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在京舉辦:
2017中國農民需求年度調查報告正式發布
9月22日上午,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與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聯合舉辦的“大國基礎——中國農村發展金秋報告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報告會主題為“共享繁榮 中國城鄉一體化進程與展望”。會上發布了《中國鄉村調查2017年度報告:中國農民需求調查》。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與來自農村基層的中國鄉村之聲農民觀察員以及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學員,共同探討中國城鄉一體化發展之路。
據了解,今年夏天,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派出由記者、編輯、主持人以及部分“農民觀察員”組成的調查小組,奔赴全國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進村入戶,與農村居民面對面,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5份,有效率為98.8%。詳細了解當下農民生產生活方面的希望和訴求,取得了第一手數據。在統計分析這些數據的基礎上,項目組撰寫并發布了《中國鄉村調查2017年度報告:中國農民需求調查》。
報告從農民的農業生產需求、信貸資金需求、生活保障需求、文化娛樂需求、精神及情感需求五個方面全面分析當前農民對“三農”服務到底有哪些迫切需求。綜合報告分析,在城鄉發展一體化進程中,對“三農”領域的投入仍嫌不足,在滿足農民生產、金融、文化、生活保障等需求方面都存在著差距。比如,有53%的受訪者認為農業保險的賠付比例偏低,65%的受訪者認為金融機構在農村投放的貸款量不能滿足實際需要,40%的受訪者對村衛生室的醫療設備不滿意,45%的受訪者認為新農合報銷比例偏低,77%的受訪者認為農村的養老機構太少。
報告會上,原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柄生發表了題為《學習近平總書記三農論,實現強富美三農夢》的主旨演講。談到什么是美麗鄉村,他認為應該具備“美麗、發達、特色”這三個標準。柯柄生提出,農業、農民和農村,都具有重大的全局性意義,沒有三農的發展,就不可能有城市的穩定和繁榮。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后凱就“中國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趨勢”與現場觀眾進行探討。他指出,當前中國城鄉一體化出現了新的趨勢,即城鎮化增速和市民化意愿下降、城鄉收入差距進入持續縮小時期、要素從單向流動轉向雙向互動、政策從城市偏向轉向農村偏向。未來要全面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構建城鄉統一的戶籍登記、土地管理、就業管理、社會保障制度,以及公共服務和社會治理體系。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發表了題為《中國農村治理現代化前瞻》的主旨演講,他展望了2030年中國農村發展趨勢,預測未來城鄉公共服務將趨于均等化。
為把中國鄉村之聲打造成為“農民的話語平臺”,更好的指導農業生產、服務“三農”,中國鄉村之聲從全國各地精心選拔出的33名農民觀察員參加了報告會。他們圍繞“農村學生教育”、“農民養老”、“農村物流體系建設”等問題,與嘉賓現場交流。
作為國家對農廣播頻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鄉村之聲每年定期推出報告會,圍繞不同“三農”發展主題,讓涉農領域的領導、專家、農村基層干部群眾代表,共同探尋中國農村發展之路。目的是以國家電臺的主流視角,引導輿論,提振信心,為農村改革與發展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7-9-2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