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新型經營主體的保險需求如何滿足

[ 作者:秦志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21 錄入:吳玲香 ]

原標題:農業保險“新”上加“新” 分散經營仍是主導形態

從分散農戶到種植大戶,再到江蘇省常州市君辰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多年“農齡”的李臣對農業風險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無論是種植大戶,還是農民專業合作社,他們都有了一個新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順應這一變化,提出了“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2007年江蘇省被確定為開展農業保險試點的六個省份之一,至今已整整10年,江蘇省的經驗具有典型意義。因此,農業部副部長張桃林近日帶隊赴江蘇省就一號文件相關落實情況進行了督導。

當前,我國在現代農業的內生需求驅動及政策引導下,新型經營主體快速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比例不斷提高。而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既要保障糧食安全又要保證農民收入,推動農業保險創新發展成為一條必經之路。

“花1萬多元買個平安”

李臣自己算了算,從事農業生產已經有20多年了。其間,他經歷過各種自然災害,也看到過因嚴重自然災害造成絕產的情況,因此他對農業保險情有獨鐘。

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李臣還對2015年4月28日的那場冰雹記憶猶新。當年,他種植的近30畝露天葡萄顆粒未收,但他慶幸自己交了農業保險。“自己交了12元/畝,當時每畝補償了720多元。”李臣說。

從那場冰雹之后,無論是分散農戶,還是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都把農業保險當成了救命的“稻草”。李臣向記者介紹,2015年只有30%的農戶愿意交保險,2016年主動要交保險的農戶達到100%。

其實,林果種植是李臣的一個“副業”,他的“主業”是種植水稻。成立于2007年的常州市君辰農業服務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君辰合作社)在常州市武進區經營著近600畝的水稻田,投入大,專業化和市場化程度高,同樣風險對其造成的損失也將遠遠大于分散農戶。

江蘇省作為農業保險試點省份之一,資金保障不是問題。據介紹,2015年之前,李臣所在的地區種植水稻的農戶不需要自己承擔一定的保費,“都是村集體和保險公司協商定的。”李臣告訴記者。

從2016年開始,武進區實施了水稻收入保險,即重點保障水稻的價格風險,君辰合作社就是4個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試點之一。而在我國,很多地區仍實施以產量為基礎的保險產品。

“總保費是110元/畝,我們交21.6元,其余部分由各級政府財政補貼,保額是1800元/畝。”李臣介紹,但并不是到收獲時一起補償的,而是分不同階段進行補償,比如插秧時遇到水災,首先要補償一部分。

君辰合作社今年為近600畝水稻田交了1萬多元的保險。關于如何補償,李臣以武進區為例介紹到,補償標準是根據武進區和參保農戶前三年的平均產量,再乘以近幾年的平均價格,參保人再對照自家產量進行索賠。

因常州市2016年并沒有發生特別大的自然災害,李臣去年并沒有得到多少補償,但他今年繼續參保了。當記者問李臣為什么還繼續投保時,他笑著說:“花1萬多元買個平安。”

分散經營仍是主導形態

事實證明,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張,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需求更強烈,“農業保險已成為其最主要的風險分散工具。”南京農業大學農業保險研究所所長林樂芬教授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截至2015年,我國經營面積在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有318萬戶,家庭農場87.7萬家,農民合作社128.9萬家,龍頭企業12萬多家,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過115萬個。

“但規模化經營的實際占比仍然較為有限,小規模分散經營仍然是我國農業的主導性經營形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表示,相應的,每份保單的承保面積相當有限。

相比于分散經營,生產規模化的擴大造成經營風險集中。正如君辰合作社,他們在農業生產中,不僅對人力資源的需求加大,還對科技與資本的要求逐漸提高。一旦遭遇風險,他們將承受巨大的損失。

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農業保險承保主要農作物0.964億公頃,參保農戶戶次2.29億。據此計算,每戶次承保面積僅約為0.42公頃。“在這種情況下,農業保險承保和理賠的成本都很高。”朱俊生說。

長期以來,我國農業保險的服務對象以傳統小農為主,當面對新型經營主體較大的生產規模和經營面積時,林樂芬發現,無論是投保、承保等保前服務,還是勘察定損、賠付等保后服務,都面臨巨大困難。

有保險公司也反映,按照規定的理賠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在不同的時間點進行三次勘察定損,勘察量巨大,定損手續煩瑣,成本支出巨大。

而在實踐中,為了降低經營成本,市場主體大多依靠地方政府推動農業保險發展,這又使得在行政權力約束不足的情況下出現了很多違規行為。

種種跡象顯示,目前我國農業保險體系應該進行調整,重點聚焦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多樣化需求,尤其處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下,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的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

亟須推動農業保險創新

張桃林在江蘇對落實情況進行督導時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加快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層次、高保障農業保險產品。

實際上,從2016年一號文件開始,就要求農業保險聚焦新型經營主體,“積極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品種”;到今年一號文件提出“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

雖然一直強調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但并不是忽略分散小農,“這就需要不斷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有效提升保障水平,加快創新開發保險品種,做到既聚焦規模經營主體,又兼顧分散小農利益。”張桃林說。

在張桃林看來,其核心是要增強農業保險的內在吸引力,做到保得到位、賠得足額,讓農民愿意買、買得到、買得起,真正讓農業保險成為農業生產特別是適度規模經營的“穩壓器”。

事實上,如何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關注的人群不僅有政府部門,還有農業保險研究者們。

林樂芬對江蘇省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調查研究后建議,不僅要適當提高農業保險產品保障水平、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賠付程序,還要積極研究和試點農業保險個性化產品,探索政策性保險與商業性保險互補機制,來滿足新型經營主體多元化的風險管理需要。

同時,優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保險服務,加快推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單獨投保、單獨開單、單獨勘察、單獨定損、單獨理賠,提高保險服務質量和效率。

朱俊生建議以指數保險取代傳統的農業保險產品。他表示,傳統的農業保險產品要求核保到戶、驗標到戶、查勘定損到戶,在小農經濟條件下經營成本非常高,在實踐中難以規范運作。“因此,要進行農業保險的產品創新,應主要以指數形態的保險產品取代當前的物化成本保險。”

據介紹,指數保險包括區域產量保險和天氣價格指數等,是指基于預先設定的參數是否達到觸發水平,而非實際損失,將小規模分散經營的農戶聚合成虛擬的規模農場,從而有效降低農業保險在承保、定損以及賠付環節的成本。

雖然我國農業保險需要改進、創新的地方很多,但就記者近日調查的結果看來,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目前的農業保險還都是比較滿意的。

當記者最后問李臣還有什么建議時,他提到土地流轉成本問題,這對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是不小的負擔。同時,他還希望“讓我們承擔的保費再降一點”。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2017-08-16第5版農業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欧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观看 | 一区二区精品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 亚洲国产日韩a在线乱码 | 亚洲综合性色AⅤ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噜噜噜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