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的農村建設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國民經濟在城鄉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問題也日益凸顯。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論述為農村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筆者認為,穩步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是實現上述戰略目標的重要抓手之一。
具體來看,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重點在“農”。從外在看,青山綠水是田園綜合體吸引外來人員的直觀體現;從內在看,建設循環農業,在生產綠色產品同時保護生態環境,是其重要特征。田園綜合體是經濟、社會、農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農村建設的創新載體。只有不斷強化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理念,才能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實現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實現生態的可持續發展。在田園綜合體的具體建設中,應注意從以下三個方面穩步推進:
一是建設主體多元化。田園綜合體的建設者、參與者包括農民、集體、社會、政府等多方面。在農民利益為大前提下,多方共同建設開發,讓廣大農民參與到田園綜合體的建設中,體會現代科技與傳統農業相結合帶來的收益、成果,不僅促進新農村的建設,同時更是促進了思想觀念的轉變。
二是功能多元化。一方面,要解決傳統農業單一的生產經營模式,建立多元的經營模式,通過土地流轉、租賃等方式使土地規模化生產,建設類似于休閑農場、觀光農園等生產與旅游文化相結合的產業;另一方面,在生產經營上融合一二三產業,使農業生產、加工、銷售融為一體,有利于解決農村勞動力的剩余問題。
三是區域劃分明確化。田園綜合體建設需要具備多重功能區域,生活、景觀、休閑、產業等區域,明確每一區域各自承擔的職能,劃分明確,相互協作。這樣,既保證了源源不斷進入的外來客群能深入體會農村特色,體驗鄉村生活,又保證了正常的農事活動不受影響。
應該看到,田園綜合體的核心在于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的收入。田園綜合體的建設過程中,由于建設過程的用工需求及當地經濟的發展,勢必會使外出務工人員回流。農民參與田園綜合體建設的過程,既是學習的過程,也是向新型農民轉型的過程。田園綜合體使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不僅有傳統農業的收入,還會有二三產業方面收入,收入會不斷增加。這些都有利于落實好十九大報告對“三農”問題的要求。
與此同時,切實保護農村農民的合法權益尤為重要。田園綜合體建設勢必會涉及土地,要妥善處理農村土地確權問題,保護好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防止出現過度地產化,這樣才能保證農民的權益和收益。
做好田園綜合體建設,將對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有關部門在注重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的基礎上,要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重要作用,做到商業與文化的有機結合,使田園綜合體走上良性發展軌道,為農村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文化內涵和經濟支持。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