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類的發展模式是游牧模式,農業模式,工業模式,下一次竟然是……
中國農業現代化早已是必然的趨勢。
農戶要擴張,機械化程度要提高,農業要規模化。但是:
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下一個時代將是以信息革命為代表的生態文明。
前三個文明時代的出現,從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看,都是伴隨著重大的科技革命的,而且使人類文明發展呈現階段性特征。
從原始的狩獵游牧到掌握了耕作養殖,農業技術革命后進入了農業文明時代。這個時期大約是5500年前,人類以發明“犁”為標志,開始使用耕種工具。人類由居無定所的游牧社會開始進入定居發展種植業的農業社會,人類文明也由原始文明進入農業文明。
經過漫長的農耕社會后,為了提高效率,在18世紀前后,人類發明的代替人力勞動的動力機械,以發明“蒸汽機”為標志,拉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機械工具的廣泛使用,將人類從簡單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釋放了生產力,推動著人類社會由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
工業文明在全球不同的國家還處在不同的階段,有的發達國家已經開始進入到后工業時代了,這個就是基于計算機、互聯網以及生物技術的信息革命。
信息革命將有可能解決,當前以消耗資源、破壞生態、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工業發展模式暴露出種種弊端,解決以往工業時代發展模式越來越不適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問題,以幫助人類找出一條既不大規模消耗破壞資源能源又能促進經濟社會大發展的道路,讓人與自然能夠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這條路將是以信息革命為代表的生態文明之路,也將是信息時代的來臨,構成新的最活躍的生產力,并以巨大的變革力量推動全球經濟社會的發展。
工業革命的特點是資源獨享,而信息革命的特點是資源共享。工業革命延伸的是人類自然力中的體力,而信息革命延伸的是人類自然力中的腦力。人類社會活動無一不用腦,信息化也就無處不在,這正是信息化的生命力之所在。
總體而言,以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信息資源為核心,以數字化、智能化和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革命,產生的巨大生產力遠遠超越了工業革命,特別是解決了工業革命造成的惡果,成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技術力量。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引擎 2017-07-0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