衡,關鍵在于建立城市的治理體系:“城市要將理念從‘為城市管理市民’轉變成‘為市民管理城市’,在服務好市民的同時,加強對影響城市秩序現象的管理,不斷拓展服務和管理的廣度,提升服務和管理的質量?!?/p>
破局城鄉融合發展難題
對產業與城市融合發展的問題,范恒山認為,新型城市需要產業支撐,但產業與城市發展的動態平衡還需要考慮“中國特色”,“中國的城市不是單獨的城市,而是包含著一些鄉村區域。”
在他看來,在新的條件下,城鄉產業出現了有機融合,要把工業和農業、城市和鄉村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謀劃,在農村合理布局適宜產業,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進城鄉要素配置合理化、城鄉產業發展融合化。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則指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須消除城鄉居民基本權益的不平等。
“城鄉居民的基本權益有哪些不平等呢?我認為突出的表現,是在財產權益的不平等和戶籍權益的不平等?!编嵭铝⒄f,只有解決了基本權益的平等化,提供一個重要的體制保障和法律保障,才能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加快農村發展。
同時,鄭新立還指出,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加快實現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我們的城鄉公共服務差距還非常明顯。其中,最重要的是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住房保障政策、子女入學入托政策等等,這些公共服務,都要盡快實現城鄉的均等化?!?/p>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展規劃司副司長周南則認為,城鎮化建設也面臨著一些新的挑戰。
“在未來,我們要更加注重人的城鎮化,更加注重集約節約發展,更加注重構建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更加注重體制機制的創新,更加注重防范和化解風險?!敝苣险f。
走“有溫度”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中國的新型城鎮化試點,至今已探路三年。
2014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方案》,將江蘇、安徽兩省和寧波等62個城市(鎮)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上海市金山區即是其中一個試點。按照方案要求,金山區將進一步探索特大城市郊區農村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路徑,徹底打破 “城區與郊區”“上海人與外地人”的“新二元結構”發展格局,為國家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新型城鎮化改革經驗和發展模式。
“我們看到,自金山區成為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后,目前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金山走的是一條有溫度的、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道路,在城鄉融合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體制、機制和政策創新方面,有很多好的做法,值得進一步探索推廣?!毙炝终f。
中共金山區委書記趙衛星則表示:“我們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為主線,以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為著力點,以創新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為動力,深入推進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各項工作,基本走出了一條體現國家試點要求、也符合金山實際的都市區新型城鎮化改革發展的道路?!?/p>
趙衛星強調,金山區堅持把“以人為本”作為核心理念,推進“更有溫度的城鎮化”,著力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社會治理精細化等。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教育部《中國都市化進程年度報告》課題組剛剛發布了《2017上海大都市圈人文城市發展報告》。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士林在報告中指出,與西方大都市圈相比,上海大都市圈在經濟總量、交通基建和人口規模上已經領先,但在城市軟實力、城市管理和服務、城市文化與精神上卻落后很多。
中國聯通控股的智慧足跡數據科技有限公司發布的《人口視角下的三大都市圈發展報告》則顯示:通過對三大都市圈的網格人口熱力分析可發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范圍內熱點區域形狀和特征狀態各不相同——京津冀區域內北京一家獨大的現象依然突出,長三角是多中心,珠三角是連綿化的趨勢。從外來人口的比例來看,珠三角的外來人口比例超過了53%,為三區之最,其他兩區也都超過了20%。
國家發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委秘書長馮奎表示,對外來人口占比較大的城市而言,政府應制定專門政策,解決外來人口的配套設施,以及生產和生活問題,提高城市對外來人口的人文關懷,促進外來人口融入城市。
“從長遠來看,人口紅利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競爭力”。馮奎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瞭望東方周刊 2017-12-0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